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qū)電化教育館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1)
隨著信息時代和多媒體時代的到來,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趨勢勢不可擋。傳統(tǒng)的教學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的發(fā)展變化,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再加上知識的規(guī)律性、空間性、抽象性等特點,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把抽象的內容表達出來,通過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能夠讓學生、老師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和能力,能夠在其他課程的學習中把抽象的內容轉變?yōu)樯鷦拥闹R,從而更好的強化對知識的掌握。掌握信息技術,不僅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重要抓手。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須從學生出發(fā),實現(xiàn)信息技術教學的深度改革。[1]
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主體性進行了系統(tǒng)的闡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凸顯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轉變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積極轉變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克服傳統(tǒng)“老師教、學生學”的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進行,凸顯學生的主動性。其次,注重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新課程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從某種層面來講,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和養(yǎng)成要比單純理論的學習要重要。因此,信息技術教學應該以提高素養(yǎng)為宗旨,強調通過案例、合作來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和處理,掌握信息技術、感受信息技術。再次,強調學生在授課中的主體性。老師作為課程的引導者,應該讓學生來駕馭整個課堂,老師作為一種引導的角色,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
對于信息技術教學而言,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可取,必須要采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首先,采用任務驅動方法。通過給學生設置相應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對信息技術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明確,從而能夠加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其次,采用合作式教學方法。新課程標準對學生之間的的“合作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信息技術教學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更多的合作交流。通過合作交流,不僅可以實現(xiàn)智慧和間接的分享,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內容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合作教學中,一方面要強化老師和學生的合作,老師加強引導,學生大膽發(fā)言,另一方面,要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針對某一個任務,加強小組之間的默契和合作,通過小組的交流和分享實現(xiàn)對知識的掌握,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不斷增長學生在知識獲取上的成就感。再次,引入案例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課程應該以案例教學為抓手,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老師可以給出一個網頁制作的案例,讓同學們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網頁的制作,不僅能夠把所學的知識得到良好的應用,同時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校興趣。[3]
要實現(xiàn)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優(yōu)化教師隊伍和教學方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首先,不斷強化教師隊伍。隨著信息技術發(fā)展速度的加快,很多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這就需要老師能夠做到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老師具備良好的個人素質和能力,除了能夠采用統(tǒng)一的授課方式之外,還應該對知識掌握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分類指導,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最大限度體現(xiàn)出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優(yōu)勢。其次,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模式。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轉變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凸顯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老師應該對教學方法進行明確教學模式,讓學生的每一步都和教學融合起來,能夠引導學生對課程進行更好的掌握,給與學生更多的自主時間,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時間來參與到實際操作過程中,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真正達到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目的。[4]
教學評價是引導教學工作有序開展的關鍵,課程實施之后,必須要對課程進行評價,才能夠指導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夠更好的改正。因此,教學評價已經逐步成為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傳統(tǒng)的評價情況看,基本都是以最后的卷面成績?yōu)闃藴剩S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對教學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對評價結果高度重視,同時也應該對評價的過程高度重視。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評價其學習的最后成績,還應該重視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積極性、主動性,重視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做到全面的評價。除了對學生評價,還應該對老師進行評價,老師也可以通過自我評價,不斷對自己的授課進行反思和調整,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5]
總而言之,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必須廣泛積累教學經驗,深入鉆研教學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情況,更完善地做好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