石一楓
干凈的平頭,粗線條的黑框眼鏡,濃濃的京腔,一開口,石一楓就暴露了他的身份——一個地地道道的北京青年。1979年生于北京,1998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曾經做過雜志文字編輯。長期和文學打交道,讓他天生對文字有一種親近感,之后便在這條路上愈行愈遠。
作為青年新銳作家的他,對年輕人有著一份得天獨厚的觀察、親近與理解,然后用亦莊亦諧的敘述風格寫下了 《世間已無陳金芳》《紅旗下的果兒》等作品,被譽為“新一代頑主”。他用自己的方式打開了這代人書寫的另一維度,讓人不能忽視,也不敢忽視。
記=本刊記者 朱詩琪 許淑瑤石=石一楓
(陳婉清 繪)
記:聽說您從小生活在北京的部隊大院里,能和我們描述一下“大院孩子”的生活日常嗎?
石:部隊大院的生活環(huán)境相對比較閉塞,一個院子就是一個小社會,住在一起的孩子都是從小就認識的,所以在一起說話玩耍都沒什么忌諱?,F在想起來,那時候干了好多荒唐事(笑)。比如有小伙伴每天跑到籃球場,腦袋向下把自己倒掛在籃球架上,他覺得這樣做能幫助他長高。我們幾個圍觀的人就站在籃板下聊天,幫他分析如何才能長得更高。結果他非但沒怎么變高,還經常鬧頭暈,哈哈。我們生活在大院里,生活壓力比現在的孩子可能小一些。因為院里孩子的家長都在一個單位上班,很多事都交由組織統(tǒng)一打理,一切生活都在一個有序的狀態(tài)下進行。所以,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比較純粹,想法也會比較簡單。當時我們幾個小伙伴老在一塊玩,沒事就出去瞎逛,還常常坐在一起聊未來,未來想做流行歌手的人是最多的,還有男孩想當體育明星。那時生活雖然單調,但我覺得還挺快樂的。
記:后來怎么就選擇了走文學道路呢?
石:到了中學,我體育不好,打籃球不行。我們隔壁有個高能物理研究所,那院里的小孩數學怎么考都能拿100分,理科我又沒法和他們比。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長處不在別處,就在文學這塊,因為感覺自己不需要怎么用功,語文就能考得還不錯。但其實仔細想想,可能是因為我小時候看了非常多與文學、歷史相關的書籍。書讀多了,自然歷史、語文成績就會好一些,那時候就慢慢覺得自己可能會從事文字相關的工作了。也不是說有了未來理想,而是覺得自己好像只能干這個,之后便選擇了中文系。
記:在您看來,少年時代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呢?
石:我覺得很多基本品質是缺一不可的,比如誠實、善良、勤奮。一些品質是在決定了要做某種人后會顯得特別重要。比如想當科學家,那就一定要有研究精神;想當詩人,那就一定要學會保持激情。不過,我覺得在日常生活里,還是先學會做一個擁有基礎品質的常人,先把普通人做好了,再去考慮別的。
記:中學時看的眾多課外書中有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
石:我看古典文學挺早也挺多的,比如《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總是反復看;我也愛看當代小說,比如老舍、王朔的小說,應該說基本上該讀的書都讀過了。
記:會建議中學生也看這些經典作品嗎?
石:我覺得這些作品應該看。有一些文學作品是體現某個國家、某個民族的人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礎性作品,這種作品就應該看。美國的中學生被要求必須讀《老人與海》,因為《老人與?!肪褪怯绊懥嗣绹駳赓|和語言方式的一部作品。還有一點,閱讀經典作品是門檻,當你跨過這個門檻后,你會發(fā)現自己的閱讀能力以及思考方式也提升了一個層級。
總看漫畫、網文會讓人覺得很爽,但是這種反復的爽可能是檔次并不太高的爽。我的一個老同事很喜歡舉一個例子:“麥當勞好不好吃?你覺得好吃是因為你沒吃過淮揚菜。你吃過淮揚菜,懂得淮揚菜內在的門道后,會覺得它更好吃。雖然淮揚菜可能貴,吃起來費時,但當你嘗試了之后會發(fā)現吃淮揚菜得到的享受不是吃麥當勞所能比的?!苯浀渥髌肪褪腔磽P菜,也許你剛開始閱讀時沒那么爽,甚至要付出一些代價,但最后你會發(fā)現閱讀它們得到的快樂往往是更大的。我還是希望大家保持閱讀經典的習慣,通過閱讀來看待生活,理解生活。
記: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正式文學創(chuàng)作的?
