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宏,賈文鳳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qū)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山西 臨汾 041000)
小反芻獸疫又名羊瘟、肺腸炎、口炎肺腸炎綜合征,是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病原體為小反芻獸疫病毒,主要感染小反芻動物,傳染性較強。體溫升高、口腔發(fā)炎、腹瀉、肺炎是本病的主要特征。近幾年來,小反芻獸疫在我國許多地方頻發(fā),嚴重的影響了養(yǎng)羊業(yè)的健康發(fā)展,成為養(yǎng)羊場需要重點預防的疫病之一。農業(yè)部已將小反芻獸疫列為一類動物疫病,并且于2017年以后將此病列入需要強制免疫的動物疫病病種。
小反芻獸疫病毒屬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與牛瘟病毒的微生物特性接近。此病毒易在綿羊、山羊的腎以及新生羊、胎羊的睪丸細胞上生長繁殖,產生細胞病變。小反芻獸疫病毒在自然環(huán)境下抵抗力不強,50℃60min就能將其滅活,強酸或強堿環(huán)境下也很快失去活性,但低溫時存活時間較長。普通的消毒劑可以將其殺滅,比如苯酚、2%的燒堿都可作為消滅本病毒的有效消毒劑。
山羊、綿羊、鹿等小反芻獸對本病有易感性。本病傳播速度快,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感染,比如健康羊接觸了病羊或病羊的分泌物、排泄物而感染。也可通過被病毒污染的飼料、飲水、器具等間接感染。癥狀較輕的帶毒羊最為危險。
感染小反芻獸疫的病羊,開始時體溫升高到41℃以上,煩躁、少食、口鼻干燥、流膿性鼻液,舌頭和齒齦表面可見大小不等的丘疹,呼出帶惡臭的氣體。隨后口腔粘膜充血,頰粘膜潰瘍、糜爛,形成壞死灶,初期為小的粗糙的淺表性壞死灶,隨后變成粉紅色。嚴重病例壞死灶波及下唇、齒齦、齒墊、腭、舌頭等處。隨著病程的發(fā)展,病羊出現(xiàn)水樣腹瀉、脫水、消瘦,隨后體溫下降,伴有咳嗽、呼吸困難,最后衰竭死亡。發(fā)病率可達到100%,死亡率可高達50%以上,是嚴重危害養(yǎng)羊業(yè)的重大疫病之一。
對病死羊進行剖解,可見口腔和鼻腔有壞死性炎癥,嚴重病例壞死蔓延到咽喉部。皺胃和腸粘膜出現(xiàn)有規(guī)則、有輪廓的糜爛或出血,盲腸、結腸近端和直腸出現(xiàn)特征性條紋狀充血、出血。淋巴結腫大,脾臟腫大、淤血,有灰白色或黃白色病灶,心包內有黃紅色的積液,肝臟腫大、淤血、出血,肝表面和切面有針尖大小的灰白色或黃白色病灶。胸腔內有黃色或黃紅色炎性積液,有氣管炎、肺尖肺炎等病變。
如果山羊或綿羊出現(xiàn)急性發(fā)熱、口炎、腹瀉等癥狀,羊群發(fā)病率和病死率較高,傳播迅速,且有肺尖肺炎等病理變化時,可初步診斷為疑似小反芻獸疫,確診則需要結合實驗室診斷。
6.1 做好定期消毒防疫工作。每次消毒前先對糞便、污物、墊料清除干凈,然后使用氫氧化鈉、氯化物或酚化合物等消毒劑對圈舍、場地、進出車輛等徹底消毒。
6.2 盡量進行自繁自養(yǎng)的發(fā)展模式,使羊群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需要引種時對引入地的疫病流行情況進行充分地了解調查,并按國家有關規(guī)定,對要引進的種羊進行產地檢疫。取得相關的檢疫證明后再運回,運回本地后先行隔離觀察飼養(yǎng),30d后再混群飼養(yǎng)。
6.3 對羊群進行小反芻獸疫疫苗的免疫接種。疫苗免疫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手段,可以使用以下幾種疫苗:(1)小反芻獸疫病毒弱毒疫苗,此類疫苗副作用小,能交叉保護其它種群毒株的攻擊感染,但熱穩(wěn)定性差。(2)小反芻獸疫病毒滅活苗,此類疫苗采用感染山羊的病理組織制備,一般采用甲醛或氯仿滅活。實踐證明用氯仿滅活的疫苗效果較好。(3)重組亞單位疫苗,麻疹病毒屬的表面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使用N蛋白或H蛋白作為亞單位疫苗,都可刺激機體產生體液或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4)嵌合體疫苗,此種疫苗是用小反芻獸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代替牛瘟病毒表面相應的糖蛋白基因。這種疫苗對小反芻獸疫病毒有良好的免疫性。(5)活載體疫苗,這種疫苗是將小反芻獸疫病毒的F基因插入羊痘病毒的TK基因編碼區(qū)重組而成,重組疫苗既可抵抗小反芻疫病毒的攻擊,又能抵抗羊痘病毒的攻擊。
6.4 發(fā)現(xiàn)病羊及時隔離,并對病羊待過的地方徹底消毒,清除分泌物和排泄物。觀察同群羊的狀況,如果發(fā)現(xiàn)有大量發(fā)病或死亡情況時,要及時報告有關單位,并配合相關單位做好根據疫情所采取的相應的無害化處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