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姝,王 海
對于“蒼頭”一稱,學(xué)界有所關(guān)注和研究,大要以胡珠生《蒼頭軍非奴隸軍辨》[1]、李新達《關(guān)于秦漢的“蒼頭”問題》[2]為代表。兩文要旨均集中在“蒼頭軍”非奴隸軍辨析這一問題上,而以李文的探討更加深入,解釋了“蒼頭軍”被誤解為奴隸軍的原因,進而推測“蒼頭”為奴可能始于漢武帝時期并分析了其中原因。不過,前人對于“蒼頭”的研究稍顯局限。時間上,僅討論兩漢及以前的“蒼頭”,對兩漢以后的“蒼頭”缺少關(guān)注;性質(zhì)上,局限在“蒼頭軍非奴隸軍”以及武帝以后“蒼頭”為奴的討論?!吧n頭軍”既非奴隸軍,其究竟指代哪種屬性的軍隊,武帝之前“蒼頭”一稱所指為何,這都是有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蒼頭”頻繁出現(xiàn)在記載戰(zhàn)國至明清史事的典籍中,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僅歷代正史中涉及“蒼頭”的記載至少就有八十多條,限于篇幅,擇要列舉不同時期較有代表性的史料如下:
“蒼頭”一稱可能最早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稇?zhàn)國策·魏策》載蘇秦游說魏王之語:“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盵3]790秦末以降,“蒼頭”多次出現(xiàn)于文獻之中。如,《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4]298《漢書·陳勝項籍傳》:“勝故涓人將軍呂臣為蒼頭軍,起新陽,攻陳下之,殺莊賈,復(fù)以陳為楚?!盵5]1793《漢書·霍光傳》:“(霍云)使蒼頭奴上朝謁,莫敢譴者。”[5]2950《漢書·鮑宣傳》:“奈何獨私養(yǎng)外親與幸臣董賢,多賞賜以大萬數(shù),使奴從賓客漿酒霍肉,蒼頭廬兒皆用致富。”[5]3089《后漢書·彭寵傳》:“蒼頭子密等三人因?qū)櫯P寐,共縛著床,告外吏云:‘大王齋禁,皆使吏休。’偽稱寵命教,收縛奴婢,各置一處。又以寵命呼其妻。妻入,大驚?!弊⒁稏|觀記》曰:“妻入,驚曰:‘奴反?!藪燮淦揞^,擊其頰?!盵6]504
漢代之后,“蒼頭”一直較為頻繁地見于歷朝史籍中?!度龂尽の簳と俚奂o》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曹髦)入白太后,遂拔劍升輦,帥殿中宿衛(wèi)蒼頭官僮擊戰(zhàn)鼓,出云龍門?!盵7]143《晉書·熊遠傳》:“祖翹,嘗為石崇蒼頭,而性廉直,有士風(fēng)。”[8]1884《南史·蕭摩訶傳》:“時齊遣大將尉破胡等率眾十萬來援,其前隊有‘蒼頭’‘犀角’‘大力’之號,皆身長八尺,膂力絕倫,其鋒甚銳?!盵9]1647《北齊書·陳元康傳》:“世宗家蒼頭奴蘭固成先掌廚膳,甚被寵昵。”[10]344《北史·呂思禮傳》:“(呂思禮)晝理政事,夜即讀書,令蒼頭執(zhí)燭,燭燼夜有數(shù)升?!盵11]2431
《隋書·梁士彥傳附梁默傳》:“梁默者,士彥之蒼頭,驍武絕人。士彥每從征伐,常與默陷陣?!盵12]1165《舊唐書·王毛仲傳》:“(王毛仲)及出兼潞州別駕,又見李宜德趫捷善騎射,為人蒼頭,以錢五萬買之?!盵13]3252《新唐書·叛臣傳上·李锜》:“蒼頭女奴,名馬工車,惴惴常畏捕取。而德宗蔽于左右前后,莫知也。”[14]6381《舊五代史·周書·安審琦傳》:“審琦驚懼之際,有小蒼頭報曰:‘國夫人生子矣。’”[15]1615
