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資本主義全球化批判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以斯克萊爾、羅德里克、中谷巖為例

2018-02-19 18:01:53
學術界 2018年3期
關鍵詞:資本主義全球化

○ 劉 勇

(揚州大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江蘇 揚州 225009)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fā)展?!薄?〕20世紀以來,全球化在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的同時,其負面溢出效應也開始展露無遺。隨著金融危機、文明沖突、政治動蕩和生態(tài)惡化的進一步加劇,批判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探尋解決逆全球化現象的方案,從而實現全球化的再平衡,是國內外學術界的基本共識。英國學者萊斯利·斯克萊爾、美國學者丹尼·羅德里克、日本學者中谷巖作為資本主義中心區(qū)域的代表,以其獨特的地域經驗和思想洞察力對資本主義全球化進行診斷和剖析,從不同的視角提出替代方案,為正確認識逆全球化提供了思想鏡鑒。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面對逆全球化的暗潮涌動,博采東西方思想之長,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展現變革資本主義全球化的中國方案,努力實現全球化的再平衡,從而達到“馴服”全球化或者“正義的全球化”目的,讓它更好惠及世界共同發(fā)展。

一、全球化的多重蘊意

“全球化”一詞自1980年代末流行以來,人們對這一術語的界定各執(zhí)一端,來自不同地域、不同立場的全球學者呈現了五花八門的概念。從世界共同體的立場出發(fā),我們至少可以區(qū)分出四類基本的“全球化”含義。第一類概念把其視為國際化,認為人類社會在時空兩個維度的頻密聯系,形成了犬牙交錯的發(fā)展狀態(tài)?!叭蚧傅氖巧鐣煌目缰揠H流動和模式在規(guī)模上的擴大、在廣度上的增加、在速度上的激增,以及影響力的深入。它指的是人類組織在規(guī)模上的變化或變革,這些組織把相距遙遠的社會聯結起來,并擴大了權力關系在世界各地區(qū)和各大洲的影響?!薄?〕第二類概念將其視為市場化,認為它是實行自由化、開放和國際整合的動態(tài)過程,主要體現在貿易和金融的全球化。即指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性增加,特別是指代以自由化和監(jiān)管放松為表征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思想?!?〕第三類用法把其定義為世界化,認為作為一種勢如破竹的世界潮流,全球的各個角度都被波及,人類文明將被另類書寫。全球化是“超地域關系的增強,是社會空間性質的重大改變,體現在地理與文化、生態(tài)、經濟、政治及心理在宏觀上的全球化”?!?〕第四種定義把其等同為西方化,認為它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廣泛運用網絡先進技術,金融資本在全球取得宰制地位后,在眾多領域推行新帝國主義的全球化?!?〕

不難看出,這些概念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注解大量當代歷史現象。從歷史與現實、全球和地域、現象和本質等角度看,全球化實際上指隨著生產力的全球擴散和交往實踐的日益擴大,使得世界各個區(qū)域在生產、生活、消費、觀念以及生態(tài)等領域相互交錯、相互影響、相互規(guī)約的歷史進程,當今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主導。這種全球化釀成的真實圖景是:全球貿易導致的消費租值、政治爭訟和分配失衡等危險性;金融崛起導致的剝削租值和風險社會的加劇;財產私有和自由市場使得消費需求和物質欲望溝壑難填;主權國家的民主空間與不斷加深的無序全球經濟一體化造成不平等的鴻溝;環(huán)境成為全球“公地悲劇”的詮釋。〔6〕福山的“歷史終結論”和威廉姆斯的“華盛頓共識”曾喧囂一時并被用來描述資本主義制度的絕對勝利。但自20世紀末以來形勢開始發(fā)生變化。世界經濟論壇、聯合國貿發(fā)會議、歐洲聯盟高級峰會等眾多全球性和地區(qū)性會議,都遭遇相當數目的抗議人群,甚至使某些會議被迫取消。據不完全統計,約75個國家發(fā)生了規(guī)模不等的反全球化運動,反全球化逐漸引向高潮?!?〕從時空運行的軌跡上講,“反全球化運動的興起,是全球化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薄?〕

