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 要:中唐著名詩人李賀,有“詩鬼”之稱,與李白、李商隱并稱為“詩中三李”。在李賀的詩歌中具有許多的殘缺意象,這是李賀在創(chuàng)作上的一大特點。詩歌中還體現(xiàn)了李賀殘缺、不完滿的人生命運與他的悲憤之情,同時也寄予了李賀對美好的渴望,具有獨特的殘缺美。
關(guān)鍵詞:李賀;詩歌;殘缺美
一、李賀詩歌中的殘缺意象
殘缺是相對于圓滿、完整而言的,分為自然殘缺與人為的殘缺兩種,前者是自然的、渾然天成的殘缺,而后者是有意識的、人為造成的殘缺。殘缺美則是以殘缺為審視對象,通過審美體驗而獲得獨特美感,往往與缺損、遺憾、苦難、感傷、空白、悲劇等詞相關(guān)聯(lián)。在李賀詩歌中,大多是對其生不逢時和內(nèi)心苦悶的感嘆,抒發(fā)對理想與抱負的追求,不免會有遺憾、悲觀之情。并且,李賀對當(dāng)時的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權(quán)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現(xiàn)象都有所反映,將現(xiàn)實的不完美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焦思苦吟,因而詩歌中也就不乏殘缺之象。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提到“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積學(xué)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后使元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shù),謀篇之大端。”劉勰將意象與美相結(jié)合,成為一種藝術(shù)構(gòu)思,按照和諧的音律寫出心之所想,即是創(chuàng)作的首要方法。李賀使用這種方法以其獨特的用詞以及豐富的想象,往往使得殘缺之象轉(zhuǎn)而為美,形成一種殘缺美。
明代李維楨在《昌谷詩解序》中評價李賀詩作稱道:“只字片語必新必奇”“其庀蓄富,其裁鑒當(dāng)”。李賀特別注重在用詞上另辟蹊徑,引用上裁斷得當(dāng)。因此,李賀為追求新意在詩歌中常常使用具有殘缺的意象,如殘絲、殘夢、殘露、殘蕙、殘蜺、殘香、落花、散螢、碎霜、孤鸞、離鸞等。例如《李憑箜篌引》的“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一句中“玉碎”一詞用以形容音樂如同將昆侖山的美玉擊碎的聲音一樣清脆動聽,樂音像鳳凰鳴叫一般和緩,這里將美玉擊碎,形成了人為的殘缺,美玉雖然不美了,但碎玉的聲音卻格外動聽,給人帶來了全新的美感?!妒駠摇分小绑@石墜猿哀,竹云愁半嶺”一句描繪了琴聲由一開始的舒緩輕柔轉(zhuǎn)為如同蜀道之難般的驚駭哀愁,在“半嶺”之間山石下墜、猿猴哀鳴、竹林與煙云繚繞,畫面躍于眼前,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融為一體,可謂之美。《送秦光祿北征》:“清蘇和碎蟻,紫膩卷浮杯”一句中的“清蘇”是以牛羊乳做成的食物,而“碎蟻”則是酒初開時面上的浮花,因狀若蟻,故用“碎蟻”比喻,生動地描繪了賜宴的飲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自古以來文人們就對月亮有著獨特的情感。李商隱詩說:“初生欲缺虛惆悵,未必圓時即有情”,意思是說月亮出生之時是缺損的,人們都會感到惆悵與惋惜,但卻忽視了未必一定在月滿之時才有情,月缺才是自然的常態(tài),也是人生的常態(tài)。李賀對于月亮也是情有獨鐘,240余首詩中有44首都包含有“月”的意象,而在這些“月”的意象里,滿月極少,大多是缺月,如《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南園·十三》“古剎疏鐘度,遙嵐破月懸”;《摩多樓子》“行行莫苦辛,城月猶殘半”;《莫愁曲》“羅床倚瑤瑟,殘月傾簾鉤”。這些詩句中,意象“月”的出現(xiàn)無不是對當(dāng)時蕭條破敗的景象的一種體現(xiàn),塑造了荒涼凄美的意境。
二、李賀詩歌中的殘缺人生
