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安
(青海省家畜改良中心,西寧 810016)
犢牛階段是指6月齡以內的小牛,該時期的生長發(fā)育情況,直接決定了今后的利用質量。做好犢牛飼養(yǎng)管理工作尤為重要,其直接關系到牛成年后的身體結構和最終的生產能力。通過采用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技術,能夠逐步改善牛體表缺陷特征,發(fā)揮牛的生產價值和生產性能,提高犢牛成活率。
犢牛養(yǎng)殖場應該確保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干燥整潔、地勢較高以及排灌方便。牛舍應該確保溫度適宜、空氣流通、光照充足。犢牛養(yǎng)殖場環(huán)城應該符合畜禽場養(yǎng)殖質量標準規(guī)定。按照犢牛不同生理階段,將其劃分為新生犢牛、哺乳期犢牛和斷奶期犢牛,并按照上述3個階段分別實施不同的飼養(yǎng)管理技術。
首先,清理口腔和鼻腔黏液。母牛分娩過程中,牛舍溫度應該控制在15 ℃以上,犢牛出生后應該及時清理鼻腔和口腔內存在的粘液,確保犢牛口腔和鼻腔能夠正常呼吸,避免出現(xiàn)假窒息和假死亡現(xiàn)象。當犢牛出現(xiàn)呼吸障礙時,握住犢牛后肢,將其吊起,拍打胸部,使粘液從口腔和鼻腔中噴出,然后擦拭干凈體表粘液后,放回牛舍,避免受涼;其次,適時斷臍。選擇距離牛肚臍10 cm以下的位置,使用5%的碘酒溶液,充分消毒后將臍帶中的血液向下擠出,然后用繩子捆扎,用消毒過的剪刀剪斷臍帶,在創(chuàng)面上涂抹10%的碘酒。犢牛出生后,應該及時佩戴耳標,在耳標上標記犢牛的出生體重、性別、出生日期、性狀、父本母本號碼[1]。
犢牛出生后,應該在1 h內吃上初乳。母牛初乳中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免疫球蛋白和抗體,犢牛通過吃初乳能夠從母牛乳汁中獲得被動免疫抗體,提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同時乳汁中的鎂鹽,能夠加速牛胎糞排出,抑制牛胃腸道內有害微生物的繁殖。犢牛出生1 h內便可自行尋找乳頭吃乳。針對不能夠正常吃乳的犢牛,應該在出生1 h后,人工灌服初乳4 kg,如果第1次采食不足4 kg,間隔6 h后再灌服2 kg。如果母牛因為疾病不能提供初乳,應該從同期的母牛中擠出牛乳飼喂犢牛。
7日齡以內的犢牛隨母牛一起養(yǎng)殖,犢牛自然吃乳。7日齡后要逐漸鍛煉犢牛定點吃乳,并將犢牛和母牛分欄養(yǎng)殖。通過將犢牛和母牛及時分群養(yǎng)殖,能夠加速母牛身體機能恢復,盡早發(fā)情。盡早分群還能夠方便犢牛采食飼料,促進瘤胃發(fā)育。2月齡以內的犢牛,每頭牛飼養(yǎng)空間控制在2.2 m2;2—6月齡,每頭母牛飼養(yǎng)空間控制在3.7 m2。舍飼養(yǎng)殖的犢牛,應該為其提供充足的運動空間,通過增加運動及犢牛身體素質,促進身體健康發(fā)育。
哺乳期的犢牛,應該確保牛舍內空氣清潔、光照充足及溫度適宜,冬季溫度控制在10 ℃以上,夏季溫度不能超過27 ℃,相對濕度控制在60%。在牛舍地面應該鋪設不低于20 cm的墊料,要確保墊料干燥整潔,不存在發(fā)霉變質情況,要及時更換板結的墊料。