由此,當前反全球化的實質就是反對資本主義來宰制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和世界秩序,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全球化是資本通過國際經濟組織來操控世界經濟,無視各經濟體的實際,通過獨斷專行的經濟政策,加速各經濟體的危機,破壞全球經濟普惠共贏而型塑的資本邏輯?!?〕從這個意義上講,反全球化是指反省在生產要素的全球性流動中,流動的自由價值觀對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規(guī)制,兩極分化對傳統化和現代化的規(guī)制,全球精英階層對全球化未來的不確定規(guī)制?!?0〕有學者認為,資本主義全球化是以新自由主義為旗幟的全球化在世界和地方的社會領域而塑造的霸權結構,在貿易擴張和市場管控領域占據的霸主地位,是新帝國主義的國際霸權、金融霸權和階級霸權?!?1〕從這個意義上講,反全球化是指反對新自由主義主導的全球化所造成的經濟不公、民主滲透、思想侵襲等霸權邏輯,努力建設求同存異、互學互鑒、共贏共榮的世界,把人類對于美好未來的愿景變?yōu)楝F實。

二、斯克萊爾的“社會主義全球化”方案與資本主義全球化批判

萊斯利·斯克萊爾作為1970年代以后英國新帝國主義的代表人物,早在1990年就提出存在著一個居支配地位的全球體系,其結構圍繞跨國公司、跨國資本階層和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形態(tài)而形成。他認為,到1950年代以后資本主義才真正成為一個支配全球化的世界體系,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是全球化的一種歷史形式,而不是唯一可能的最終形式。由于階級對立的持續(xù)性和生態(tài)惡化的不連續(xù)性,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存在著不可克服的致命缺陷,全球化朝著社會主義方向發(fā)展將是一種可行的選擇形式。具體來說:

(一)全球化的行動主體無力化解人類的發(fā)展赤字。全球化作為跨越國家疆界組織社會生活的一種特定方式,是跨越國家疆界的具體制度背景下行動時所做的事情引起的效應,由一系列的跨國實踐來塑造。全球化看起來似乎是一個籠統概念,但行動主體的跨國實踐實施是具體的,表現為三大主體:經濟實踐的主體是跨國公司,政治實踐的主體是跨國資本階層,意識形態(tài)實踐的主體是跨國文化??鐕就ㄟ^操縱游戲規(guī)則,力求占領國際市場,謀取超額剩余價值。跨國資本階層以滿足欲望為誘餌,以權柄求得跨國公司支持,以不當方式實現公眾媒介的蔓延,讓跨國文化在全球肆虐??鐕幕ㄟ^跨國公司、跨國資本階層的全球擴張而默轉潛移地控制世界。這樣,在資本的宰制下,“跨國公司力圖控制全球資本和物質資源,跨國資本階層力圖控制全球權力,消費主義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跨國性行為主體和機構力圖控制思想領域。”〔12〕隨著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擴展出現了跨國公司的盲目擴張,導致由于他國競爭性行業(yè)的破產而造成大量職位的流失速度大大超過新供給的職位,加上資本原始國的職位流失,出現了雙重性的全球失業(yè),這種惡性輪回使得富者越富、窮者越窮,不斷加劇全球的兩極分化。由于文化傳播的資訊和公眾媒介被跨國公司所俘獲,默轉潛移的滲透仿佛囊中取物,盲目推崇不可持續(xù)、不顧生態(tài)災難的生活方式變得不可避免。而跨國資本階層一味追求額外剩余價值,必然藐視全球各地法律的一切底線,造成跨國實踐肆意橫行。正是因為跨國公司與跨國資本階層沆瀣一氣,任何生態(tài)保護舉措在跨國資本面前一觸即潰。生態(tài)的可持續(xù)性和全球階層的分化這兩大涉及人類永續(xù)發(fā)展的議題在跨國實踐中一再恣虐。這樣,資本主義全球化既無力解決階級對立持續(xù)性的危機,也無法解決生態(tài)惡化連續(xù)性的危機,甚至使這兩種情況更加惡化,這使得有必要考慮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替代方案。