《李長吉評傳》中評價李賀說“他是冷、艷、奇、險,自成一家。奇險是由于盛唐格律中和的反動,適應(yīng)了社會亂后需要強烈刺激的需求。冷是社會衰疲的反映,出于李賀身體的衰弱和遭際不良形成的消極性情。艷是李賀青年的情調(diào)和樂府曲詞本身特征的體現(xiàn)?!崩钯R“冷、艷、奇、險”詩歌風(fēng)格的形成和他的悲劇命運息息相關(guān),他一生以詩為業(yè),甚至“嘔出心乃已耳”,他的人生亦不完美,甚至是充滿殘缺的。
李賀在詩歌《贈陳商》中有一段自敘:“長安有男兒,二十心已朽。楞伽堆案前,楚辭系肘后。人生有窮拙,日暮聊飲酒。只今道已塞,何必須白首?”他說自己才二十幾歲心就已灰冷,已經(jīng)看透了人生的失意與窮困,哪里還需要等到白頭呢?李賀對人生悲觀至極,他在《開愁歌》中也說道:“我當(dāng)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崩钯R年少才華橫溢,卻在踏入仕途中被人詆毀說李賀若是高中進士便與父親的名字相諱,因此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盡管有韓愈的幫助,也沒能改變李賀不能參加考試的事實,這一事件奠定了李賀今后的悲觀心理?!妒紴榉疃Y憶昌谷山居》中說道:“掃斷馬蹄痕,衙回自閉門。長槍江米熟,小樹棗花春。向壁懸如意,當(dāng)簾閱角巾。”這三句意思是說自己既沒有賓客來往,也沒有仆人侍奉;除了疏食外,也沒有什么珍饈美味;院子中只有棗樹,沒有什么名花大樹,百無聊賴之際,只得玩賞掛在墻壁的如意。這首詩是李賀離開家鄉(xiāng)到京城長安去擔(dān)任一個叫奉禮郎的小官,奉禮郎主要掌管朝廷朝會、祭祀之禮儀,一般由皇族擔(dān)任。李賀因為是李唐王朝遠親,所以被選取擔(dān)任此職。因為這個職務(wù)屬于門蔭,地位又低,官卑職冷。從這三句中可知,此時的李賀無論在精神上還是物質(zhì)上的生活都是殘缺不全,得不到滿足的,所以李賀非常壓抑,發(fā)出“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的感嘆。
李賀筆下出現(xiàn)的人物,往往也與他自身一樣有著不完美的人生?!端蜕騺喼琛げ⑿颉分忻枋隽穗x家萬里到京師考試的沈亞,寫得一手好字,理應(yīng)錄取,不料禮部竟然不辨優(yōu)劣使沈亞失意而歸,誰又能可憐他呢?恐怕只剩下李賀愿意鼓勵沈亞不要灰心了吧?!对亼讯住菲湟恢袑懙溃骸伴L卿懷茂陵,綠草垂石井。彈琴看文君,春風(fēng)吹鬢影。梁王與武帝,棄之如斷梗。惟留一簡書,金泥泰山頂?!边@首詩先是寫了閑居的幽靜,又寫了夫婦之間的融洽,表面上是說司馬相如的生活閑適,實際上暗含了李賀對司馬相如的感嘆,梁王和武帝對他棄之不顧,在他死后反而重視起遺書,是多么的諷刺。李賀借司馬相如抒發(fā)了自己的失意之情,司馬相如與他一樣懷才不遇,缺少施展抱負的機會,人生是殘缺而又不圓滿的。無論李賀寫自身還是他人,都透著一種濃烈的悲觀之感,使人不禁沉浸在他的情緒之中,感受他的壓抑。
三、李賀詩歌中的殘缺美
李賀的詩歌充滿了悲觀的情緒,但是“在表面看來似乎是如此頹廢、悲觀、消極的感嘆中,深藏著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對人生、生命、命運、生活的強烈的追求和留戀。”而殘缺恰好能夠喚起人的期待與聯(lián)想,這種期待、聯(lián)想又被這種特定的殘缺現(xiàn)象規(guī)定了想象的方向,這種想象是一定往美的方向去努力的,李賀詩歌中的大量殘缺正是他心中所想,同時也包含了他對于人生命運的某種渴望。
殘缺美是美對更美的期待和想象,當(dāng)人沉浸在這樣的期待和想象中時,便增添了許多浪漫色彩。如《殘絲曲》的“垂楊葉老鶯哺兒,殘絲欲斷黃蜂歸”“花臺欲暮春辭去,落花起作回風(fēng)舞”兩句中包含了諸多具有殘缺美的景物,如“垂楊葉”“老鶯哺兒”“殘絲”“落花”,這些景物全部指向了“春辭去”。垂楊的綠葉已老,老鶯鳥哺育幼雛,游絲漂浮在空中,黃蜂也已歸去,花臺已經(jīng)向暮,落花在空中飛舞。詩人塑造了晚春的景色,與“綠鬢年少金釵客,縹粉壺中沉琥珀”一句中少年男女結(jié)伴游春的生動景象形成鮮明對比,更加突出了春天的美好,同時暗指年華歲月的珍貴。《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正月》中道:“上樓迎春新春歸,暗黃著柳宮漏遲。