《宋史·朱勝非傳》:“莫儔謫曲江,其家蒼頭奴為勝非治疽而愈,奴為儔請,得復(fù)官?!盵16]11318《金史·世宗諸子傳·永功》:“世宗幸金蓮川,始出中都,親軍二蒼頭縱馬食民田,詔永功:‘蒼頭各杖一百。彈壓百戶二人失覺察,勒停?!盵17]1902《元史·儒學(xué)傳·胡長孺》:“長孺?zhèn)我律倘朔?,令蒼頭負貨以從,陰戒騶卒十人躡其后?!盵18]4332《明史·熊明遇傳》:“天啟元年以尚寶少卿進太仆少卿,尋擢南京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建營伏虎山,選練蒼頭軍,以資守御?!盵19]6631《清史稿·忠義傳·張錫嶸》:“國藩欲于淮北別募新營,使異軍蒼頭特起,備西北之用,而置將久難其選?!盵20]13526
對于記載戰(zhàn)國秦漢史事的文獻中的“蒼頭”,李新達先生的研究較為深入。他對蘇秦游說魏王的話語中,與“蒼頭”并提的“武力”“奮擊”“廝徒”的各自性質(zhì)做出了得當(dāng)?shù)姆治?,認為:“武力”又稱“武卒”,是按照高標(biāo)準精選出來的主力軍,位于各兵種之首;“奮擊”或作“奮戟”,是手持武器沖鋒陷陣的勇士;“廝徒”則是專管雜役烹煮等的后勤兵,出身較低微,被排在各兵種的末位。“蒼頭”僅次于“武力”,是魏的正規(guī)軍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奴隸出身的“廝徒”有著本質(zhì)上的不同。
視“蒼頭軍”為奴隸軍這一觀點的源起,則在于李賢為《后漢書·光武帝紀》“彭寵為其蒼頭所殺,漁陽平”作注時的誤解。所謂“秦呼人為黔首。謂奴為蒼頭者,以別于良人也”,實際是對孟康注《漢書·鮑宣傳》之“蒼頭”,即“黎民、黔首,黎、黔皆黑也。下民陰類,故以黑為號。漢名奴為蒼頭,非純黑,以別于良人也。諸給殿中者所居為廬,蒼頭侍從因呼為廬兒”的不當(dāng)省略和錯誤概括。不過,漢代史事中“蒼頭”的性質(zhì)確為奴,這很可能始于漢武帝時期,或與太初元年(前104)新定的“百官之儀”有關(guān)。[2]
既然戰(zhàn)國魏軍中的“蒼頭”并非奴隸而漢代的“蒼頭”確為奴,則該稱謂的性質(zhì)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可謂十分明確的事實。那么,在性質(zhì)“奴化”之前,“蒼頭”一稱到底用以指代哪類人群,無疑需要我們再進一步地分析??v觀漢代以后與“蒼頭”相關(guān)的文獻,或許仍有與《戰(zhàn)國策》中的性質(zhì)類同者,如《南史·蕭摩訶傳》《金史·世宗諸子傳·永功》《明史·熊明遇傳》《清史稿·忠義傳·張錫嶸》中所提及者。然亦不應(yīng)忽視的是,“蒼頭”為奴的情況在漢代以后的典籍中也一直有著明確的反映,如裴注《三國志》所引《魏氏春秋》、《北齊書·陳元康傳》、《北史·呂思禮傳》、《舊唐書·王毛仲傳》、《宋史·朱勝非傳》、《元史·儒學(xué)傳·胡長孺》等。通過對上述史料的類比可以發(fā)現(xiàn),“蒼頭”一稱在不同語境下的性質(zhì)存在著不小的差異。
目前來看,記載漢代史事的文獻中的“蒼頭”皆指奴?!稘h書》中,《霍光傳》直言“蒼頭奴”,《鮑宣傳》則對言“奴從賓客”與“蒼頭廬兒”,殺害彭寵的“蒼頭子密等三人”被寵妻呼為“奴”。這幾則史料中的“蒼頭”所處的語境都與當(dāng)時上層人物的日常生活有關(guān),如董賢府上的“漿酒霍肉”、彭寵的“臥寐”,而霍氏“蒼頭奴”的“上朝謁”,更是反映了霍氏勢力熾盛時期“雞犬升天”的異態(tài)。漢代以后,“蒼頭”與“奴”連稱或者對言的情況已不多見,更多的是“蒼頭”一稱的徑直單用,然并未改變的是,在上層人物日常生活語境中出現(xiàn)的“蒼頭”的性質(zhì)仍指奴。如,因為“掌廚膳”而“甚被寵昵”的蘭固成,為呂思禮“夜即讀書”而“執(zhí)燭”服侍之人,由于“趫捷善騎射”而被王毛仲“以錢五萬買之”的李宜德,為朱勝非“治疽而愈”的莫儔府上的“蒼頭”,為“偽衣商人服”的胡長孺“負貨以從”的“蒼頭”。
