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淑貞
很多人認為中藥對調(diào)理身體十分有益,一些疑難雜癥也能夠通過中藥進行調(diào)理,并認為中藥沒有什么副作用。事實上,中藥并不是無毒、無副作用的,相反,吃中藥的禁忌非常多。如果服用不當,不僅達不到藥效,反而會傷害身體。
1.不對癥下藥是禁忌
中醫(yī)表示,吃中藥治病,最重要的是對癥下藥。很多人認為中藥有很多功效和作用,很多時候有點大病小病的,都會去抓點中藥調(diào)理一下。但是,若沒有根據(jù)辨證服用中藥的話,效果會適得其反。中醫(yī)診療中十分講究辨證論治、對癥下藥。如中醫(yī)認為,涼性的中藥不宜長期服用,尤其是對寒涼體質(zhì)的人而言。由于每個人的體質(zhì)有所不同,中藥的藥性也不一樣,若想通過中藥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則應注意辨證后再對癥下藥。
2.特殊時期、特殊體質(zhì)忌用中藥
中醫(yī)認為,女性在孕期、生理期,病人在術后恢復期或受傷期間,應忌用中藥。因為部分中藥會導致患者身體出現(xiàn)不適,或加重疾病。若無法根據(jù)身體和生理狀況來使用中藥,則不僅達不到治病的目的,還會增加身體負擔。
3.中藥忌長期服用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中藥當成是一種補品,抱著“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目的。事實上,除一小部分藥食同源的中藥外(如山藥、薏米仁、百合等),中藥也是一種藥物,它不是補品,更不是普通的食物,長期服用會對人體的肝胃造成傷害。如很多人家中常備板藍根,稍微有點身體不適就沖服一包。其實,板藍根藥性苦寒,屬清熱解毒之品,對于體質(zhì)較強、易上火的患者具有較好療效,但如果患者本身屬于虛寒體質(zhì),面色發(fā)黃且經(jīng)常腹瀉,則不宜久服,否則會因藥性苦寒而傷害患者腸胃。不僅如此,市場上銷售的各類減肥、養(yǎng)顏類中藥制劑中也多數(shù)含有大黃、蘆薈等藥物,這些藥物多屬苦寒類藥物,不宜久服。久服不僅損傷脾胃,還可能引發(fā)黑結腸病、腎結石等疾病。
4.服藥期間飲食多禁忌
服用中藥期間,在飲食上還有諸多禁忌。如服用滋補類中藥,特別是人參、黃芪等中藥時,吃蘿卜則會削弱人參、黃芪等藥物的補益作用,既降低藥效又達不到治療的目的。治療“寒癥”服用溫經(jīng)通絡、祛寒逐濕或健脾暖胃的中藥時,需要忌食生冷食物,因為生冷食物易刺激胃腸道,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不僅如此,在服用中藥期間,忌飲用濃茶,因為茶葉中含有鞣酸,與中藥同服會影響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從而降低藥效。同時,如果在服用中藥期間食用過多葷膩食物,則會影響人體對中藥的吸收。因此,痰濕較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高血壓、冠心病、高脂血癥、高血黏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在服用中藥期間更應該注意忌食葷膩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