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會贊
(江蘇省淮安市徐楊中學,江蘇 淮安)
生活化教學就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生活化理念逐漸成為教育教學實踐的主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fā),對生活化教學的應用進行探索。
教學源于生活,從生活中探索教學目標,讓教學回歸生活則是生活化教學的基本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在目標設計中缺乏對生活的理解與滲透,將教學目標獨立于生活之外,使學生即使完成了學習目標,也沒有達到“學會生活”的目的。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立足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優(yōu)化完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目標的指引下實現知、行、意的統(tǒng)一。例如,在《濟南的冬天》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通過對學情的分析,在備課中為學生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熟悉并掌握文中的字詞以及修辭手法,根據作者生活化的描繪,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品味文章的畫面美;體會作者在細致的描繪中傳遞出來的對平凡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追求與熱愛。
陶行知先生在闡述生活化教學理論的過程中提出: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诖耍诔踔姓Z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合理運用教材,將教學中靜態(tài)的文字用生活化的方式轉變成生動、鮮活的內容,這樣不僅更易于學生接受,也更利于學生的情感價值培養(yǎng)。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一方面根據教材中魯迅先生的文筆,引導學生構建生活化的情境,在頭腦中描繪百草園與三味書屋;另一方面將文本中的描寫遷移到生活中來,將學生帶到草地中去親身體會。這樣教材知識就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形成認同。
情境教學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一種常見的教學方法,也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重要途徑。在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的背景下,生活化情境的構建更加便捷、直觀,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整合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直觀的生活化情境。例如,在《七律·長征》的教學設計中,為了讓學生感受紅軍長征過程中經歷的艱難險阻,體會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了逶迤的五嶺、奔騰的烏江、洶涌的金沙江、巍峨的雪山、茫茫的草地等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走過的艱難險阻;然后利用課件為學生提供關于長征的影視資料,并配合詩歌描寫融入情境中來,讓學生在作者的帶領下一同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在豪情與震撼中體會生命力量。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習慣于采用“滿堂灌”的方式進行知識傳播,即使是在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的過程中,這一教學方式也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從教學過程入手,對生活化理念進行滲透。教學過程生活化要求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在設計課堂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中,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探求知識的機會,讓學生在思考、交流、探索中實現自主發(fā)展。例如,在《社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將閱讀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思考理順作者在觀看社戲的一路上見聞,并引導學生將文章中的描寫與生活聯系起來,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支撐,自主探索一種更加開放、自主的學習方式。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交流過程,也是學生實現社會化發(fā)展的重要場所,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傳授,更應該構建生活化教學模式,為學生滲透有助于學生更好生活的觀念與情感,為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在初中語文課堂互動生活化的構建中,教師一方面要堅持“生本”理念,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參與互動的機會,為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平臺;另一方面還應該注重互動溝通技巧的指導,讓學生結合生活情境理解健康情感、健全人格在人與人溝通之間的重要性,從而為學生融入現代生活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作業(yè)是教學鞏固的重要內容。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關注學生紙面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忽視作業(yè)與生活的聯系。針對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生活化教學理念,對作業(yè)進行合理設計,讓學生在融入生活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鞏固。如,為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可以結合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主題為學生設計作業(yè):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是否被污染,根據污染情況寫一篇調查報告、制定合理化建議、制作環(huán)保標語等,讓學生在生活中親身體驗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性,進而提升學科素養(yǎng)。
總之,生活是語文學科的依托,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積極滲透生活化教學理念,構建生活化情境、整合生活化教學內容、設計生活化教學實踐,讓整個教學過程能夠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學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