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生自述】利用“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jié)論可以得到a<3+8.
【剖析】本題的錯誤源還是在于對課本中的結(jié)論斷章取義,蘇科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23頁有結(jié)論“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很多同學(xué)把“任意”兩個字丟掉了,一般我們只要看最小的兩條邊之和大于最大的邊即可.由于本題中a的大小的不確定性,故需分類討論:①a最大,故a<3+8;②8最大,故8<3+a,綜合①②可得a的范圍.當(dāng)然,對于課本上的這個結(jié)論,我們經(jīng)過變形還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兩邊之差]<第三邊<兩邊之和,靈活地運用這個結(jié)論,可以提高解題的效率.
易錯點二,列舉時無序,導(dǎo)致考慮不周全
例3 長為2、3、4、5的四根木條,選其中三根組成三角形,選法有 種.
【錯解】2.
【正解】3.
【學(xué)生自述】解答時要考慮的情況多了,容易亂,有一組漏考慮了.
【剖析】對于四個數(shù)中選三個,部分同學(xué)在考慮問題時思維上缺乏有序性,應(yīng)該按照2、3、4;2、3、5;2、4、5;3、4、5的順序羅列,這樣能夠不重不漏.寫出各種情況后再利用“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jié)論(其實只要看最小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即可),判斷哪些不能組成三角形.掌握了具體的方法,面對在更多的木條中選擇3根組成三角形的問題,便都能從容面對了.
易錯點三,搞不清鈍角三角形的高怎么畫
例4 過△ABC的頂點A,作BC邊上的高,以下作法正確的是( ).
【錯解】B.
【正解】A.
【學(xué)生自述】作BC邊上的高,以為只要和BC垂直就行了.
【剖析】在作三角形的高時,最容易出錯的就是畫鈍角三角形中鈍角所在的兩條邊上的高,因為這兩條高都是在三角形的外部.對于三角形的高,課本上是這樣描述的:“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向它的對邊所在直線作垂線,頂點與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線,簡稱三角形的高.”由定義可知,BC邊上的高,肯定要過頂點A,同時垂直于BC所在直線;同樣,要作AC邊上的高,也是要過頂點B,而且垂直于AC所在直線.
易錯點四,等腰三角形分類討論時未檢驗三邊能否構(gòu)成三角形
例5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為2和4,則它的周長為 .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邊長是4,周長是18,則它的腰長為 .
【錯解】(1)10或8;(2)4或7.
【正解】(1)10;(2)7.
【學(xué)生自述】知道等腰三角形的腰和邊不明確時要分類討論,但忘記檢驗結(jié)果了.
【剖析】有的同學(xué)做有關(guān)此類等腰三角形題目時,頭腦中已經(jīng)有明確的分類討論思想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討論完了,一定不要忘了檢驗三邊是否能構(gòu)成三角形.如(1)中,2,4,4;2,2,4(2+2=4,故舍去),如(2)中,7,7,4;4,4,10(4+4<10,故舍去).
易錯點五,不會正確列出關(guān)于未知數(shù)的表達式
例6 在△ABC中,∠A=[12]∠B=[13]∠C,則∠A=
°,∠B= °.
【錯解】[108011],[54011].
【正解】30,60.
【學(xué)生自述】設(shè)∠A=x,則∠B=[12x],∠C=[13x],根據(jù)x+[12x]+[13x]=180°,解出x,再算出∠B即可.
【剖析】就本題而言,很多同學(xué)的困惑是:有三個未知量∠A,∠B,∠C,它們之間有一定的比例關(guān)系,大部分同學(xué)都想到了用關(guān)于未知數(shù)x的表達式來表示這三個未知量.其實只要選定一個量,如∠A,那么其他的量∠B,∠C都設(shè)法用∠A去表示即可.如設(shè)∠A=x,則根據(jù)∠A=[12]∠B,可知∠B=2∠A=2x,同理∠C=3∠A=3x,根據(jù)x+2x+3x=180°,解出x即可.
易錯點六,對平行線的判定掌握不牢
例7 如圖,若∠1=∠2,則 ∥ ;
若∠3=∠4,則 ∥ .
【錯解】AD∥BC;AB∥CD.
【正解】AB∥CD;AD∥BC.
【學(xué)生自述】有點搞不清到底是哪兩邊平行.
【剖析】此題的錯誤源在于沒有弄清楚圖形中角的位置關(guān)系,如∠1和∠2是內(nèi)錯角.分析時不妨借助基本的“N”或“Z”字型,再搞清是哪兩條線被第三條線所截,這樣便能輕松解決問題.
易錯點七,對多邊形內(nèi)角和公式缺少理解
例8 一個多邊形的內(nèi)角和是1620°,這個多邊形的邊數(shù)是 .
【錯解】9.
【正解】11.
【學(xué)生自述】直接用算術(shù)方法1620°÷180°=9,最后忘記加2了.
【剖析】n邊形的內(nèi)角和公式是(n-2)×180°,若建立方程(n-2)×180°=1620°來解,估計會大大降低此類問題的錯誤率;若用算術(shù)方法,那就要記住最后要加上2才行.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蠡園中學(xué),無錫市龐彥福名師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