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來自南通的文友在文章里寫道:“家鄉(xiāng)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東臨黃海,南倚長江,因漲沙沖積成洲,成陸至今已有5000多年了,建城也有千余年?!彼涯贤ㄐ稳莩伞皳?jù)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的“北上?!?,惹得我心生羨慕,下決心要去這個山清水秀、物阜民豐的“崇川福地”看看。
狼山:靜心參禪的美好時光
狼山風景區(qū)在南通市南郊,由狼山、馬鞍山、黃泥山、劍山和軍山組成,西臨長江,山水相依,通稱五山。狼山不高,海拔只有107米,和那些很高的丘陵山岳不能比,但在這幾座山中,已經(jīng)算是最高的了。同行的朋友介紹說,狼山原在長江之中,唐代高僧鑒真第三次東渡日本曾在狼山停留避風,北宋時狼山才與陸地漲接。怪不得爬山時,每每回首,明亮溫和的陽光透過綠而深沉的蒼松翠柏,總能看見長江影影綽綽的樣子。
我好奇地問朋友:“山上是否真的有狼,才叫狼山?”他夸我聰明,笑著說:“相傳狼山曾有白狼居其上,又傳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北彼未净觊g州牧楊鈞覺得狼山之名不雅,便改狼山為瑯山,后又因山上的巖石多呈紫色,故后人又稱之為紫瑯山,南通市因而也得了“紫瑯”這個雅致的別稱。
爬到山頂后,朋友突然指著玲瓏的狼山讓我們朝東側(cè)遠視,只見狼首昂向北,狼尾垂落南,真是形神兼?zhèn)?。我不由感慨:“這哪里是山,分明是一匹狼?!鄙缴衔奈锕袍E眾多,歷史的片段隨手撿拾。最經(jīng)典的古跡,要數(shù)廣教寺了。自宋至清,廣教寺陸續(xù)興建了不少廟宇殿塔,譬如狼山門,也稱“法乳堂”,原為廣教寺的大雄寶殿,又稱釋迦殿。堂內(nèi)三面瓷磚壁畫是中國自東漢到近代的十八位著名高僧的畫像,為當代著名畫家范曾所作。
狼山居全國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登上狼山之巔,那高聳入云的支云塔在陽光照射下金光耀眼,塔體檐面的琉璃瓦、飛檐若隱若現(xiàn)。朋友介紹說:“現(xiàn)在塔不對外開放了,早幾年來,可以登上寶塔,有憑風太虛,如鳥臨空之感?!彼蛉肆ⅠR糾正說:“廣教寺廟門前的大觀臺,視野不也蠻開闊嗎?”說罷便領(lǐng)著我們擠進觀景的人群中。果然,山水田野一下子就盡收眼底。
濠河:不可辜負的美景美食
我們的第二站來到了濠河。清晨,乳白色的霧籠罩著南通的河畔,樹葉輕輕擺動著落在濠河的岸邊,一片一片,像一頁頁零落的詩。我們沿著濠河兩岸走的時候,朋友為我一一介紹河畔建筑。這里有光孝塔、天寧寺、北極閣等名勝古跡,有張謇、沈壽、李方膺等名人故居,還有各種橋和名木古樹。清澈潔凈的濠河與亭、臺、樓、閣、塔、榭、坊等交相輝映,人文景觀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千百年積累的歷史遺跡、園林藝術(shù)、鄉(xiāng)俗風情使得濠河更顯古樸凝重。
南通集“黃金海岸”與“黃金水道”優(yōu)勢于一身,擁有長江岸線226公里,濠河環(huán)繞南通老城區(qū),形如葫蘆,宛如珠鏈,如今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了。原來,濠河是古護城河,史載后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筑城即有河?,F(xiàn)在周長10公里,水面1080畝,水面最寬處215米,最窄處僅10米,是南通的母親河,是國內(nèi)保留最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護城河,也是國內(nèi)僅存的四條古護城河之一。
