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首先對老子提出知足常足思想的背景進行介紹,然后分析老子知足常足思想的內涵,闡述了現(xiàn)代人知足常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 知足常足
老子乃國人先哲中的集大成者,老子的思想深邃而精辟,洞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暗示了人應持何種態(tài)度面對自然與人生。老子本不想留任何言語,他深知曲高和寡:“上士聞道堇能行于其中;中士聞道,若聞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生活于那個列國紛爭的亂世,各國戰(zhàn)亂不斷,老子深刻認識到這些歸根結底還是由于人心的不知足,統(tǒng)治階級的不知足,人們的欲望不滿,老子希望天下能夠回到先民生活的那個狀態(tài),結繩記事,無欲無求,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少欲知足,安居樂業(yè)。相互之間沒有紛爭,就不會有矛盾,也就不相打擾,享受自然恬靜的生活。所以老子結合本身的理想,提出了“知足之足,常足笑”勸人做到“知足”是老子在《道德經》中的重要思想,無論是個人還是一個國家最大的生存禍害就是不懂得知足,最大的過失也就是貪得的欲望。
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兵略訓》稱“人有衣食之情,而物弟能足也,故群居雜處,分不均,求不淡,則爭。爭,則強脅弱而勇侵怯”?!对徰杂枴芬仓赋觥吧朴姓聞t士爭名,利有本則民爭功”就是說世間的有太多的不合理才會你爭我奪,可能是由于得到的不滿意也可能是因為分配的不公平等矛盾的存在。在《原道訓》中說“達于道者,不以人易天”不爭則達“道”,不爭關鍵在于“人”,又稱以其無爭于萬物也,故莫敢與之爭,“則天下歸之,好邪畏之”。
老子認為縱欲、貪婪之心歸根到底是一種不知足,必須要去掉這些虛妄之心才可以返璞歸真,最大的罪惡就是滿足縱欲。隋朝中文子王通曰:“大智知止,小智唯謀”。世人唯有明白了“知足常足”的深刻涵義,才會走的更加長遠,才會明白如何去領悟人生的真諦??鬃釉凇洞髮W》中說:“知止而后有定”。老子便是在不斷的呼吁世人要明白人生的寶貴,不要為了眼前的些許名利而忘乎所以?!吧鯋郾卮筚M,多藏必久亡”,這是非常之有理的古訓。
《文子·道原》中說:“老子曰: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唯圣人能遺物反己?!笔廊舜蠖嗍且驗橛y平而最終害了自己,唯有領悟“道”才得以“知足”。人們不懂得停止自己的那些無止盡的欲望,一味的追求自己所向往的東西,無論是否為人們應該所得到的。老子教導世人如何去放下不應當存在的欲望,世人不懂得“止欲”就不會明白“知足”的道理,就不會懂得怎樣去應對那些應該放下的貪婪和欲望。宋徽宗趙佶曾經說過:“人見可欲,則不知足,不知足則欲得,不欲得則爭端起而禍亂作。不泰至則戎馬生于郊,然則知足而各安其性命之分,無所施其智巧也。日用飲食而已,何爭亂之有?”
在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里面老子說道“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就是強調個人修養(yǎng)與自我建立的過程,懂得了時常滿足的也就漸漸的變得富有。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改變是一種志向。立足根本,不去好高騖遠自然會長久。身死但是會永垂不朽便長存于天地之間。明白“知足”了不去“妄為”,才會保持長久的富足而不是只爭一朝一夕,這里面的“知足者富”就是指富貴并不是擁有的錢財多少,而是不會為了生活而出賣自己的人才是富有的人?!段淖印さ涝分姓f:“嗜欲者,生之累也?!弊畲蟮倪^錯是貪婪,貪婪就是無休止的索取心,受內心欲望的驅動,人會做出違反自然之理的事情,而將自己陷入歧路。老子說“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本褪且藗兠靼讘斈_踏實地,不能因為欲望的驅使走捷徑,世人易執(zhí)迷于欲望而不懂得“知足”,也是告誡很多人不要因為貪圖走捷徑終將走上自取滅亡的道路。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之中提到:“知止不獨,可以長久”,就是知道滿足才會長久,知足就會知道滿足,容易滿足,這樣就可以明白適可而止,懂得了滿足之后也就不再空受到屈辱,就不會帶來更多的危險,只有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墨子曰:“知止,則日進無”。太多人時常追求名利而喪失自我,只看眼前利益不在乎長遠。放眼看去,蕓蕓眾生,隨處可見翻滾在名利爭奪的圈子之中,其中充滿了太多的存亡與得失。王弼:“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于外,備修其內而已”。倘若人們領悟了老子的“知足者久”,不竭深而漁,不投林建都,這個世界才可以長久發(fā)展下去。
通行本《老子》第二十九章中說道:“是以圣人去甚,去,去秦?!弊屖廊藴p少那些不應該存在貪欲,是一種對于無厭欲求的“知止”,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縱欲,而是保持一個適中的態(tài)度。通行本《老子》多次提到“無欲”(少私寡欲),也就是保持正常的合理的欲望。老子所言“無欲”是讓世人調整自身的內心,越過那片帶有原始貪婪的欲望之海,只有這樣才可以感受到我們在自己的身上,是由于欲望促成這一切,欲望在人們的內心之中,本是一片黑暗的海,沒有陽光升起之前,自己便如一葉浪花跳躍海面,或者就是一個泅渡的人。沒有陽光,黑暗之中看不到地平線,沒有方向到達岸邊。世人必須靠水沉浮,盡管人們筋疲力竭,但是仍然得無法休息,所以過度放縱自己欲望的人會時常感到內心的病倦。
老子所言無欲并不是把人的欲望全部拋棄,而是為了達到靈魂與肉體之間的分離。并不
是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要達到一種純粹的欲望,修正的欲望,而不是完全沒有欲望,要正視自己的欲望?!肮手悴蝗?,知止不殖,可以長久”。老子《道德經》第四章懂得知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明白適可而止的道理,就會很少危險。世間萬物能知足就安樂,貪楚必定招禍乃至身亡。
【參考文獻】
[1] 道德經大全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2] 南懷瑾:老子他說[M]m.上海:上海夏日出頗社,2009
[3] 老子哲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 張松輝:老子譯注與解析[M]。湖南:岳屬書社,2006
[5] 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6] 黃瑞云:老子本原[M].北京:人民文字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曾愛玲,現(xiàn)為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警官學院政治工作系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