(二)社會主義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替代選擇。作為一種新的跨國實踐體系,社會主義全球化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需要克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痼疾。依照社會主義原則組織經濟上的跨國實踐,將不存在跨國性的資本利益集團,替而代之的是生產者—消費者合作社。在社會主義原則下,利他主義的實踐會更加普及和公正,這種方式將按照大多數人的利益以及人與生態(tài)和諧來運作。社會主義全球化意味著:人們的經濟和社會權利是他們的政治權利和公民權利的一部分,反之亦然??鐕鴮嵺`在政治上的顯著特征是經濟實踐中的管理者將自主進行生產管理,納入更大的經濟/政治單元來進行民主決策。不同于以剩余價值最大化為目標的跨國資本階層的資本邏輯,這種組織模式可以平衡個體利益、共同體利益和全球利益,達到最優(yōu)化的管理績效,同時可以實現政治權利和公民權利的耦合,減少有可能由于緩沖差異招致的社會震蕩。而社會主義獨有的文化特質能夠提供可操作的多樣文化實踐的便利空間,這種文化實踐最主要的是主張絕大多數人的基本權利和生態(tài)的永續(xù)發(fā)展,鼓勵作出真正的努力來滿足世界上每個人的基本需要,并根據不同的能力、背景、偏好等稟賦來實現更加完美的生活。 全球化從資本主義延展到社會主義存在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這個階段是實現人類進步事業(yè)的必要過程。在過渡階段,意味著消除了人們的兩大權力——政治權利和公民權利,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巨大差別?!百Y本主義讓全球體系達到了對有些人來說物質極大豐富的程度,……而且仍未能把所有人的生活水準提高到令人滿意的程度?!薄?3〕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律令下,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逐漸地被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割裂開來。盡管在操作上社會主義全球化方案似乎具有很強的烏有之鄉(xiāng)迷霧,但由于資本主義全球化在幾乎所有領域導致的災難,尤其是日益加劇的全球兩極分化和難以修復的生態(tài)危機,已經成為不容小覷且須立即找出方案的重大課題。也就是說,通過成功的社會實踐,將階級兩極分化和生態(tài)不可持續(xù)性與這個過渡階段結合起來,社會主義全球化作為一種世界主義的制度替代,“是資本主義全球化的一種替代選擇”,〔14〕不僅有著無限可能,而且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三、羅德里克的“多元化國家的集合體”方案與資本主義全球化批判

美國學者丹尼·羅德里克早在1997年就提出經濟全球化與社會穩(wěn)定之間的矛盾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他認為,全球化蘊含著地域的多面性和結構的復雜性。對于人類社會而言,只能選擇繼續(xù)全球化,而根本無法扭轉這一趨勢。在現階段,由于各個國家的社會偏好不同,路徑依賴不同,對制度安排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不能在全世界范圍內模仿或復制歐洲和北美的模式,而是要尋找各國的最大公約數。具體來說:

(一)民主、國家和全球化之間存在著復雜性博弈。全球經濟的過度發(fā)展造成不平等加劇、波動增加、實體經濟空間被擠壓的政策困境,需要覆蓋更廣的社會服務設施及更完善的國際貿易規(guī)則來處理這些矛盾,經濟自由化與社會穩(wěn)定之間的矛盾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5〕然而,過度崇尚貿易自由使社會不公愈加凸出,勞資矛盾日益加劇,貿易鏈條低端國的社會傳統遭到破壞;過度鼓吹金融自由,將資金風險轉嫁到抗風險弱的金融鏈條低端國,卻難以兌現它的利益承諾。過度推行市場自由,很容易因為杠桿不受監(jiān)管而導致整體性的風險,特別是“在發(fā)展中國家無論是工廠還是跨部門,它們的差距往往要比發(fā)達經濟體大得多?!薄?6〕總體說來,全球化的發(fā)展存在著三大難題:政治民主、國家主權和經濟全球化之間的平衡。如果想進一步推動全球化,就要放棄國家主權或民主政治;如果想進一步深化民主,就要在全球化和國家主權之間做出判斷;如果希望國家更為自主,就要在深化民主和進一步全球化之間進行選擇。由此面臨著三種選擇:可以選擇限制政治民主,對全球經濟不時帶來的社會、經濟沖擊置之不理只求降低國際貿易交易成本;可以選擇限制全球化,希望在國內建立合法的民主制度;也可以選擇以犧牲國家主權為代價的民主全球化。但不能在擁有超級全球化的同時擁有民主制度和國家自主權。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最多只能在三者中取二。盡管金融自由和貿易自由的拓展迫切需要門戶開放,然而使國家自主免遭侵蝕的民主制度,必然要求政府設置條件來管制金融自由和貿易自由。只有給民主國家更多自主權,才能有一個根基更為穩(wěn)固、發(fā)展更加持續(xù)的全球經濟。要克服超級全球化帶來的各種痼疾,必須堅持國家主權和政治民主。

