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賠命價”作為藏族地區(qū)的習慣法,它是宗教文化與西藏傳統(tǒng)法律文化進行沖突和解后的融合文化。西藏宗教中“禁止殺生”的思想是助其生長的土壤?!百r命價”是宗教“放生”戒律在尊重生命上的實踐樣本。同時,西藏特殊的地域條件,人民更珍惜生命的可貴性,也助演了“賠命價”的價值被重視。在刑事領域,我國法律堅持的是“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然而在西藏地區(qū),“賠命價”很顯然違背了這些原則,要對習慣法采取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其進行合理的法律規(guī)制,使其既能遵循刑事法律的原則,又能更好的被運用到解決藏族內部的刑事問題,為習慣法融入進現(xiàn)代化的法律規(guī)制因素。
關鍵詞:賠命價;習慣法;刑事和解
中圖分類號:D9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2-0116-02
作者簡介:叢龍華(1990-),女,漢族,內蒙古通遼人,西藏民族大學,研究生在讀。
一、“賠命價”的習慣法形成原因
習慣法是指“作為某一行為的法律要求和義務規(guī)則而被接納的習慣所構成的法律”。它是在民間自發(fā)形成的,產(chǎn)生于氏族部落,隨著部落的發(fā)展進行著不斷改革,由最初的習慣發(fā)展成為習慣法,具有相對集中的地域性和群體性,并且多依賴于成員的自覺,是一種熟人社會的規(guī)范,以一種最小的代價來達到可能的最大的收益?!百r命價”是指當發(fā)生了殺人案件時,引入第三方的調解機制,在部落頭人或者是宗教上層的主持調解下,根據(jù)被害人的身份等級,以及加害人的家境狀況,對被害人的家屬給予相應等級的財物,并且向寺院交付部分的財物用來超度亡靈,自此雙方達成和解。這種“賠命價”觀念的出現(xiàn)是由于以下幾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藏傳佛教的“放生”觀念的滲透
最初是源自于格魯派的大師宗喀巴的“緣起性空”理念,也就是“取得的命價并不能變富,支付了命價也不能變窮”。關于“賠命價”特殊的宗教基礎理念,因為農奴制下森嚴的階級等級,在沒有建立成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規(guī)則內,只能寄希望在因果業(yè)報上,隨著文化形態(tài)的改變,禁忌成為了一種具有約束力的力量。與“賠命價”相對應的是“血態(tài)復仇”,這又與民眾的信仰相沖突,所以產(chǎn)生了以財物來代替生命進行償付的規(guī)則。
(二)西藏地區(qū)自身的自然環(huán)境
西藏地區(qū)平均海拔在三千米以上,藏民作為游牧民族的后代,常年與高寒、缺氧、狂風、低溫、強輻射為伴,處在如此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下,對生命的價值更加的尊重,為緩解勞動力匱乏的窘境,在被害人的生命已經(jīng)發(fā)生不可逆的死亡之后,再用另外一條生命來償付,這樣的方式對于藏民來說,是不能被接受的。并且在藏民的意識中,普遍認為,生命的消失并不是以肉體的消滅作為終結的。
(三)藏族人民的性格因素
在西藏游牧的生活方式、特殊的地域環(huán)境共同作用下,鑄就了藏族彪悍的民風、粗獷豪爽的性格,做人做事都形于言表,比較外在,會意氣用事,并且藏民又有佩戴藏刀的習慣,中國古話有云,“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在人與人之間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會認為采取武力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解決方式。
(四)統(tǒng)治階級對于“賠命價”的法律確認
公元618年吐蕃王朝建立,吐蕃王朝是西藏歷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自此青藏高原上的各個民族從彼此孤立走向融合,各個部落的宗教、習慣、生活的方式也在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滲透。在松贊干布時期(公元七世紀)就有關于“殺人命價”的規(guī)定,但是并不具體,也未形成完善的法律條文,例如“不準殺生法”,并且提出相應的賠償命價及醫(yī)藥費的規(guī)定。到赤松德贊(755年至797年)時期,根據(jù)被害人的地位等級確立了賠償制度并為之編訂成法律條文。
以上是關于“賠命價”發(fā)展進程,值得深思的是,“賠命價”與我國的《刑事訴訟法》的理念相違背。在《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故意殺人罪是屬于公安機關立案管轄的公訴案件,是不允許當事人雙方私下里達成和解協(xié)議的,這會妨礙到法律對于社會的管理秩序,造成人命可以用金錢來償還的假象,從而可能會輕視人命。處理好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習慣法與刑事法律的關系,則會對西藏地區(qū)的法治建設有著良好的推動作用,如果一味的強調刑法的普遍適用性,可能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水土不服”的現(xiàn)象。
二、把“賠命價”習慣法引進刑事和解時要保留的合理因素
一種秩序是否有長久的意義取決于它解決糾紛的連貫性與完整性,“賠命價”在長久以來單一終局的解決機制中存在著彌補現(xiàn)代刑事法律漏洞的因素:
(一)對于人權的尊重
在舊西藏的制度史上,“賠命價”是曾經(jīng)作為法律制度而存在的,應該被肯定的是它基于本土化而形成與發(fā)展的模式,對于西藏的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發(fā)生過積極的作用,“賠命價”可以看做是一種“以罰代刑”的處罰機制,并不追求“殺人償命”的結果,是對人的生命的尊重。人權具有時代性,但是在國際社會上對于呼吁廢除死刑方面的人權保護上,中國歷史上西藏的做法比刑法史上記載最早廢除死刑的羅馬共和國早了將近一千一百年。
(二)司法成本的節(jié)約
司法主要的功效之一是定紛止爭。“賠命價”能有效的調解藏民之間的矛盾,在受害人家屬一方獲得合適的物質賠償數(shù)額后,雙方握手言和,保護了受害人的親屬及其家族、氏族的財富、榮譽與地位,從而消弭仇恨,不再進行血態(tài)復仇,以私力救濟的方式化解了矛盾,節(jié)約了司法的成本這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三)對賠償金額的補充
