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文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人們獲取新聞內容的渠道越來越廣泛。但是,作為傳統(tǒng)主流媒介,廣播電視臺的新聞報道在弘揚正確的價值觀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覷。其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如果缺失了人文性,不僅是廣播電視臺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表現,也會使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受眾越來越少。因此廣播電視新聞報道較好地體現人文性,是廣播電視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之路[1]。
廣播電視臺新聞報道中的人文性主要是人本思想的深入表達,從傳播媒介的角度,關注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追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善的本性。在新聞報道中,始終以人為中心,報道內容充分聯系人們的現實生活和思想追求,通過對人文情懷的彰顯來打動新聞受眾,讓人民群眾在新聞報道中尋找到人性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而不是簡單地陳述新聞事實[2]。
通常情況下,廣播電視臺新聞報道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新聞報道應該充分地尊重事實真相,廣播電視新聞報道更應該關注人們真實生活的善、惡、美、丑,既要保證廣播電視新聞的真實內容不被歪曲,也要敢于揭露社會的痛點,用客觀真實的殘酷真相警醒人類本身。
作為傳統(tǒng)主體媒體,廣播電視的新聞報道更加應該體現人文關懷,主要的表現就是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廣播電視臺的新聞報道除了對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重大事件進行報道,還往往關注小人物的生活,關注弱勢群體的情感表達。
社會輿論的導向往往被各種形式的新聞報道所影響,廣播電視新聞報道在引領正確的價值觀、傳遞正能量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人們獲取新聞報道的方式變得多樣化、便捷化,而廣播電視新聞報道恰恰應該回歸新聞內容本身,用普世人性化的情感引領廣大群眾的價值觀。
新聞報道的最終受眾是廣大的人民群眾,因此,報道內容是否反映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傳達的情感是否被人民群眾廣泛認同,是影響廣播電視新聞報道收聽率、收視率的關鍵。而現在的不少新聞,往往打著關注人民群眾生活的幌子,僅對新聞表面的現象進行描述,而沒有對民生發(fā)展、蘊含的情感進行深度挖掘,對人文關懷的理解較為淺顯,進而使得不少廣播電視新聞報道內容膚淺、情感零散,沒有真正體現對國計民生的深度關懷[3]。
隨著新聞報道對民生領域的廣泛關注,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也對弱勢群體進行了深度的報道。而在實際工作中,有些采訪記者及后期編輯為了更加真實地展現弱勢群體的生活,甚至為了提高收視率、收聽率,對弱勢群體的生活進行無限放大。這樣的新聞報道雖然對吸引了關注,但也讓弱勢群體在受眾面前被無情地展現。這樣不顧人們正常情感的無情報道,往往對弱勢群體進行了二次傷害,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正常生活都會造成影響。
在廣播電視行業(yè)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收視率、收聽率成為衡量一檔廣播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情況,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采集、編輯往往要跟隨社會熱點或輿論頭條,以博取收視率、收聽率,這就導致一些媒體在新聞內容上媚俗、在語言表達上低俗,傳遞錯誤的價值觀,這不僅對廣播電視新聞行業(yè)的長遠發(fā)展產生不利影響,還會對社會輿論產生錯誤的價值導向。在錯誤的價值觀念指導下,一些新聞編輯往往追逐社會熱點、大眾“獵奇”點,甚至將封建迷信、反動思想作為了新聞熱點,在違背了新聞報道本身的監(jiān)督性和真實性的同時,也忽視了人文關懷的傳遞,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相脫節(jié)。
新聞報道因其真實性、監(jiān)督性往往內容較為枯燥、形式單一。在收視率、收聽率的刺激下,一些廣播電視臺為了博受眾的眼球,將新聞報道處理得過于娛樂化,而讓新聞報道缺失了嚴肅性。一些廣播電視新聞的從業(yè)人員不從新聞報道本身的人文關懷出發(fā),反倒追求某一部分受眾歡迎或者思想媚俗的流行生活、社會熱點等。這樣的新聞往往還打著“關注民生”的幌子,不僅對社會輿論會造成不良影響,也讓受眾對新聞報道、娛樂節(jié)目之間的界限理解更加模糊。新聞報道中應該被人們感受到的人文關懷被表象的娛樂化所掩蓋,廣播電視新聞報道失去了應用的人文價值。
在傳播媒體的激烈競爭下,廣播電視新聞報道既要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想方設法吸引受眾,也要堅持傳媒新聞媒介的社會責任,增強人文關懷,將人文性體現在新聞報道的采集、編輯、播放的全流程中。因此,廣播電視新聞既要對傳統(tǒng)媒介的優(yōu)勢加以發(fā)揚,也要科學、嚴謹地體現人文性。
廣播電視新聞報道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延續(xù),不是隨波逐流,而是應該回歸新聞報道本身的性質、原則,脫離媚俗心態(tài)、從眾心理。無論是對民生百態(tài)的廣泛關注,還是對弱勢群體的深切關懷,都應該從真、善、美的價值導向出發(fā),不盲目跟風、不涉低俗,反映真實的民生,為廣大的人民群眾發(fā)聲,將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堅持到底。
在堅持新聞本性的基礎上,廣播電視新聞節(jié)目還應該嚴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用科學、法治的價值觀引領社會價值導向,尊重人性、貼近生活,用正能量弘揚和謳歌人性的美好。落實社會責任,廣播電視新聞報道還應該杜絕虛假新聞、夸大新聞,體現對生命本質的探索、對正確價值觀的倡導。
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最終面世來自于各個從業(yè)人員的采集、編輯等,因此,廣播電視新聞報道要想更好地體現人文性,必須提高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一方面,應該提高從業(yè)人員的新聞采集能力,對新聞事件敢于深度挖掘、對身邊生活多多關注;另一方面,從業(yè)人員應該加強新聞編輯能力,對新聞事件的整理、加工不能脫離廣大群眾的真實生活,而對人們真實生活的描述應該精彩而生動。最重要的是,應該加強廣播電視新聞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教育,堅持新聞報道的嚴肅性,不媚俗、不逐流,關注采編對象的真實情感和心理感受,注重保護弱勢群體,將人文關懷體現在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的全流程。
在廣播電視新聞的采編過程中,從業(yè)人員應該采用人性化的報道視角、多多使用平民化的語言,讓新聞報道本身更加貼近生活。因此,廣播電視新聞的采編人員應該深入基層、細致地了解群眾生活,既要關注影響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應該關注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細節(jié)小事。這樣,廣播電視新聞報道才能既引領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又貼近生活、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加容易理解所傳遞的價值。
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最終受眾是人民群眾,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來源于群眾,更要服務于群眾,因此,廣播電視新聞應該將人文性貫穿于新聞制作的始終,既要貼近生活,又要展現生活中的正確價值觀;既要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又要注重人文關懷,更好地彰顯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李儂.試析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新聞研究導刊,2016.7.
[2]田磊.廣電新聞人文精神的式微與構建 [J].新聞傳播 ,2016.4.
[3]徐洋.廣播電視新聞報道要強化人文情懷[J].新媒體研究,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