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桐
摘要:敘述是記錄事件的基本方式,敘述風格與手法應該為最大限度表現(xiàn)出事件的細節(jié)和完整度而服務,應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傾向。歷史敘述則應以真實為底色,在保持客觀性與真實性的基礎上提升其可讀性,實現(xiàn)歷史對公民的社會教育價值。歷史教科書作為傳統(tǒng)歷史文化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載體,其讀者是青少年,因此歷史教科書的敘述方式理應具有多樣性、文學性,并且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科書要把可讀性放在重要位置。然而,當前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敘述卻是單一、缺乏趣味性的敘述,在激發(fā)學生閱讀欲望和可讀性上依然存在不足。
關鍵詞:歷史教科書 敘述方式 文學性 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23-0227-02
敘述,即記載或講述事件的經過,是人類建構經驗的基本方式。從敘述的含義來看,這種表述方式十分適用于記載歷史,而記載歷史主要是以符號化的方式來進行的。因此,筆者認為,歷史敘述就是“用語言符號保存歷史的方式”[1],“是我們表征和重構現(xiàn)實世界的重要手段”[2]。史學界回歸敘事的提法表明,“史學家們承認需要一種更多是‘文學性的寫作來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具體的歷史學處理”。[3]歷史事實已經發(fā)生過,是客觀的無法改變的,而如何敘述歷史事實則是另一回事,它雖然以真實為底色,但其敘述方式卻不必單一化。
一、新舊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敘述風格
縱向來看,1996年頒布的歷史大綱指導下編寫的《中國古代史》、2003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導下編寫的《歷史》必修一、以及在2017年核心素養(yǎng)要求下編寫的《中外歷史綱要》。這三個不同年代編寫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其內容選取、呈現(xiàn)重點基本相同?!吨袊糯贰泛汀吨型鈿v史綱要》都屬于通史類的歷史教科書,只是一個采用章節(jié)體,一個采用單元課時體系。只有按2003年課標要求編寫的《歷史》必修一采用了專題史的形式。因此,近20年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也只是在編寫體例方面有一些變化,但是其敘述方式卻無本質性的改變。以2007年版的《中國古代史》為例,在第二章第一節(jié)“秦朝的統(tǒng)治”當中,有關秦朝的政治制度的敘述是:“第一,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第二,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御史大夫執(zhí)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jiān)察事務;太尉負責管理軍事。以下設諸卿,分掌政務。在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h以下設鄉(xiāng)、里等基層行政組織。”對三省六部的敘述是:“中書省負責草擬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政令,有不可行的應駁回。尚書省負責執(zhí)行國家的重要政令,事無不總?!舨恐鞴芄倮舻目己巳蚊猓瑧舨恐鞴軕艨?、賦稅等,禮部主管國家禮儀制度,兵部主管軍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國家的工程建設?!睆拇税娓咧袣v史教科書對這兩個朝代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的敘述來看,敘述風格十分樸實,陳述句用得最多,幾乎沒有其他句式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了平實、不加修飾的歷史敘事特點。
當前正投入使用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仍然是在2003年課標指導下編寫的專題史歷史教科書,主要有人教版、岳麓版、北師大版和人民版。這四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對政治制度的敘述與過去的教科書相比,更能幫助學生梳理制度變遷的脈絡,了解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縱向發(fā)展歷程。這些版本的教科書對主要政治制度的敘述與前一版本的歷史教科書相比,并沒有本質的變化,只是在歷史稱謂上有些許變化。比如“三公九卿”這個歷史概念,在舊版歷史教科書中就沒有明確提出,而當下還在使用的四個版本高中歷史教科書均明確提出三公九卿的歷史概念;另外,在三公各自的職責敘述上,適當引用了史料中的記載,史學特色更加明顯。至于對三省六部的敘述,并沒有本質變化,只是對知識點的詳略做了些許改變。其他三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遵循了同樣的編寫理念,并未突破舊版歷史教科書的敘述風格。