可見,在上層人物日常生活語境中出現(xiàn)的“蒼頭”,其為家奴的性質(zhì)始終未變?;蛟S是因為自漢武帝以后,社會上對“蒼頭”為“奴”的含義普遍認同,故而后世史家愈發(fā)少地以“奴”字作為與之并行的注腳。需要強調(diào)的是,漢代以后“蒼頭”指代的奴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李新達先生曾指出,“漢之‘蒼頭’指男不指女,一般來講,主要指非生產(chǎn)性的男奴”。[2]但是,漢代以后的“蒼頭”便不再僅僅指男奴了。如,《新唐書·李锜傳》中提到的被“德宗蔽于左右前后”的“蒼頭女奴”,《舊五代史·安審琦傳》所言在“審琦驚懼之際”前來稟報“國夫人生子矣”的“小蒼頭”。漢代以后的“蒼頭”既能指代男奴,也可指代女奴和未成年之奴。而指代范圍的進一步擴大,無疑使“蒼頭”一稱的應(yīng)用更加廣泛。
不過,于上述語境之外出現(xiàn)的“蒼頭”,其性質(zhì)應(yīng)該并非指奴。《戰(zhàn)國策》提到的“蒼頭”,其身份地位要遠高于奴隸出身的“廝徒”,是魏軍的重要兵種之一。而在秦朝末年席卷關(guān)東各地的大起義背景下,以“故東陽令史”陳嬰為首“異軍蒼頭特起”的起義隊伍,其組成人員很可能與“縣中從者得二萬人”有關(guān);陳勝死后,“故涓人將軍呂臣”組建了一支“蒼頭軍”,取得了一系列赫赫戰(zhàn)功并且“復(fù)以陳為楚”。將陳嬰、呂臣率領(lǐng)的部隊定性為“奴隸軍”顯然不妥,此時,距離“蒼頭”為“奴”的社會普遍認同時期還較為久遠,而與戰(zhàn)國魏軍馳騁歷史舞臺的階段極近;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幾處“蒼頭”都出現(xiàn)在與戎事緊密相關(guān)的語境之下。
漢代之后,大凡戎事語境下提及的“蒼頭”都不指奴。如,《南史·蕭摩訶傳》說到“大將尉破胡等”人所率領(lǐng)的十萬援軍之“前隊”,由號為“蒼頭”“犀角”“大力”者組成,包括“蒼頭”在內(nèi)的“前隊”戰(zhàn)斗力強勁,“身長八尺,膂力絕倫,其鋒甚銳”,不免使人聯(lián)想起戰(zhàn)國魏軍之“武力”“蒼頭”“奮擊”,如此戰(zhàn)力絕非“奴隸軍”所能具備。天啟元年(1621),時值大明末期,“擢南京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的熊明遇“建營”“練軍”的背景是,朝廷一直以來所沿用的衛(wèi)所制的逐漸崩潰和募兵制的大力推行。有學(xué)者認為:“宣德(1426—1435)以后,伴隨著邊境緊張局勢的步步升級,衛(wèi)所制的日益廢弛,募兵便作為兵力的重要來源而受到越來越普遍的關(guān)注?!盵21]因此,這支“以資守御”的新軍主要由奴隸組成的假設(shè)恐怕難以成立。曾國藩“欲于淮北別募新營”的背景,也正是清廷傳統(tǒng)的綠營和八旗兵制走向沒落的時期。時值“曾國藩之征捻”,當(dāng)時湘軍已經(jīng)組建,“湘軍軍制與綠營截然不同的一點就在于:改革綠營世襲征兵制,采取募兵制,以保證兵員質(zhì)量”。[22]“備西北之用”的新軍亦當(dāng)主要來自募兵,而此處的“異軍蒼頭特起”,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秦末的陳嬰故事。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魏氏春秋》和《隋書·梁默傳》中提到的“蒼頭”并非處在“純粹的”戎事語境下,其中雖然有“拔劍升輦”“擊戰(zhàn)鼓”“征伐”“陷陣”之類的描述,但是前者意在介紹傀儡皇帝曹髦“飛蛾撲火”式的反抗,后者則著墨在梁默對于主人梁士彥的附從關(guān)系上。