(二)構建多元化國家集合體的全球治理體系。一個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化的治理。所謂全球化的共識源于這樣一個常見錯誤觀點:世界各國經濟聯系如此緊密,在向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努力的同時并不一定要放棄民主制度,而可以采取放棄國家主權、保留民主制度的另一條道路——“全球化治理”,只有一套全新的治理體系和全球意識才能解決人類面臨的挑戰(zhàn)。但對這一簡單的道理缺乏全面的認識:全球市場影響的范圍有多大程度要受到全球治理范圍的限制。資本主義和全球化密不可分,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的延伸。正如斯密的精益資本主義演變成凱恩斯的混合資本主義,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混合經濟要演變成全球化的經濟,必須涉及一個全球經濟新秩序,為支持市場發(fā)展的上層建筑和市場找到一個更好的平衡。 這樣看來,全球化需要一種穩(wěn)健的、能接續(xù)的新秩序——它既能維護全球性經濟收益,又能維持以國家主權和多樣性民主的全球性政治收益,必須遵循帶有常識性的七條基本原則。第一,有效的治理體系。將政府和市場看成一個有機整體,并將其延展和運用于世界市場。第二,國家自主的政治原則。通過民主增強政府的自主能力,提高全球化的合法性和績效。第三,繁榮道路不止一條。必須認識到上層建筑多元性的必要性,這樣這種試驗和進化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而不會被扼殺。第四,國家有權保護秩序。應該同意每個國家都有權保護它們的社會秩序、監(jiān)管制度和政治基礎等工具。第五,上層建筑不得移植。全球化不能將某些上層建筑標準強制他國執(zhí)行,每個國家都有權保留它與眾不同之處。第六,國際經濟協定是交通規(guī)則“共識”。國際經濟協定需要通過多邊談判達成并起到平衡作用,以透明度、問責制和以證據為基礎的決策流程形成的程序性保護措施,將提高它們民主商議的質量。第七,在這樣一個國際經濟秩序中,各類國家同樣享受這些權利和特權?!?7〕

因此,我們不應把全球化看成一個單一體系,建立在單一的上層建筑或者一個主要的經濟強國的基礎上。而應接受全球化是一個多元化國家的集合體,監(jiān)管它們交往的應該是一層薄薄的、透明的、合乎常理的國際規(guī)則。當代全球化的致命弱點是每個國家的政府,而市場卻是全球性的市場,因此,在一個可預見的將來,不可能建立起一個扁平的世界,也不可能找到一個沒有國界的世界經濟路徑,可能的是“建立起一個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世界經濟,在這個環(huán)境下,各民主國家將自行決定它們的未來”〔18〕。也就說,目前還不存在一個替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整體方案,各個主權國家只有努力尋找全球治理的“最大公約數”,在全球化進程中保持其國家治理獨立性的基礎上,才能克服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各種弊端,推動自身實現繁榮發(fā)展。

四、中谷巖的“相互承認的全球化”方案與資本主義全球化批判

中谷巖作為日本的政府智囊、商界精英和知名學者,原本是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堅定信奉者,并且是新自由主義政策引進到日本的首要人物,積極倡導和推進所謂激進“改革”。隨著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在美國的破產,他著力對過分信奉全球化資本主義和市場至上主義的價值進行懺悔,提出資本主義全球化盡管能夠帶來世界經濟在一段時間內的增長,但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內在缺陷。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里,美國主導的全球治理模式不是唯一值得效仿的模式,只有相互承認彼此的制度稟賦才能推動全球化發(fā)展。具體來說:

(一)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肆意擴張給世界帶來巨大創(chuàng)傷。在日本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撒切爾主義”和“里根政策”的成功來自于新自由主義思想,撤銷管制、一切經濟活動均遵從市場機制的調整,將會提高經濟效益,增加經濟活動。人人都不依靠政府的介入和社會的善意,而根據責任自負進行競爭的社會才是健全的社會,這種自由的社會才能使人們幸福。然而,2008年以美國次債危機為引線的全球經濟危機,使人們意識到這次金融風暴并不是“資本主義經濟自律性調整的過程”,而是暴露了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本質性缺陷。如果說得更嚴厲些,過去是蘇聯類型社會主義體制“自我崩潰”的話,現在則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已經開始自我崩潰了”〔19〕。