首先,代乳粉飼喂。犢牛養(yǎng)殖中針對缺乏母乳,又沒有相應的代哺母牛哺乳的情況,可以在犢牛進入4日齡后,選擇代乳粉或新鮮的乳汁飼喂,乳質量應該符合犢牛代乳料的規(guī)定。選擇使用后按照1∶7的比例稀釋,溫度控制在38 ℃,飼喂量維持在犢牛體重的10%左右[2],每天飼喂4次;其次,及早開食。犢牛剛出生后,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完全依靠母乳提供。隨著日齡的增加,單純依靠母乳提供營養(yǎng)物質,已經(jīng)難以滿足牛生長發(fā)育的需求,因此應該及時補充精飼料。犢牛出生3日齡后,訓練犢牛采食飼料,用手抓取少量顆粒性精飼料,放在犢牛鼻子上,讓犢牛舔舐,經(jīng)過2~3 d的訓練,犢牛就能夠自主采食食槽內的飼料。在養(yǎng)殖場內部,應該修建一個專門用于犢牛補飼的飼料欄,在飼料欄內放置飼料和草架,確保犢牛能夠自由出入,飼料要按照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的原則投喂,直到犢牛能夠成功斷奶;最后,補充青干草。補飼后要逐漸訓練犢牛采食優(yōu)質青干草,逐步提高犢牛胃部系統(tǒng)的生長發(fā)育能力。做好飼喂工作的同時還要確保犢牛能夠飲用充足的飲用水。犢牛飲用水應該符合生活飲用水衛(wèi)生標準的相關規(guī)定,確保養(yǎng)殖場內水供給充足,最好選擇純凈水或地下深層水。犢牛出生2周,每次哺乳1~2 h后,讓犢牛適量飲用溫水,7~10 d后,逐漸過渡到自由飲水。
犢牛生長到2~5周齡后,通常選擇使用火堿棒或電烙等方式去角。前者是在牛的角基部周圍涂上一層凡士林,然后選擇苛性鈉在角基部摩擦,破壞角基原點直到脫落,以輕微出血為宜;后者主要在犢牛生長到30日齡后進行,先將犢牛保定,將充電式去角器套在牛角上,按壓旋轉,直到腳基部周圍皮膚呈現(xiàn)古銅色為止。對于不作為種用的公牛,在犢牛1月齡以內采用捆扎法去勢;2月齡以上的犢牛,主要采用手術方法去勢。
第一,適時斷奶。通常生長到2月齡后進行斷奶較為適宜,斷奶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斷奶前1周,逐漸降低哺乳次數(shù),控制好哺乳量,增加飼料供給量;第二,科學控制飼養(yǎng)密度。斷奶后,以50頭作為一個群體,每頭牛生活空間控制在3.7 m2。斷奶后要逐漸增強犢牛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促進犢牛身體機能發(fā)育;第三,及時清理牛舍內的糞便,確保光照充足,確保不產生有毒有害氣體。保證牛舍光照充足、通風良好,冬季溫度不得低于10 ℃,夏季溫度不得超過27 ℃,相對濕度控制在60%。在牛舍地面應該鋪設不低于20 cm的墊料,確保墊料干燥整潔,不存在發(fā)霉變質情況,及時更換板結的墊料。
犢牛成功斷奶后,開食飼料逐漸轉變?yōu)闋倥>暳涎a充飼料。飼料更換要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一般以1周為1個更替周期,前2 d犢牛精飼料補充量替代原有飼料的1/4,3~4 d替代為原飼料的1/2,5~7 d替代原飼料的3/4,第7天完成整個飼料的更換工作。斷奶期的犢牛精飼料投喂量,每天控制在1.5~ 2.0 kg[3],直到犢牛6月齡為止。
第一,日常養(yǎng)殖中,要確保犢牛圈舍衛(wèi)生良好,及時清理牛舍和養(yǎng)殖區(qū)域內的垃圾和污染物,保持養(yǎng)殖場地面清潔干燥,定期選擇消毒劑對養(yǎng)殖舍內外環(huán)境進行嚴格消毒。冬春季節(jié)每月消毒1次,夏秋季節(jié)每間隔15 d消毒1次;第二,嚴格控制犢牛時期的腹瀉和肺炎發(fā)病率,并結合發(fā)病原因、病原類型、犢牛體況、體重等具體情況,科學用藥。第三,建立犢牛生產記錄。在記錄中清楚標記犢牛的個體狀況、譜系、身體尺寸、大小、體重、疾病治療、免疫、牛飼料消耗、精飼料投喂、牛淘汰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