總之,戰(zhàn)國直至明清,“蒼頭”的性質(zhì)與其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關(guān)系密切。上層人物日常生活語境中的“蒼頭”,家奴的性質(zhì)始終如一;而戎事語境下的“蒼頭”很可能并非指奴。對比可知,戎事語境下“蒼頭”的歷史應(yīng)早于上層人物日常生活語境下的“蒼頭”,前者或許正是這一稱謂之源,而后者則應(yīng)為該稱謂在后世發(fā)展演變之流;同時,“蒼頭”稱謂的源和流,并未在后來地歷史進程中出現(xiàn)合而為一的情況,而是表意明確的各自“奔涌”。如此,弄清“蒼頭”一稱的源頭性質(zhì),自然成為了相關(guān)源流問題考辨的關(guān)鍵。
有關(guān)戰(zhàn)國、秦代戎事語境下“蒼頭”的含義,早有學(xué)者予以解釋。如,對于《史記·項羽本紀》中的“異軍蒼頭特起”,應(yīng)劭曰:“蒼頭特起,言與眾異也。蒼頭,謂士卒皂巾,若赤眉、青領(lǐng),以相別也”;晉灼曰:“殊異其軍為蒼頭,謂著青帽”;如淳甚至將其與《戰(zhàn)國策》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認為“蒼頭”乃“魏君兵卒之號也。《戰(zhàn)國策》魏有蒼頭二十萬”,還說“特起猶言新起也”。對于《漢書·陳勝項籍傳》中的“蒼頭軍”,應(yīng)劭曰:“時軍皆著青巾,故曰蒼頭”;服虔曰:“蒼頭謂士卒青帛巾,若赤眉之號,以相別也”。這些漢晉學(xué)者將“蒼頭”解釋為頭部包裹“皂巾”“青帽”“青巾”“青帛巾”的“士卒”“兵卒”,如此穿戴的目的是為了在軍事活動中“殊異其軍”“以相別也”。既然這些“士卒”“兵卒”頭裹青、皂(黑)色的巾帽,卻又為何稱之為“蒼頭”呢?《說文解字》有言:“蒼,艸色也。引申為凡青黑色之稱?!盵23]40“艸”即“草”,“艸色”之“蒼”大凡可以與“青黑色”相通。不過,依常理而言,草色大多為青色,“青”與“蒼”互用的情況應(yīng)更為普遍,如青天、青松亦稱為蒼天、蒼松,應(yīng)劭在為不同傳紀之“蒼頭”做注時也有“皂巾”“青巾”之別。
戰(zhàn)國、秦代以服色指代特定人群的情況不止“蒼頭”一例,最為大家所熟知的當(dāng)屬“黔首”一稱。史載,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jiān)。更名民曰‘黔首’。”《集解》引應(yīng)劭曰:“黔亦黎,黑也?!盵4]239《說文解字》亦曰:“黔,黎也?!盵23]488看來,漢代人均將“黔”“黎”作黑色解。那么,“蒼頭”之“蒼”與“黔首”之“黔”,兩者之間到底有無聯(lián)系呢?段玉裁以為:“紫,帛青赤色也。青當(dāng)作黑。”他的依據(jù)是“容穎《春秋釋例》曰:‘火畏于水,以赤入黑,故北方間紫色。’《論語》黃疏、《玉藻》正義略同。此作‘青’者,蓋如《禮器》注所云秦二世時語,民言從之,至漢末猶存與。許說必?zé)o誤,轉(zhuǎn)寫亂之耳”。[23]651“《禮器》注”是指《禮記·禮器》鄭玄注“秦二世時,趙高欲作亂,或以青為黑、黑為黃,民言從之,至今語猶存也”。[24]1436秦漢時人“以青為黑”的情況還可以找到例子?!