由于1980年代開始的社會主義國家劇變而開放的巨大市場,以及信息技術的飛躍發(fā)展,使資本主義擴展成為一頭全球性的“怪獸”。毋容置疑,資本主義的全球性擴張,使得世界經濟變得活躍起來,它對世界發(fā)展給予了巨大的刺激,將沉睡在世界各地的資源進行全球配置,促進了經濟增長。但是,這頭怪獸造成的第一個創(chuàng)傷是世界金融和經濟的巨大不穩(wěn)定。當市場景氣高漲時,金融交易的市價就會不斷上升,當景氣低迷時,就很恐怖。一旦缺乏實體支撐的泡沫崩潰,就可能發(fā)展成金融恐慌。由于資本主義全球化對實體經濟具有的潛在暴力性,世界經濟從根本上失去了穩(wěn)定性。第二個創(chuàng)傷是貧富兩極分化嚴重。由于全球化形成了占據信息優(yōu)勢的精英以及通過內幕交易對政治發(fā)揮影響的部分勢力的差距擴大機制,以致資本家能夠利用跨國公司優(yōu)勢,創(chuàng)造巨大的勞動力級差收益;同時能把籌措到的低利率資本投向高利率國家,世界上出現了一小撮超級富人和絕大多數貧窮者兩極分化的結構。第三個創(chuàng)傷是地球環(huán)境遭到破壞。追求利益是全球化資本的最大使命,它們會盡可能地不支付環(huán)境成本。當資本主義還被封鎖在一定地域內,對企業(yè)活動造成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進行相應的限制或檢測限制的效果還比較容易實行;在沒有一種國際性的強制力限制的情況下,這頭“怪獸”將會蜂擁而至到那些規(guī)則弱的地方,而不考慮地球環(huán)境的DNA。

(二)單邊主義主導的全球化必須被相互承認的全球治理所替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推廣,不僅給世界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不安定因素,還造成嚴重的社會分裂和傳統社會價值觀的顛覆,使社會差距擴大,地球環(huán)境遭到破壞,社會安全感開始崩潰。越是追求沒有摩擦和規(guī)則的自由市場,短期內全球化經濟看似越是活躍,實際上資本主義全球化就越發(fā)不穩(wěn)定,它的副作用就越是增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放松對市場進行無止境的管制和對世界市場進行無節(jié)制的治理,雖然可能創(chuàng)造出不存在摩擦的統一市場,但必定會引發(fā)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自我崩潰。2008年以來的全球經濟危機,不是對全球化的單純否定,而是告訴我們:一味要求撤廢規(guī)則、一切遵從市場的美國式資本主義,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形式。這個問題歸根結底在于如何控制資本主義全球化,探討作為資本主義全球化不成文前提的美國式資本主義價值觀和思想是否就是問題所在?換言之,要從根本上去思考:美國式新自由主義,進一步講即近代西方思想到底錯在哪里?應該如何修正?〔20〕

由此看來,亞當·斯密以來的西方經濟學強調自由競爭和市場機制,盡管其外表極其光鮮、極其民主,但應更加注意市場不可把握的部分、隱藏在民主外衣下面的部分,以及由市場導致的人們市場心理的變化和社會的變質等。誠如馬克思所已經論證的,“勞動商品化”和“契約自由化”概念下面埋藏著勞動被資本壓榨的實質。必須改變“只要改革,世間就會變好”的天真想法,而去探索解決國家需對資本主義經濟加以何種限制,要重視什么樣的社會價值并為此制定什么樣的政策以及如何實行這些政策等。在民族主義驅動下的當今世界,由于不存在世界中央銀行和強有力的世界政府等外部性條件,無法對跨越國境享受自由的資本主義全球化加以必要的限制,而沒有規(guī)則的自由則會造成無序。因此在一個多極化世界中,單一的由美國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必須轉向多元化。不同歷史傳承、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的國家應該相互承認,保留各國固有的制度,承認彼此的差異,而不是一味地推進制度的統一、使之符合全球化標準。這種制度的多樣性,可以在相互承認的基礎上保存各自國家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共同協商如何對資本主義全球化加以控制,從而或多或少地減少資本邏輯帶來的負面影響。〔21〕換句話說,全球治理要適應國際經濟政治力量對比的新變化,尊重各個行為體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發(fā)展制度,體現利益攸關方的共同價值,克服單邊主義的霸權治理,通過多邊主義來推動全球化實現健康發(fā)展。

