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濤 陶夏平
(1.衢州市人民醫(yī)院,浙江衢州 324000; 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
芍藥甘草湯是《傷寒論》中的經典方劑,由芍藥、甘草兩味藥物組成?!秱摗?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狈街猩炙幩峥?,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補中緩急。二藥合用,酸甘化陰,具有滋陰養(yǎng)血、緩急止痛的功效?,F(xiàn)代臨床主要用于治療頭面部、胸腹部、男性泌尿系等痛癥及肌肉骨關節(jié)病變[1]。筆者將芍藥甘草湯化裁后應用于多種疾病的臨床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療效,現(xiàn)選取驗案3則,供同道參考。
王某,男,62歲。2016年1月8日初診。
患者因“急性心?!比脶橹菔腥嗣襻t(yī)院心內科住院治療,5天前出現(xiàn)呃逆,晝夜不止,無暫安時,病房醫(yī)師先后予胃復安、復方異丙嗪等藥物均不能緩解,故邀中醫(yī)會診。診見:神志清,精神萎靡,呃逆,聲高且頻,口干,納差。舌紅苔少,脈弦滑有力。中醫(yī)診斷:呃逆;辨證屬胃陰不足,虛熱上擾。治以養(yǎng)陰清熱,和胃降逆。予芍藥甘草湯合竹葉石膏湯加味治療。處方:
生白芍45g,炙甘草10g,淡竹葉6g,石膏12g(先煎),太子參10g,麥冬30g,姜半夏10g,山藥10g。3劑,水煎服,日1劑。
2016年1月11日二診:藥后呃逆程度明顯減輕、發(fā)作時間縮短,三餐后仍較頻繁,其余時間數(shù)小時無呃逆發(fā)作,口干不減,納食增。舌紅苔少,脈弦滑。上方改姜半夏為8g、麥冬為40g、山藥為15g,繼服3劑。3日后而呃逆消失,1月后隨訪未復發(fā)。
按:呃逆相當于西醫(yī)學中的膈肌痙攣,是因膈肌、膈神經、迷走神經或中樞神經等受刺激后引起一側或雙側膈肌的陣發(fā)性痙攣,伴有吸氣期聲門突然關閉,發(fā)出短促響亮的特別聲音。如持續(xù)痙攣超過48小時未能停止者,稱頑固性呃逆,也叫頑固性膈肌痙攣[2]。《內經》中記載的“噦”即指本病,《素問·宣明五氣》說“胃為氣逆,為噦”。其病位在膈,責之于胃,實證多是寒凝、火郁、氣滯、痰阻;虛證每由脾腎陽虛、胃陰耗損等正虛氣逆所致,治療以和胃降逆為主。
本案患者胃陰不足,膈肌失于濡養(yǎng);土虛而木乘,肝胃氣逆,虛熱上擾,故發(fā)為呃逆?!毒霸廊珪み滥妗吩唬骸敖云湮钢杏谢穑陨蠜_為呃。”《證治匯補》曰:“治當降氣化痰和胃為主……虛而夾熱者,當涼補?!惫侍幏揭陨炙幐什轀现袢~石膏湯養(yǎng)陰清熱,和胃降逆。日本矢數(shù)道明[3]指出:“芍藥甘草湯以緩解肌肉痙攣與疼痛為目的。不僅用于四肢之肌肉,而且用于腹直肌、胃、腸、支氣管、膽囊、輸尿管等平滑肌攣急亦宜?!惫室陨炙幐什轀鳛橹鞣?,旨在達到緩解膈肌攣急的目的。《傷寒論》397條:“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贝朔角鍩嵘?、益氣和胃,用于氣津兩傷、氣逆欲嘔之證。方中竹葉、石膏清熱,半夏和胃降逆,人參、麥冬益氣養(yǎng)陰生津,粳米養(yǎng)胃和中以山藥代之。且《神農本草經》曰“竹葉……主咳逆上氣”、“石膏……主心下逆氣”,可見竹葉、石膏不僅具有清熱之功,而且可以治療氣逆之證,與半夏相須而用,更可增強降逆氣之功效。本方雖為氣逆欲嘔而設,但“嘔吐”與“呃逆”的病機均是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故本案審機論治,移治于呃逆,也是異病同治之理。
葉某,男,67歲。2017年1月7日初診。
患者發(fā)熱1天。自訴昨日淋雨后出現(xiàn)發(fā)熱,診見:神志清,精神可,體溫39.5℃,惡寒無汗,周身骨節(jié)疼痛,咽痛,口干。舌淡紅苔少,脈浮數(shù)尺弱。中醫(yī)診斷:感冒;辨證屬外感風寒,內熱郁滯。治以發(fā)汗解表,兼清里熱。予大青龍湯治療。處方:
麻黃6g,桂枝10g,杏仁10g,炙甘草6g,石膏30g(先煎),生姜3片,大棗3枚。1劑,水煎服。
2017年1月8日二診:服藥后無明顯汗出,發(fā)熱惡寒,周身疼痛緩解不明顯,體溫39.0℃,舌淡紅苔少,脈沉細。治以解表溫里散寒,予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處方:
麻黃6g,淡附片9g(先煎),細辛3g。1劑,水煎服。
2017年1月9日三診:昨日服藥后微微汗出,今日晨起測體溫正常,但覺右側頭部疼痛劇烈,呈抽掣樣,陣作,伴惡寒。予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處方:
炒白芍45g,炙甘草12g,地龍12g,淡附片6g(先煎),細辛3g。1劑,水煎服。服藥后頭痛、惡寒消失,余無明顯不適。
按:患者淋雨后表證初起,先后予大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發(fā)汗,熱雖退,但見頭部抽掣樣疼痛?!秱摗?8條:“太陽中風……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苯钐枞饧醇∪獠蛔灾魈鴦?。患者年老精衰,屬于仲景“不可發(fā)汗”之例,疊用麻黃劑發(fā)汗后頭部抽掣樣疼痛即是“筋惕肉”。
三診予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芍藥甘草湯原為傷寒誤汗傷陰,筋脈失養(yǎng)以致“腳攣急”等變證而設。本案患者年近古稀,脈診查之不詳,脈雖浮,但尺脈沉取無力,乃是腎精不足。過用麻黃而作汗傷陰,未見腳攣急而現(xiàn)頭部掣痛,癥狀殊病機相同,故以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緩急止痛,異病同治?!秱摗?8條:“發(fā)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患者仍感惡寒,《傷寒論》7條:“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可見病仍在少陰,熱除而寒留,故仍用附子細辛,也是芍藥甘草附子湯之義。地龍屬咸寒之品,不用麻黃耗散而改用地龍,因其具有息風通絡止痙的功效,而且咸寒二者五行屬水,皆入于腎,也可制附子細辛之辛燥,更取其解除痙攣的作用,緩解抽掣樣頭痛,故而藥到病除。仲景對當服而過服大青龍湯,出現(xiàn)汗出多者,以溫粉粉之;不當服而誤服大青龍湯,出現(xiàn)厥逆、筋惕肉者,未明確以何方治療。由此案觀之,芍藥甘草湯應是治療大青龍湯誤汗所致筋惕肉的方劑之一。
陳某,女,59歲。2016年1月4日初診。
患者左膝酸痛2周。行走后膝痛明顯,嚴重時伴腘窩及小腿后側肌肉拘攣感、左膝關節(jié)屈伸不利。查左膝關節(jié)正側位片未見明顯異常。診見:神志清,精神可,左膝關節(jié)酸痛、腘窩及小腿后側肌肉拘攣感,左膝關節(jié)屈伸時酸痛加重,活動范圍無受限,舌紅苔少,脈弦細滑。中醫(yī)診斷:痹證;辨證屬肝陰不足,筋脈失養(yǎng)證。治以養(yǎng)陰柔筋,緩急止痛。予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處方:
生白芍30g,炙甘草15g,木瓜30g。2劑,水煎服,日1劑。
2016年1月6日二診:藥后膝關節(jié)疼痛、拘攣感緩解不明顯,繼予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處方:
生白芍45g,赤芍45g,炙甘草15g,木瓜30g。3劑,水煎服,日1劑。服藥后左膝疼痛、肌肉拘攣感逐日減輕,3劑服盡,諸癥悉愈。隨訪1年未復發(fā)。
按:患者膝痛伴小腿拘攣感,屬于《傷寒論》29條所謂“腳攣急”,方證對應,即是芍藥甘草湯證。四診合參,本案辨證屬肝陰不足、筋脈失養(yǎng)?!端貑枴ゐ粽摗氛f:“肝主身之筋膜”,故以芍藥酸苦微寒,益陰養(yǎng)血柔肝;甘草甘溫,補中緩急止痛。二藥合用,酸甘化陰,津血充盈,筋脈得養(yǎng),拘攣得舒。且芍藥藥證“主治結實而拘攣也”[4]146,甘草“主治急迫……故治攣急”[4]114。但服藥后癥減不顯,芍藥甘草湯辨證應用無誤,恐因初診藥量不足,病重藥輕,因此療效欠佳?!秱摗分猩炙幐什轀接蒙炙幩膬?,按一兩15.625g[5]計算,方中用芍藥62g之多?!吨焓霞灧健酚涊d芍藥甘草湯用于治療腳弱無力,行步艱難,又名“去杖湯”,二者藥味相同劑量不同,赤芍藥用量達六兩之多。況且《傷寒論》中芍藥不分赤白,宋代以后方有赤白芍之分,白芍養(yǎng)血柔肝為主,赤芍活血化瘀為主[6]。所以二診將赤芍、白芍合用,并增加用量,二者共計90g之巨,服藥后拘攣果然緩解,膝痛消失。
《傷寒論》的方劑組方具有藥味少而精、量大而力宏的特點,113方中藥味數(shù)以4味最多,共24首方,2~8味藥組成的方劑,共占總方數(shù)的90%。仝氏[7]研究認為仲景一兩折合今秤15.6g的用量,適用于《傷寒論》急、危、重證及疑難病的應用;現(xiàn)代毒理研究也表明,按上述折算法來原劑量應用經方時的安全性高。因此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臨床中可按照經方的原方劑量使用,或可收到更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