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靈感填補經(jīng)驗的空白
我覺得藝術創(chuàng)作,應該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要有知識。你一定要懂得很多的東西。你寫東西所牽涉到的知識,應該盡量地把握。第二,你要去體驗生活,要有經(jīng)驗。但僅僅有知識和經(jīng)驗還不行,這就需要活潑的想象。所謂想象,就是廣泛的同情,設身處地把自己看作一條蟲、一棵樹、一個異性、一個老年人,等等。
當然,我說的想象不是胡思亂想,想象也要有積累,要言之有物。我心中有一種感情、一種感想要說出來,但悶在心里說不出來,此時我并沒有把它忘記了,而是把它擺在潛意識里面醞釀去了,直到有一天,我豁然想通了。所謂想通了,不是一首詩自動出現(xiàn)在你面前,不是一幅畫整個自動畫好了,而是你想到了第一句是什么。這一句出來了以后,后面一句跟一句,就像一個線頭找到了,一抽,一抽,整個線團都抽出來了。我寫詩,往往是想到這個題目很好,或者是想到其中有一句很好,我就有了“把手”,可以把它延伸,成為一個完整的作品。
所謂想象力,就是要你把木頭穿一個洞,當?shù)搅艘欢ǖ臅r間,一定能豁然貫通。你說那是靈感,其實是你后天培養(yǎng)的結果。你不斷思考,或者潛意識里面在進行,結果有一天豁然貫通,那你就寫出來了。所以這個想象力是培養(yǎng)出來的,并不是沒有知識,完全拋掉經(jīng)驗,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沒有成果的,一定要朝著某一個方向好好地去想。
以登山為例,你去登泰山、登杭州附近的山,你可以先問問這個山的地理如何,生態(tài)如何,山上流傳有什么民間故事,這些雖不見得有用,但都要知道。你可以選擇對你有用的知識和對你有用的經(jīng)驗,用想象聯(lián)合起來,組成一個作品。有想象,有文采,才能完成一篇登山的游記。
比喻通常需要一點想象力。你說燕子飛得好快,簡直像老鷹一樣,這個不算。比喻往往以不類為類,本來搭不上關系的,通過你的想象力,一搭就上。林語堂曾經(jīng)說過,演講像女人的迷你裙一樣,越短越好。演講跟裙子有什么關系?林語堂想到以短為勝,就這么靈機一通,天南地北,不倫不類的東西就可以如此恰當?shù)財[在一起。
我寫過一首詩,叫《山中傳奇》,是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時寫的:
落日說/黑蟠蟠的松樹林背后/那一截斷霞是他的簽名/從艷紅到炫紫/有效期間是黃昏。
我的宿舍陽臺朝著西邊一座山,陽臺下面能看到很多松樹。太陽落下去,落到溪邊,就落到了松樹的背后。當然,落日不會講話,我就派它講:你們看這晚霞多么美,那是我簽的名。要看晚霞之美得趁早,因為我的簽名有效期間是黃昏,到了晚上就作廢了。把人間事跟大自然結合起來,這樣就成為一個詩章。
美感經(jīng)驗
可以互通轉化
蘇東坡的《惠崇春江晚景》大家都知道:“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庇腥司透Ц埽瑸槭裁茨闾K東坡說是“鴨先知”,為什么不是“鵝先知”呢?你對鵝有偏見嗎?
其實,蘇東坡講得很清楚,這是他的間接經(jīng)驗,不是直接經(jīng)驗。因為這個詩是根據(jù)惠崇的畫來寫的。所以,藝術經(jīng)驗可以互通。畫家感受到的美,可以移到詩人的紙上;作家書中所寫的人情世故,可以移到導演的鏡頭前。舞蹈、雕塑、繪畫、音樂,甚至建筑、文學、戲劇,都可以互通。
假如一個作家可以做到這樣互通,他的靈感來源就會增加很多。我曾經(jīng)為一些藝術品寫過詩。
梵高有一幅很有名的畫叫《向日葵》。梵高為什么畫向日葵?因為向日葵是黃紅黃紅的,梵高的頭發(fā)也是黃紅相間的,跟向日葵的顏色差不多。梵高一開始的畫風色調比較暗,后來他一路改變,一路往南方走,去尋找更多的光,更豐富的色彩。這不就像一朵向日葵嗎?因此,我寫下這首《向日葵》:
你是掙不脫的夸父/飛不起來的伊卡瑞斯/每天一次的輪回/從曙到暮/扭不屈之頸,昂不垂之頭/去追一個高懸的號召。
這其中我用到了兩個典故,一個是中國的傳說“夸父追日”;另外一個是西洋典故,講一對父子被國王困在島上,他們做了兩副翅膀,用蠟黏在肩膀上,飛出島去,可是,兒子伊卡瑞斯(Icarus)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看到太陽這么明亮,心花怒放,一路向太陽飛過去,蠟化了,他就一頭栽落在了海里。我在詩中把這幾個意象和想象結合在了一起。
再來說說雕塑。秦俑大家都看過,或者是圖片,或者是真物。秦始皇帶六千兵馬隨他走入歷史,本來是一去不回頭的??墒?000年后這些兵馬俑重見天日,來到了美術館、博物館,獲得新生。我講的是一種感慨,一種懷古,而且包含一種詮釋。于是便有了這首比較復雜的長詩《秦俑》:
鎧甲未解,雙手猶緊緊地握住/我看不見的弓箭或長矛/如果鉦鼓突然間敲起/你會立刻轉身嗎/立刻/向兩千年前的沙場奔去……如果你突然開口,濃厚的秦腔/又兼古調/誰能夠聽得清楚/隔了悠悠這時光的河岸/不知有漢/更無論后來……
讀讀我的詩,再回頭看看那幅畫、那件雕塑,從中可以體悟出我所謂的美感經(jīng)驗的互通、轉化。有的時候,就是因為看別人的藝術作品,啟發(fā)你怎樣用自己的作品來表現(xiàn)那樣的情感。
(此文為余光中在浙江大學東方論壇上講座的部分內容)endprint
作文周刊·八年級讀寫版201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