五、資本主義全球化批判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針對全球化如何來進行全球治理,資本主義中心區(qū)域有三種不同的治理主張,即自由主義的制度治理,世界主義的民主治理和現實主義的霸權治理。然而,制度治理在一系列重大國際制度的改革呼聲和浪潮中面臨困境,民主治理由于全球治理中民主參與赤字而難以實施,霸權治理在霸權國與新興崛起國權力對比發(fā)生深刻變化情形下變得既不可能也不可行?!?2〕正如有識之士指認的,“全球治理的所有討論都必須以理解國際社會的結構變動為出發(fā)點”。〔23〕20世紀末以來,隨著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的群體性崛起,現有的全球治理結構正面臨深刻的變革,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代表性和發(fā)言權,已經成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最大公約數和集體共識。因此,要“適應國際力量對比新變化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體現各方關切和訴求,更好維護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正當權益”〔24〕。

因此,斯克萊爾、羅德里克、中谷巖三位學者作為資本主義中心區(qū)域的代表性學者,能站在世界歷史高度,對資本主義全球化進行嚴厲抨擊,力圖提供更好的全球治理方案,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然而,由于這些學者對全球化歷史進程缺乏客觀的辯證分析,尤其對作為一種世界體系的資本主義進行歷史唯物主義的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批判,就很難提出辯證科學的全球治理方案。尤其是在全球化“良治”層面,三位學者均帶有消極悲觀情緒,這是需要在批判中進一步發(fā)展的。正如薩米爾·阿明所洞悉的:“如果沒有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政治和社會體制方面的變革,任何對挑戰(zhàn)全球化和兩極分化的討論都仍然形同虛設?!薄?5〕

15世紀以來,隨著生產力驅動帶來的世界市場和世界交往的交互作用,世界各地區(qū)間相互影響的范圍愈是擴大,愈是生成了一個世界共同體。即“人類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里,我們在其中不是自我統治,而是受我們的創(chuàng)造物——全球經濟所統治。”〔26〕在生產力和普遍交往等力量推動下,全球正被形塑為一個共享的網絡空間,“人類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7〕當前,全球化作為一個矛盾的不平衡過程,既有根深蒂固的等級和不平等結構,也在不斷滋生新的控制關系和發(fā)展間距,特別是“在減少貧困和改善全球半數居民惡劣的生活條件并無多大的建樹”〔28〕。2008年以來人類共同挑戰(zhàn)的滋長和蔓延,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缺陷和弊端,凸顯出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必要和必然,因為“全球化進程不是某種為資本主義或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系統邏輯所驅動、征服一切且產生同質作用的單一力量”〔29〕。始終把增進人類福祉作為自身歷史使命的中國共產黨,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案,推動全球化“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xù)”,〔30〕這既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也符合中國的自身發(fā)展。

2012年以來,習近平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目標、基本原則、變革重點、政治引領等貢獻實現全球化“良治”的中國倡議。第一,全球治理需要形塑價值共同體。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人類已經成為一個相互守望、互學互鑒的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必須在文化上具有共同價值?!昂推健l(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31〕只有形成人類的共同價值,才能共同解決全球化帶來的世界性挑戰(zhàn)。第二,全球治理需要形塑伙伴共同體。什么樣的“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32〕。21世紀以來,一批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深刻改變了全球經濟政治版圖。因此,只有增強全球治理體系的包容性和代表性,為發(fā)展中國家提供更多的制度性話語權,才能有效解決全球化過程中的治理赤字。第三,全球治理需要形塑責任共同體。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世界各國要積極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把能做的事情、已經形成廣泛共識的事情先做起來,同舟共濟,共克時艱。要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共同建設開放世界;要高舉發(fā)展旗幟,加強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共同勾畫發(fā)展愿景;要加大重大國際問題和地區(qū)熱點問題的協調溝通,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要加強人文交流,促進民心溝通,共同深化伙伴關系,〔33〕從而促進全球治理的合作多贏。第四,全球治理需要形塑利益共同體。2013年以來,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34〕形成橫跨世界五大洲、涵蓋超過50億人口的環(huán)球網絡?!耙粠б宦贰庇砂l(fā)展中國家自身主導沿線國家之間的合作,解決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進而扭轉全球化進程,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第五,全球治理需要形塑政黨共同體。全球范圍內的各類政黨“都要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把握人類進步大勢、順應人民共同期待,把自身發(fā)展同國家、民族、人類的發(fā)展緊密結合在一起”〔35〕。全球各個政黨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組織和重要力量,對全球治理起到重要的政治引領作用,要做好伙伴關系的推動者,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fā)展的促進者,文明互鑒的踐行者,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守護者。這為增進全球治理的代表性、有效性注入了新的力量,必將推動全球化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更高階段方向發(fā)展。