現(xiàn)行的《刑事訴訟法》中對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案件人身權利受到犯罪侵犯而遭受物質損失或者財物被犯罪分子毀壞而遭受物質損失只包含物質損失。在理論界普遍認為,“賠命價”包含了一定數(shù)額的精神撫慰賠償金,這才真正契合了法律上補償、撫慰、懲罰的功能,被害人的家屬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得到物質方式的精神安慰。endprint
三、“賠命價”的合理因素引入刑事和解
(一)“賠命價”習慣法的現(xiàn)狀
在現(xiàn)在藏族地區(qū)的司法實踐中,“賠命價”有一種復燃的趨向,當審判機關審理完結一個案件時,在民意中,這個案件卻并沒有終結。被害人的家屬會向已經(jīng)在執(zhí)行刑罰的服刑人或者服刑人的親屬要求一定數(shù)額的索賠,并且不達目的絕對不會罷休。甚至在藏族的某個州出現(xiàn)了高額索賠,造成了服刑人一家傾家蕩產(chǎn),甚至將其趕出村落,遠走他鄉(xiāng)的案例,這種做法,不僅不利于民眾的生產(chǎn)和生活,在一定層面上,還影響了民族的統(tǒng)一與團結,并且在客觀上干預了司法的獨立性,削弱了司法的權威性。
(二)將“賠命價”納入刑事和解機制的方式
在《刑事訴訟法》的特別程序中規(guī)定,因民間糾紛引起,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guī)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在犯罪人一方是出于過失或者是鄰里間的糾紛而引起的社會危害性不是特別大的犯罪中,在特定國家機關的主持下可以制作和解協(xié)議?!百r命價”是在刑事沖突上的民間和解,要在刑事和解上引入“賠命價”重罪和解的程序,在前面的成因上已經(jīng)進行過分析,藏民的激情犯罪的危害性小于預謀性犯罪,在對方也是有過錯的案件上的個體性犯罪上,可以限定為“重罪和解”的范圍,將“賠命價”納入到刑事和解中,建立機制以司法機關為主導的糾紛解決,既能重視法理,又能兼顧情理,防止出現(xiàn)“以金錢換取性命”的狀況,又能“最大限度滿足當事人的需求”。
四、尊重“賠命價”的本土化思維
為了尊重新時期民族自治地方的特點與特殊性,在立法借鑒時就應該充分尊重基于少數(shù)民族的習慣所形成的并且被群眾普遍接受的習慣法,這樣的理念,既能構成民族自治地方的法律與民族習慣法的有效融合,又能最大程度上避免法律與習慣的矛盾與沖突。本文章一直都在強調,對于習慣法的法律改良,要基于民族的經(jīng)濟水平、地域特色、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道德理念。習慣法在藏民族區(qū)域,雖然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權力,但是它仍舊未失去生命力,依然是作為有效的秩序在為藏民的生活提供指引。一個國家要建立統(tǒng)一的法律秩序,就不能忽視習慣法作為重要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對“賠命價”的認可原因是它尊重了本土化的民眾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民眾的矛盾。博登海默說“我們并不總是能輕易地將社會道德模式同那些對實施法律產(chǎn)生影響的社會取向區(qū)別開來。如果我們把社會取向看成是民意傾向,而那些民意卻不能被視為是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了的完全確定的正義標準或者固定的道德信念?!彼栽谒痉▽嵺`中,會面臨一種局面,在藏族地區(qū)嚴格依據(jù)刑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執(zhí)行刑罰,在民眾中并不會有有效的執(zhí)行力,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如果不能被執(zhí)行的法律,哪里還談的上產(chǎn)生積極的社會效果。引入“賠命價”的習慣法,對“賠命價”習慣法進行轉變?yōu)橹贫ǚǖ母母餀C制,就要對習慣法與制定法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當人們還在質疑習慣法的存在必要性的同時,忽略了許多制定法就是習慣法在法律程序上的確立,習慣法的存在是根深蒂固的,有著很深厚的群眾基礎。
五、結語
作為“賠命價”的習慣法是古老的以游牧為業(yè)的氏族部落傳承文化的符號印記,記載了樸素的法律思維,在法律適用的過程中,不可以被忽視,要結合其合法性與合理性因素,充分肯定對國家制定法法律漏洞的彌補性作用,用對其與時俱進的思維與當代社會的法治文明進行融合,讓習慣法能發(fā)揮促進和諧西藏建設的功效。同時在民族區(qū)域自治的立法中對“賠命價”的習慣法進行規(guī)制,在傳統(tǒng)的本土化民族信賴利益保護中加入現(xiàn)代化司法救濟途徑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摒棄“生命的等級賠償”,引導西藏地區(qū)民眾建立起知法、懂法、學法、用法的法律信仰,這是一條艱辛且漫長的道路,不僅需要國家層面司法適用的探究,還需要吾輩法律工作者為之進行努力。
[參考文獻]
[1]淡樂蓉.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
[2]周潤年譯注,索朗班覺校.西藏古代法典選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
[3]婁云生.雪域高原的法律變遷[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
[4]吳大華,潘志成,王飛.中國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通論[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4.
[5]楊雅妮.少數(shù)民族權利救濟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6]楊堃.刑事和解制度再探析——以藏族“賠命價”習慣法為視角[J].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