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蘇
先講個真事兒:A剛跳槽到某國際大刊做一個重要職位還不到一個月,碰上紐約一位頂尖設計師首次來北京辦秀,她的老板把自己的請?zhí)o了她,意圖是讓她借此機會熟悉圈內人,特別是大品牌的公關。她到了現(xiàn)場,卻發(fā)現(xiàn)自己被安排在最后一排,和三流雜志的小編輯、各種打雜碎催擠在一起。她立刻明白了,勢利的公關看雜志大頭沒來,以為是隨便派了哪個編輯來,就臨時換了座位———她本該坐第一排的。A轉身就走,第二天老板問起來,她輕描淡寫地說,讓我們坐最后一排,把我們雜志當什么了?一會兒她就接到了品牌公關總監(jiān)的道歉電話。
看秀是不是坐在第一排,在某些時候比生死更重要。頭排就是頭牌,如果坐到了第二排,相當于沒有出場。披上華麗戰(zhàn)衣沖進名利場里的潮流戰(zhàn)士們斗紅了眼,5個二三線明星擠在頭排4個座位上的尷尬事,也不是沒發(fā)生過。水果姐凱蒂·佩里和莉莉·艾倫也在現(xiàn)場發(fā)生過爭執(zhí)。
時裝秀最早出現(xiàn)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舉辦秀的是巴黎設計師保羅·波烈。那時的秀不對外,只邀請重要的客戶、媒體社交版的記者參加,大家坐在一起,喝著香檳,近距離看模特展示新裝,很閑適。20世紀中期,時裝秀成為公開的展示活動,但仍限定在業(yè)內。1990年代初,“超?!比后w出現(xiàn)了,一些大品牌挖空心思做標新立異的秀,主流媒體才開始報道時裝周的娛樂性和潛在的商業(yè)價值。坐在第一排能被攝入鏡頭,于是頭排座位便成為稀缺資源,四大時裝周上的頭排座位尤為神圣。
每年二月和九月,按照時間順序在紐約、倫敦、米蘭、巴黎舉辦兩次時裝周,時裝周第一排坐的人除了圣經(jīng)級別雜志的時裝編輯、頂尖商店的買手、每年買數(shù)百萬美金衣服的客戶,還有充門面的歐洲王室成員、貴族、明星,現(xiàn)在又多了網(wǎng)紅、街拍達人、KOL(意見領袖),怎么安排這個陣容,意味深長。
你能坐在第幾排,取決于你能為品牌做什么,也就是你的價值,但你的價值往往由你身后的平臺決定,和你本人的素質無關。這個衡量標準適用于秀場里的所有人。一般來說,品牌給一家雜志的頭排座位數(shù)量是一定的,“民主”就在雜志內部推行,時裝編輯們輪流去坐第一排,機會均攤。當然雜志內部的宮斗戲怎么演,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這時和設計師、品牌講交情?就算是設計師私交最好的朋友,最多也只能安排在第二排。風光如卡琳·洛菲德,離任法國版Vogue主編一職后,在秀場上也鮮見得到她的身影。
坐到了頭排,還要遵守不可言傳只能意會的禮節(jié)規(guī)則。比如,包包一定要貴,座位每靠前一排,包就要上一個檔次;要穿高級設計師的時裝,當然,很多人的服裝不是自己買的,而是借來的;發(fā)型、鞋子也是吸睛利器,外套、大衣、連衣裙至少有一件是新一季的戰(zhàn)利品;手里拿的東西越少,就越有權勢,比如女魔頭、美國版Vogue主編安娜·溫特從來不拿手袋,同樣強勢的法國版Vogue主編也是空手,自有司機和助理替她們照看隨身所需的零碎。膝蓋上躺著iPad和便攜式鍵盤,手機、相機不停倒騰的頭排VIP,是苦逼的記者、編輯、博主,他們要同步把現(xiàn)場po到社交媒體上,還要見縫插針和認識的人社交。
在2016秋冬巴黎時裝周上,香奈兒索性把走秀的路線安排成“之”字,這樣秀場內的3500個觀眾座位全部成為頭排。香奈兒一個包都賣5位數(shù),民主當然不是“頭排”的原因。香奈兒的創(chuàng)意總監(jiān)卡爾·拉格斐老謀深算,早看透了名利江湖紛爭皆為爭頭排而起,他不過一時興起罷了:你們都是頭牌,你們全家都坐頭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