注釋: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58-59頁。

〔2〕〔英〕戴維·赫爾德、〔英〕安東尼·麥克格魯:《全球化與反全球化》,陳志剛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第1頁。

〔3〕〔日〕鶴田滿彥:《全球化資本主義與日本經濟》,張迪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21-22頁。

〔4〕〔英〕簡·阿特·斯圖爾特:《解析全球化》,王艷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9頁。

〔5〕李慎明:《另一種全球化的替代:社會主義在21世紀發(fā)展前景的展望》,《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第1期。

〔6〕〔美〕米格爾·森特諾、〔美〕約瑟夫·科恩:《全球資本主義》,鄭方、徐菲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29頁。

〔7〕劉穎:《新社會運動理論視角下的反全球化運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96-101頁。

〔8〕劉金源等:《全球化進程中的反全球化運動》,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年,第2頁。

〔9〕〔美〕斯坦利·阿羅諾維茨:《全球資本及其反對者》,孫德剛譯,《控訴帝國:21世紀世界秩序中的全球化及其抵抗》,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74-278頁。

〔10〕〔英〕格蒙特·鮑曼:《全球化:人類的后果》,郭國良、徐建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1-5頁。

〔11〕〔英〕安德魯·萊特:《全球化及其城市環(huán)境主義的訴求》,肖維青譯,《控訴帝國:21世紀世界秩序中的全球化及其抵抗》,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402-407頁。

〔12〕〔13〕〔14〕〔英〕萊斯利·斯克萊爾:《資本主義全球化及其替代方案》,梁光嚴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136、386、387頁。

〔15〕〔美〕丹尼·羅德里克:《全球化走得太遠了嗎?》,熊賢量、何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2頁。

〔16〕Dani Rodrik,“Globalization,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with an Update on Africa”,World Development ,Vol 63, 2014(11).

〔17〕〔18〕〔美〕丹尼·羅德里克:《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00-207、234頁。

〔19〕〔20〕〔21〕〔日〕中谷巖:《資本主義為什么會自我崩潰》,鄭萍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4、133、235-237頁。

〔22〕〔意〕富里奧·塞魯蒂等:《全球治理:挑戰(zhàn)與趨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25頁。

〔23〕〔英〕戴維·赫爾德等:《治理全球化:權力、權威與全球治理》,曹榮湘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第2頁。

〔24〕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6月29日。

〔25〕〔埃及〕薩米爾·阿明:《全球化時代的資本主義——對當代社會的管理》,丁開杰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0頁。

〔26〕〔美〕彼得·辛格:《一個世界——全球化倫理》,應奇、楊立峰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第10-11頁。

〔27〕〔30〕〔31〕〔32〕〔3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81、478、522、41、507-508頁。

〔28〕〔英〕羅賓·科恩、〔英〕保羅·肯尼迪:《全球社會學》,文軍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528頁。

〔29〕〔澳〕羅·霍爾頓:《全球化與民族國家》,倪峰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第191頁。

〔33〕習近平:《堅定信心 共謀發(fā)展》,《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7日。

〔35〕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12月2日。

猜你喜歡
資本主義全球化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fā)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青年馬克思資本主義批判方法的再檢視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哲學評論(2021年2期)2021-08-22 01:56:10
新舊全球化
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好奇心與全球化是如何推動旅游新主張的
英語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28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全球化戰(zhàn)略必須因地制宜
IT時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fā)展趨勢
學習月刊(2015年4期)2015-07-09 03:51:48
歷史使命的終結?——在資本主義危機中思考女性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上)
南澳县| 无极县| 股票| 大化| 叙永县| 沭阳县| 余江县| 冕宁县| 合肥市| 黑龙江省| 大英县| 玉林市| 乐清市| 泾阳县| 宣汉县| 朔州市| 北海市| 大荔县| 南京市| 高安市| 竹北市| 汽车| 河东区| 肥城市| 岳阳县| 潼南县| 汉寿县| 尤溪县| 武陟县| 青岛市| 靖安县| 临城县| 河北省| 思南县| 防城港市| 都江堰市| 简阳市| 巴林右旗| 威远县| 电白县| 定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