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英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宋代畫論家郭若虛在他的著作《圖畫見聞志》中論婦人形相:歷觀古名士畫金童玉女,及神僊星官中,有婦人形相者,貌雖端嚴,神必清古,自有威重儼然之色,使人見則肅恭,有歸仰之心。今之畫者,但貴其姱麗之容,是取悅於眾目,不達畫之理趣也。觀者察之。郭若虛認為女性畫像品格要達到畫的藝術理趣,其描繪的女性的視覺形象端嚴,其神韻必定是清古,讓所見之人敬仰、恭敬。他認為女性肖像繪畫應有孔子所說的成教化,助人倫作用。因此他強調(diào)女性畫像的內(nèi)在原則是表現(xiàn)理想女性應具備的美德。因此,畫中的女性應當被畫成端莊、柔順,嫻靜而親切,謙遜而文雅。
人物畫逐漸發(fā)展至明代,受明代社會商業(yè)經(jīng)濟、文化變革的影響,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江南一帶城市,名仕、文人、畫家聚集交往密集。在這樣一個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高度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各類藝術活躍且空前發(fā)展。唐寅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深受多方影響和啟發(fā),開創(chuàng)了仕女畫的審美新風尚。畫中女性不再讓觀者有距離,恭敬且莊重。而是畫家和畫中女性交融在一起,畫中女性可以是畫家耽溺的對象,又像是耽溺情緒的發(fā)出者。
在我國梁代,文學史上出現(xiàn)宮體詩新風貌。出現(xiàn)在宮體詩中女性作為一個全然客體化的畫面提供感官上的美感。張淑香在其書《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中講到:宮體詩著重在體物而非寫物,亦即在于呈現(xiàn)美感經(jīng)驗——感覺本身,而不是具體對象——事物——本身,因此詩中美人并非寫實的狀態(tài),而是一種美感的造型,一種感覺情趣的具象化,表現(xiàn)的是作者本身的美感活動。這樣一種視角其實隱含著一種“男性凝視”,即男性處于一個主體的位置,將女性客體物化,呈現(xiàn)一種靜物畫的特質(zhì)。觀賞者處于耽溺凝神的狀態(tài)。
唐寅仕女畫中呈現(xiàn)為男性耽溺凝視視角的宮姬時,唐寅從他浪跡的生活環(huán)境中的女性體悟,提煉出他男性視角下的理想美好女性形象。面部形象多為面型飽滿,細眉鳳眼,削肩身形纖細,溫婉嬌弱、文靜恬適,佇立中一副弱不禁風的柔弱美,如《牡丹仕女圖》中端莊清雋的仕女,《王蜀宮妓圖》承襲了唐五代以及宋院體仕女畫的傳統(tǒng)。人物線條流暢,精練工細,畫中宮姬云髻高聳,頭飾花冠,畫中衣著的紋飾用筆鐵線描精細刻畫,線條富于彈性和質(zhì)感。畫中宮俾四人,服飾包括紅、綠、黃、青四種色彩,設色濃麗,對比鮮明。畫中寫宮姬勸酒作樂場面,在勸止之間,人物神貌體態(tài)間均有微微醉意,十分傳神。此畫中運用了以白粉烘染額、鼻、頰的“三白法”,暈染細膩精微,將宮女嬌媚而微醉的容顏刻畫得生動傳神。
在科舉失敗這一重創(chuàng)下,唐寅基本與仕途無緣。在傳統(tǒng)儒家倫理社會中,男性擁有超越女性的倫理視角,即儒家倫理賦予男性更多責任身份,男性肩負家國的重任。故傳統(tǒng)儒家的男性教育理想是培養(yǎng)于國于家有才能的佳子弟,這是傳統(tǒng)社會推崇的精英教育,也是出身富裕、受過良好教育的唐寅在那個時代被寄予的最大期望。
人生遭遇幾乎不可挽救的重創(chuàng),唐寅的人生軌跡可以概括為:畫家自幼為求功名而受教育,一旦仕途無望,便致力作畫,一方面為了在社會中贏得崇高的地位,同時又可以免除經(jīng)濟上的匱乏?!⒂诙际型ㄗx文化的逸樂;常有瘋狂或佯狂之舉(這是使自己不受社會規(guī)范所束縛,同時又是少數(shù)能夠為社會所接受的方法之一);而且與上流社會和中下階層的人都有來往。因此畫家會因為這種社會地位的流動……企圖貫穿——文人畫家與職業(yè)畫家之間的藩籬或屏障。
從唐寅的處境,他與儒家理想抱負的差距,以及他的生活態(tài)度可以窺見。唐寅過著為世人贊賞的表面上不羈的生活,實則底下是難以撫平的被正統(tǒng)社會排除在外的失落。或者說,他一直在同這無法在現(xiàn)實世界填補的失落抗爭和搖擺,企圖為自己找到生命其它的出口。至于是否意難平,他的詩句,例如膾炙人口的《桃花庵歌》中唱到:……但愿老死花酒間,不愿鞠躬車馬前;車塵馬足富者趣,酒盞花枝貧者緣。若將富貴比貧賤,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將貧賤比車馬,他得驅(qū)馳我得閑。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表明自己看開過后的豁達與逍遙。
唐寅又于《班姬紈扇圖》中自題一首絕句:“秋來紈扇合當收,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家誰不逐炎涼?!蓖N意涵的題詩也出現(xiàn)在《秋風紈扇圖》等仕女畫中,《班姬紈扇圖》中,有工筆有意筆。班姬在蕭瑟秋風中擺動的衣裙,線條方勁頓挫,遒勁凌厲,韻律有致。畫中以水墨寫人物神貌體態(tài),行筆灑脫得當,墨色濃淡變化豐富有致,線條疏密有節(jié)奏。畫家用筆簡約,細致刻畫了班婕妤清雅容顏,曾備受寵愛,但如今時過境遷,今非昔比的生活境遇。此題材畫中,秋風蕭瑟,萬物凋零,班婕妤手拈紈扇,在樹下悄然而立,畫中人物身姿纖瘦,形影單薄,衣著素簡,似若有所失的憂憐、孤寂?!栋嗉F扇圖》中的仕女實為漢代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她自幼能詩善賦,被選入宮,未幾便晉升為婕妤。她文學造詣極高,熟悉史事,擅長音律,因其美艷與才情,深受皇帝寵愛。但后來成帝迷戀于趙飛燕,并立其為后,從此,班婕妤失寵,終老一生,落寞寡歡。
唐寅作為明代中期著名畫家,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為“明四家”。他的仕女畫人物形象造型溫婉動人,柔美嬌弱,既開創(chuàng)了時代的審美新主張,又如其題詩一般,幽微的訴說唐寅對其自身境況的回應與態(tài)度,和他的日常生活相呼應,共同為我們呈現(xiàn)在那個時代他如何處理自己的人生命題。
[1]張淑香.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抒情傳統(tǒng)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3,p150-152.
[2]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8,p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