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馬尾實驗幼兒園 福建福州 350015)
本土主題活動主要來源于孩子的生活,孩子喜歡感興趣的活動是選擇本土主題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再圍繞幼兒自身的生活經驗、社會時事、文學作品等形成主題。但實際操作中并不如計劃的那么順利,孩子的生活環(huán)境,經驗水平,興趣需要不同,園本教程也有不合適的時候。遵循孩子的發(fā)展特點,靈活地組織實施主題內容。
在選擇主題教材時應該首先考慮活動的主題是否符合大多數幼兒的發(fā)展需要,如在本土主題 “閩江的風景”開展之前,孩子沒有游覽過閩江周邊風景名勝,原預設主題活動計劃的內容遠離了幼兒的生活經驗。老師應該及時調整選擇適宜幼兒的內容,將“閩江的風景”替換成“家鄉(xiāng)的風景名勝”,馬尾位于 “福建母親河”閩江入???,周邊也有諸多有名的風景。孩子對自己家門前的風景了解甚多,說到羅星塔公園、船政博物館、青州大橋,孩子們都侃侃而談,興趣濃厚,拿起照片就能說起羅星塔公園有什么好玩好看的風景,幼兒在互相交流、討論和分享中膽子變大了,語言的表達能力提高了。因為我也認識到只有了解孩子已有的經驗,找到他們的興趣點,才能激發(fā)孩子參與活動的動力,從而推動孩子的發(fā)展需要。
在確定主題時,可以充分挖掘節(jié)日和季節(jié)中教育價值形成主題活動。例如馬尾每年都會舉辦的“兩馬鬧元宵”活動,源于孩子生活,非常感興趣,又有民俗文化的教育價值所在;同樣“熱熱鬧鬧過新年”“中秋節(jié)”等都能相應的生成有價值的主題活動。
在以往很多本土主題教材中,內容深奧,枯燥,偏離孩子的生活經驗,更是缺乏童趣。適當的將這些陳舊的教材進行替換修改,變成孩子感興趣,并富有童趣的教學內容。例如“清清閩江”主題活動中,孩子對閩江如何污染,出現水葫蘆的現象理解比較抽象,單純的用授課的方式也很難讓孩子完全理解。于是編排了一場生動有趣的表演游戲,從制作服裝、場地設置、臺詞等都由老師、家長、孩子共同努力完成,孩子們感興趣了,家長參與了,活動開展就更加順利。
適當地運用談話、討論等方式并對積極參加發(fā)言討論的孩子予以鼓勵和贊賞,對孩子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可以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在主題活動中不應該以談話、討論為主要形式,孩子的生活經驗是有限的,完全利用談話的方式開展活動會剝奪孩子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保護閩江”的小主題中,希望通過談話討論的方法讓孩子知道如何保護閩江,大部分孩子的生活經驗有限,很難理解閩江受污染的狀況。當我發(fā)現活動出現“尷尬”氣氛冷淡時,我調整活動計劃,利用班級的多媒體工具,搜索到生動的環(huán)保動畫片請孩子們欣賞;又下載并播放了閩江實際污染的圖片讓孩子們觀察、讓孩子感受到環(huán)境污染對自然生態(tài)的破壞和對人類生活的嚴重影響;中班孩子的思維還屬于具體形象思維,看到生動的畫面,營造充滿情感的氣氛,多方位地刺激孩子的感官,使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中,獲得大量生動、形象、具體的表象,這樣,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激發(fā)起來了,思維活躍了,語言表達能力就會在主動積極地參與活動中獲得相應的發(fā)展。
在尊重孩子的身心特點的同時,運用多種形式開展活動,讓孩子真正感興趣的參與到活動中來。例如主題活動“好吃的家鄉(xiāng)小吃”,讓孩子通過實地觀察,和家長一起在書上查看,網上查詢等方式了解有關馬尾的小吃,最后在調查問卷表上進行總結,逐步培養(yǎng)起自主學習的積極態(tài)度;再采取實地參觀、動手制作、親自品嘗、問題討論等多種形式,如帶幼兒參觀“肉燕店”、“線面店”,教師和幼兒一起“包肉燕”“煮線面”、請師傅制作“葛粉包”等,讓幼兒了解各種小吃的制作原料、制作方法和制作的步驟,體驗自制食物的樂趣。這些看得見、聽得到、嘗得香的方式,讓幼兒獲得了感性的經驗,使幼兒的學習變得格外生動和有效。
主題活動的開展在遵循孩子發(fā)展的前提下,應該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教師對各種活動組織形式都要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兒學習的有效性,并使幼兒自然地投入到各種活動中,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
幼兒需要什么,教師就給予什么,注重教學成果,要做到尊重孩子的需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在“保護閩江”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提出要寫一份倡議書。由于中班孩子的讀寫能力有限,我鼓勵他們以畫圖的形式把要說的內容“寫”出來。不一會,一封封稚嫩生動的信就完成了,看到孩子們喜悅的表情,我知道了教師對幼兒的信任和肯定會給生成式主題活動起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幼兒對他們主動發(fā)起的活動參與起來是十分認真的。教師滿足孩子的需要,就是尊重孩子的發(fā)展需要。在這種學習的氛圍中,幼兒的主動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主題活動的發(fā)展,是跟隨孩子的發(fā)展而形成的。探究性主題讓孩子比以前更愛說,更愛動手了,如在“美麗的閩江”主題活動中,圖譜的講述,無一不讓幼兒感受閩江的美麗,從而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口語表達力等。如在主題“江濱大道”的調查活動中,我進行了分組教學,減少人數,提供師生互動的機會。由于孩子能力的差異,往往真正能進行師生互動的次數,互動的人數都是不多的,提出的一個問題通常是一些能力強的幼兒回答了,而能力弱的幼兒卻失去思考和解答的機會。而在分組教學中,孩子人數少,教師可以充分的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并且可以有目的的進行交流,交往。
總之,教師在開展主題活動的時候,要貫徹《綱要》的精神,體現以幼兒為本的理念。以孩子的年齡特征和發(fā)展水平為依據,關注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活動過程,讓其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主動全面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