妒酚洝は谋炯o》“其土青驪”,《集解》引孔安國曰:“色青黑也。”[4]63于是,“青當(dāng)作黑”“以青為黑”就這樣為秦漢時人所使用,并且一直沿用到后世。①如千古詩詞名句《將進酒·君不見》有“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在此借用“青絲”指代黑發(fā)。但要注意的是,“青當(dāng)作黑”僅僅是指某些情況下“青”對“黑”的替代,并不能認為“青”就是“黑”。如,《荀子·勸學(xué)》“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25]1可以認為“青”在此表示的是某種程度,比“藍”的色調(diào)更深一些,達到一定程度便與黑色無異。總而言之,“青”與“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一性,可以替代使用,而“青”與“蒼”在當(dāng)時也是能夠互相通用的,也就是說,“蒼”與“黑/黔”亦能互為替用。上文所舉應(yīng)劭釋“蒼頭”為“皂巾”即可為證。
眾所周知,秦以“黔首”來指代民眾?!顿Y治通鑒》有載:“三十一年,使黔首自實田?!焙∽ⅲ骸岸?,更名民曰‘黔首’。孔穎達曰:‘黔,黑也。凡民以黑巾覆頭,故謂之黔首?!盵26]241孔穎達在“黔”為“黑”意的基礎(chǔ)上又做出了進一步的細化,解釋“黔首”為“以黑巾裹頭”之“民”。這就不禁使人想到上文所言以“皂巾”“青巾”包裹頭部的“蒼頭”。戎事語境下“蒼頭”的身份既然高于奴仆般的“廝徒”和類似于敢死之人的“奮擊”,推測其性質(zhì)或大致等同于秦之“黔首”,可能是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背景下,國家所征發(fā)的來自于普通民眾的“義務(wù)兵”。也正是由于“蒼頭”的這種性質(zhì),才能夠保證軍隊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召集,即“異軍蒼頭特/新起”。
此外,“黔”的同義詞“黎”亦應(yīng)予關(guān)注,因為用以指代民眾的另一稱謂“黎民”,同樣有助于我們理解“蒼頭”的最初性質(zhì)?!袄杳瘛币环Q的使用,很可能比“黔首”的歷史還要悠久。據(jù)《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曾說:“棄,黎民始饑,汝后稷播時百谷。”[4]38《說文解字》曰:“黎,眾也。古亦以為黧黑字。”[23]330與“黔首”一稱主要用于秦代不同,“黎民”的使用幾乎貫穿了整個中國社會的歷史。
總之,“凡青黑色之稱”為“蒼”使得“蒼頭”與“黔首”“黎民”之間有著不小的共性。青黑色,是常年露天作業(yè)、承擔(dān)各種體力勞動的民眾的正常膚色。居延漢簡中便多有描述戍卒身份信息的條例,其中包括籍貫、爵位、姓名、年齡、身高等。如,“□里賈陵年卅長七尺三寸黑色牛車一兩 符第六百八—□”(11·4),“□里上造史賜年廿五長七尺二寸黑色 為蘭少翁將車”(14·12),“魏郡繁陽高忘里大夫謝牧年卌長七尺二寸黑色”(15·14)。[27]而“黑色”恰是對其膚色的歷史寫照。戎事語境下的“蒼頭”很可能主要來源于當(dāng)時的“黔首”“黎民”,是平民大眾在戰(zhàn)爭背景下應(yīng)招為軍的社會文化反映,這一情況自戰(zhàn)國一直延續(xù)至明清而未變,此乃“蒼頭”稱謂之源。至于另一語境下“蒼頭”的性質(zhì),應(yīng)視為相關(guān)的流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