在實際開展不動產測繪工作中,具備資質和條件的測繪機構在進行房產測繪時,需要不動產登記部門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管理,這不僅可以實現不動產測繪市場化運營,同時對于測繪機構自身發(fā)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另外,測繪機構在接受開發(fā)商委托后開展相應的測繪工作,同時將一系列信息會公布到相應的網站上,不僅給監(jiān)督管理部門開展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時也使得社會群眾可以對其進行監(jiān)督。在完成測繪工作后,如果購房者對測繪質量存在異議,可以隨時申請復測,以確保房產測繪質量水平的提升。
石:我可能十幾歲就開始寫作了。但那時也不敢說是專業(yè)寫作,只是開始嚴肅地看待寫作這件事。高一高二時,我開始寫正式的短篇小說。大院里有一個作家,我就把自己的文章遞給人家看:“你看看怎么樣???”鄰居看完一拍桌子說:“可以啊,你這個就可以拿去給文學雜志了。”結果后來文章真的發(fā)表了,還是在一本正經八百的成人文學雜志上。那時我就覺得也算是能夠進行一些創(chuàng)作的人了。
記:除了作家,您還有一個身份是《當代文學》的文字編輯,您覺得編輯這份工作對您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石:不同的編輯工作給創(chuàng)作帶來的影響不一樣??萍茧s志的編輯,對寫作的影響往往是知識的積累;文學雜志的編輯和作家其實都在琢磨同一件事,就是如何寫好文章,這兩個身份研究的都是同一件事。
記:您覺得長時間的文學創(chuàng)作經歷給您帶來哪些收獲呢?
石:從兩個層面說吧。第一,在文學不是工作的情況下,它是一個目的,而不是手段。有同學跳舞跳得很好或者唱歌唱得很好,難道他們以后就一定會成為舞蹈家或歌手嗎?不一定!但是他們喜歡跳舞和唱歌給他們帶來的那種單純的享受。高中的學習真的挺累的,可能有點不順心的事,又或者和家里鬧矛盾了,但在跳舞時他們覺得生活還是挺好的。我覺得文學也是這樣,如果你不以文學為業(yè),當你覺得生活比較煩躁或者壓力大的時候,文學也許能幫助你解決這種壓力和無聊,得到一種很簡單的快樂。我覺得這種收獲,每一個人,包括我都能體會到。
第二,對于我們這種以文學為業(yè)的人來說,文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文學只是實現某種理念或者理想的一個手段,比如影響社會,改造社會。對于雨果、托爾斯泰這樣的大作家來說,文學只是他們的一個手段,他們的目的其實是獲取更偉大的人道主義、進步的工匠精神或者達到更加高遠的境界。所以,對有的人而言,文學是手段,而對另一些人而言,文學是目的。不管是手段還是目的,它都會給人帶來獨特的收獲。
記:能不能以過來人的身份,給同學們一些寫作的建議?
記:您說自己中學時就開始看王朔的小說,而您和王朔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從北京大院走出的作家,有人因為這個原因稱您為“新一代王朔”,您自己是怎么看待這個稱號的?
石:這就是個名頭和說法,比如《水滸傳》里面林沖叫豹子頭、魯智深叫花和尚,大家喜歡給我加一個“新一代王朔”的名頭。雖然我們都在大院長大,但我小時候的生活和王朔的大院生活完全是兩碼事,畢竟相差了好幾年。我愛讀王朔的書主要還是因為地域,就跟杭州的孩子喜歡讀浙江作家的小說一樣,會覺得語言方式、文章內容很親切,更容易接受。
記:那么,您覺得地域對一個人的創(chuàng)作會產生影響嗎?
石:一個作家寫得最好的還是自己熟悉的這個地域,比如我是北京人,我寫上海的生活或者杭州的生活,是沒有人信的,寫得也不會好,但我寫北京的生活就會很自然。但是好的作家不會停滯于單一地域,比如老舍。老舍的小說之所以評價那么高,不是因為他把北京寫得好,而是因為他寫出了當時中國的社會問題,他考慮的是一個國家的問題,或者一個時代的問題。
記:除了北京人,您的小說里提到了很多“北漂”的故事?,F在依舊有很多年輕人擠破頭要去“北上廣”這類一線城市,您怎么看待這個現象呢?石:這就不要苛求年輕人了。任何一個年輕人都想要更好的生活,想要過得豐富多彩,想要讓生活新鮮點刺激點,我覺得這都是正常的。網上也有些帖子對年輕人說,你就不應該去大城市,你就應該在老家“小確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方式。我覺得這不是年輕人的問題,而是社會的寬容程度和社會提供的條件不夠,這是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
記:每年填報志愿時,大城市是很多中學生報考大學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您覺得地域這個因素在考慮未來時重要嗎?
石:我覺得可能大城市和小城市各有各的好吧。在以前,我覺得城市的確是一個重要因素。在北京、上海、杭州這種大一點的城市上大學的小孩,四年后他的閱歷會更豐富、思考的活躍度會更強,見識的東西的確會更多,視野也會更開闊。不過我覺得今后“一定要到大城市去見世面”這種思路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因為現在是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學生在接受信息的層面上可能會越來越平等。報考大學其實還是得根據自己的興趣,有的人天生比較內向,比較愿意踏踏實實地研究事情,那在閉塞一點的環(huán)境,學好自己的基礎課也許更好。他會更心無旁騖,不會把心玩野了,耽誤正事。有的人天生外向一些,他喜歡刺激的生活,去大城市對他來說可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