在2017年核心素養(yǎng)理念下編寫的最新高中歷史教科書,雖未正式投入使用,但已經有電子版可供閱讀。筆者發(fā)現(xiàn),最新歷史教科書對一些歷史概念的解讀更詳盡,比如:“宰相會議的設立,在機構分工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現(xiàn)了一體化趨勢。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又設四司,共二十四司,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睙o論是與舊版教科書相比還是與現(xiàn)行教科書相比,這個內容敘述是之前從未有過的,在某些知識的詳細程度上,最新的歷史教科書的確超過了前兩者。但是在敘述風格方面還是沒有實質性變化,這些歷史教科書將史學界結論性的觀點用最精練和高度概括的陳述性文字呈獻給學生,依然是最樸實、毫無修飾的敘事風格。以上現(xiàn)象可能和教科書的編寫制度有關,它有篇幅上的限制,然而,大量觀點性的歷史知識濃縮到薄薄的歷史教科書中,仍然有許多歷史事實在銜接性上的空白,反而給教學造成了一定的麻煩或挑戰(zhàn)。
二、高中歷史教科書敘述方式的不足
如前所述,這二十年來的高中歷史教科書除了知識點詳略的變化、編寫體例方面的改動、史料引用的優(yōu)化等,其敘述風格一直沒有變化。編者是站在一個全知者的角度,對過去的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種毫無歷史溫情的敘述,敘述方式單一干癟,除了對歷史十分感興趣的學生外,這種敘述方式難以調動學生閱讀的愿望。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敘述方式深受我國傳統(tǒng)寫史方式的影響,基本處于“述而不作”的層次上,只會羅列前人所記的史實,站在所謂辯證的角度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問題。這里并不是否認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待歷史的方法,而是認為這種歷史教科書的編寫模式不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yǎng)成。就政治制度來說,書中只講制度因襲變遷而不講政治思想,只重史實堆砌而忽視與當下的聯(lián)系,甚至在評論某項政治制度時缺乏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引領。難怪黃牧航會認為“教科書是很多學生最不愛讀卻又讀的最多的書,是最暢銷的最不受歡迎的書,不得不讀”。[4]畢竟教科書是入門書,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帶領學生走進歷史學世界的引領性讀物,其可讀性與學術性應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以犧牲可讀性為代價并不見得能換來更大的精確性、科學性”。[5]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只重視用最簡潔的語言涵蓋更多的歷史信息,卻忽視了學生讀者的接受能力,單一的敘述方式難以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并把學生帶入其中。綜上可知,高中歷史教科書在敘述方式上的不足之處是由于缺乏文學性、生動性而導致的可讀性較差的問題。
三、歷史教科書敘述方式的改善
歷史教科書的敘述應該具有“喚起的性質”,“我們關于這些過去經驗的記憶是每一個對過去的成功喚起所由其建立的基本要素”。[6]因此,歷史教科書編寫應該在敘述時使用可以喚起讀者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生活體驗的術語,將讀者帶入歷史情境。從海登·懷特的觀點出發(fā),歷史首先是一種寫作,它與其他創(chuàng)作沒有區(qū)別,歷史敘述也可以有修辭的靈活運用,其語言結構可以豐富多彩。他認為:“歷史修撰就所涉及的史實性材料而言,與其他方式的寫作沒有什么區(qū)別?!盵7]因此,歷史“是以敘事散文話語為形式的言辭結構”,歷史敘述過程與“文學”的共同之處要遠甚于與任何科學的共同之處。由此可見,高中歷史教科書敘述方式應多一些文學化處理,增強其可讀性,敘述風格要走向多樣化,使用多種表達方式,不能對歷史上的事件、人物、制度等內容只進行靜態(tài)的描述。再者,歷史敘述要適當減少概念化的書寫,并將學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形象化解釋,這樣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才更具可讀性,更適用于師生的教與學。
參考文獻:
[1][3]王委艷.歷史的敘述邏輯:一種交流敘述學視角[J].人文雜志,2017(7):73-79.
[2]張新軍.可能世界敘事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
[4]黃牧航.中學歷史教材研究[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3.
[5]安克施密特.敘述邏輯:歷史學家語言的語義分析[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
[6]海登·懷特.后現(xiàn)代歷史敘事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7]海登·懷特.元史學: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