薄薄淡靄弄野姿,寒綠幽風(fēng)生短絲。”這句中“短絲”“幽風(fēng)”兩詞用得十分精妙,“短絲”指的是出生細草,“幽風(fēng)”指稍寒的風(fēng)。剛?cè)胄麓?,柳條染上了淡淡的黃色,薄薄的云靄烘托出原野的春姿,正月的幽風(fēng)尚且寒冷,大地卻已生出了細絲般的短芽。作者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初春時節(jié)尚有一絲寒冷,但萬物復(fù)蘇、生機盎然的一派景象,將美景刻畫得十分傳神?!肮俳至鴰Р豢罢?,早晚菖蒲勝綰結(jié)”一句表示了正月時的柳條還不堪折玩,菖蒲的短葉也還須等待些日子才可以編結(jié),在小小的菖蒲葉中寄托了作者對未來的一絲希望。
李賀體弱多病,命運多舛,難以有出人頭地的機會,始終抑郁不平,可他仍然勉勵自己,他相信終有一日“雄雞一聲天下白”。《馬詩二十三首》其四中寫道:“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边@匹馬本不是平凡的馬,而是天上的房星,盡管境遇惡劣,瘦骨嶙峋,卻仍然骨帶銅聲?!笆莨恰迸c“銅聲”,一個脆弱,一個堅硬,前者表現(xiàn)了外在形式,后者則體現(xiàn)內(nèi)在品質(zhì),形成鮮明對比,抒發(fā)李賀對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他期待著他這匹千里馬可以發(fā)揮他的所長。
李賀對生活觀察細膩,他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殘缺之處,同時執(zhí)著于對更美的追求,這種美是精神上的美,是他在失望與希望中所形成的獨特美。正如杜牧在《李賀集》的序中說道:“云煙綿聯(lián),不足為其態(tài)也;水之迢迢,不足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為其和也;秋之明潔,不足為其格也;風(fēng)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時花美女,不足為其色也;荒國陊殿,梗莽丘隴,不足為其怨恨悲愁也;鯨呿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崩钯R詩歌的殘缺美在于他用殘缺的意象寫出美妙的詩句,他把自己殘缺的人生看得通透,盡管消極卻不是一昧的悲觀,也存在著自勉的時候,讓期待和想象都充滿了浪漫色彩。他的詩歌冷艷低沉、奇譎險怪,是唐代詩壇中的一個異類,他努力讓自己變得不平凡,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余安安.殘缺美的美學(xué)分析與文化探源[J].中華文化論壇,2015(1).
[2]劉勰注.文心雕龍注(卷六)[M].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2.
[3]葉蔥奇.李賀詩集疏注[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3.
[4]吳子正,劉辰翁.李賀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5]王禮錫.李長吉評傳[M].上海:神州國光社,1930.
[6]吳企明.李賀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4.
[7]李澤厚.美學(xué)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79.
[8]傳楊梅.李賀詩歌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13.
[9]羅慶銘.李賀詩歌的意象結(jié)構(gòu)特征[J].語文學(xué)刊,2011(17).
[10]蔣寅.過度修辭:李賀詩歌的藝術(shù)精神[J].陜西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4(6).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xué)(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