濠河風景區(qū)可分為東南濠河、西南濠河、北濠河三大景區(qū)。東南濠河河面開闊。朋友的介紹,讓我想起清代詩人保大章有一首《夜泊文峰塔寺前作》,詩云:“三元橋畔是知津,小住魚床作比鄰。塔影倒懸明月里,扁舟一葉一詩人?!泵鑼懙恼清┖訓|南端幽美寧靜的環(huán)境。
夜色下的濠河最入我心,一條古色古香的木船在河上游蕩,河岸兩旁的燈,將河面裝飾得五顏六色。橋墩處鑲嵌的石壁上面刻著十多位曾在南通生活的名人頭像和事跡,給這條河流平添了不少歷史文化底蘊。
在朋友的精心安排下,我們在濠河邊吃了一頓正宗的“濠河飯”。上主食的時候,店老板為我們每人備了一份“冷蒸”,說是當?shù)氐奶厣?,是青麥粒炒熟后磨成粉、碾成條的小吃。在面條、炒飯、水餃當?shù)赖闹魇辰?,突然相遇這種小吃,仿佛回到了童年。除此之外,號稱“天下第一鮮”的文蛤、龍蝦、鱸魚、河豚,還有形似松枝,酥而不脆的海蜇頭,肉質(zhì)細嫩的河蟹,都成了我們舌尖的美味。
藍印花布:珍藏在心中的舊時月色
賞濠河夜景的時候,風有點涼,呼呼地往脖子里灌,我下意識地說了句:“要是在脖子上系塊藍印花布圍巾就不冷了?!迸笥崖犕昝φf:“看藍印花布已在這次的行程中,明天帶你們?nèi)??!?/p>
次日,我們便來到坐落在濠河之濱的藍印花布藝術(shù)館,展館的空間不算很大,到處都是藍印花布的元素。從圍巾到旗袍,從折扇到工藝品,一條曲折的回廊上,晾著的全是藍印花布。許多成品和半成品堆在地上,窗外的陽光落在上面,形成不同的光影層次,布上那些花鳥蟲魚的構(gòu)圖、線條栩栩如生。
朋友是個“藍迷”,他告訴我:“45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人們就用植物的汁液染色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荀子目睹藍草色素染布由黃變綠、由綠變藍、由藍變青的轉(zhuǎn)化過程,大發(fā)‘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之感嘆。成語‘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即出于此?!?/p>
一位藍印花布的傳人向我們介紹,藍印花布全憑手織和手染,連紙版圖案也得用手工鏤刻。從挑選坯布到刻版、上桐油、濕布、和漿、刮漿、晾干、染色、晾曬、刮白,近十道程序,道道都不馬虎。在館里,我看到三大缸藍得發(fā)釉的染料并不倒掉,染色時,缸水保持在15攝氏度以上,白坯布下缸浸二十分鐘后取出,氧化三十分鐘后再浸入,如此反復七八次,那些有灰漿的地方染不上就成了白花。原來,這就叫藍印花布,也俗稱“藥斑布”“澆花布”。
提起藍印花布的前世今生,這位傳承人一臉自豪。她說:“南通歷來是人文薈萃之地,吳越文化、荊楚文化、齊魯文化在此融匯,形成了江海平原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情。在千余年的歷史中,南通人創(chuàng)造并發(fā)展了豐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間工藝,藍印花布工藝尤甚?!?/p>
聽完這一番介紹,我早已按捺不住了,幾經(jīng)挑選,買了一塊手工印染的藍印花布。我說用它做披肩,朋友卻打趣道:“幾千塊錢買來做披肩簡直是暴殄天物,不如裝框當成藝術(shù)品掛在家中欣賞,當然要時時保持墻壁的潔白干凈,否則又是對藍印花布的不敬了?!贝蠹衣犕?,紛紛笑了起來。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我將它披上了肩膀,感受它帶來的古樸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