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云龍
背景:2018年2月25日,《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nèi)容的建議》公布,憲法修改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表明了我國不斷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決心。
《論語·顏淵》記載,齊景公向孔子請教如何治理國家,孔子說了四條原則,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
在古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幾乎被定作不刊之論,直到近現(xiàn)代才受到質疑和批判。其實,不論對錯,這話說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人類社會的安穩(wěn)需要一定的秩序來維持。只有遵循秩序,人的權益才會實現(xiàn)。這個“秩序”,在孔子那里是“禮”,而在現(xiàn)代社會則是“法”,是國家創(chuàng)制并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
說起法律,總會給人以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法律與道德、習慣、宗教一樣,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正是由于這些規(guī)范的存在,社會才變得有序;也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人的權利才能得到應有的保障。在高度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沒有了“法”,我們的生活也將亂作一團。
“法者,天下之準繩也?!彪S著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法治進程突飛猛進,一部部法律相繼出臺,原有的法律漏洞不斷得到修補,從“依法治國”被寫進憲法到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列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全社會“尊法”、“守法”、用法”的氛圍愈來愈濃厚,法治也越來越成為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一個國家發(fā)達、民族興旺的強大保障。
中國正向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進,實現(xiàn)這一宏偉目標的前提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而這一切都只有尊重法律的人民才能創(chuàng)造出來。如果我們僅有逐步健全的法制而沒有國民對法治的信仰,沒有法治精神,沒有法治風尚,那么再健全的法制也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然會導致法治懸空。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使法治成為一種全民信仰”。一旦法治成為一種信仰,人民就會長期持續(xù)、自覺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辦事內(nèi)化為準則,當成自己的生活習慣。作為一名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更應將法根植于內(nèi)心,自覺地遵法、守法、崇法,成為一個理性的守法公民,這也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代人的使命。
法律是實現(xiàn)正義、體現(xiàn)公平、正確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社會準則。法治,是依法治國,是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律高于一切,是全民信仰。權利在法治中行使,義務在法治中履行,自由在法治中擁有。建設法治中國,讓人民與法治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