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省大慶市乘風第七小學)
在2006年的中國倫理學會德育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學術年會上,教育界專家和學者們提出了“構建和諧德育體系”的主張,給了現代德育工作很大的指導意見。現代教育應當是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會教育在有機結合、共同促進下構建的一個系統(tǒng)工程,德育也是如此。因此,只有整體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和諧的德育體系,才能夠真正開展好德育工作。
受我國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現在很多家長都過于“望子成龍”,為了讓孩子將來考一個好大學,而只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忽視了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使孩子成為了“籠中鳥”。同時,這也導致了社會對學校教育質量的唯一評價標準就是升學率,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改革因而舉步維艱,德育成效自然也差強人意。
教師與家長都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因此二者應當要積極主動地進行溝通,才能夠全面了解孩子的情況,從而對孩子實施更好的教育。但是,在現實中,教師與家長二者之間的溝通卻并不順暢,家長多認為教師的家訪就是告狀、找麻煩。反之,有的教師也覺得只要在學校做好本職工作就可以,而不必主動去家訪。這種現象,導致了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其實都無法對孩子形成全面的理解,因此也就無法實施有針對性的指導。
就現狀而言,我國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之間處于一種相對游離的狀態(tài),教育資源較分散,尤其是社會教育的作用幾乎沒有體現出來。在整個社會中既無濃厚的重教氛圍,也沒有建設完善的青少年活動場所及設備。因此,導致現在的青少年經常會在三觀價值方面出現偏差,以及心理素質也較差。
在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中,認為教育是學校和教師應當要負責的事情,而家長的主要責任是照顧好孩子的生活,社會更是對育人沒有直接職責。但其實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如果過于依賴學校教育,而忽視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十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育的。
雖然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教育工作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教育改革進程不斷加深,各方教育專家和學者提出的新教育理論層出不窮,但是這些理論大多都只是以一種“紙上談兵”的形式存在于學校的口號當中,實際的實踐活動開展卻較少,也就是說眾多先進的教育理論并未得到有效落實。
受我國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社會,都一致將“讀書好、分數高”當作優(yōu)秀學生的標準,在平日的教育中也是重智力培育,而少德育培養(yǎng),尤其缺乏對學生正確三觀的培養(yǎng)。
在現代的德育工作中,大部分教師都只是將課本中的一些愛國思想、進步思想、正確的道德觀念等以“灌輸式”的教育形式一股腦傳播給學生,就像是一種說教,但實際上卻很少帶領學生親自進行社會實踐,導致學生對于這些的理解都只浮于表面。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主要陣地,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陣地,所以學校必須要充分發(fā)揮出主導作用。具體來說,首先,學校要堅持貫徹“三觀”教育,充分利用德育課、班會及其他學?;虬嗉壔顒拥钠鯔C,大力加強對學生的科學理論普及教育,率先占領思想陣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三觀”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品格及法律觀念。其次,采取多種方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習慣,這點是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項基本內容,而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必須要全方位、多層次,并從點滴小事做起,所以學校要基于《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通過給學生編設歌謠、帶領學生實踐等方式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習慣。最后,還要通過多樣化活動將德育融入其中,一般學校定期會開展一些集體活動,像是大掃除、公益活動、春游、運動會等,而這些活動正是開展德育工作的良好平臺,所以教師應當要借此契機,將德育融入其中,如在大掃除時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精神,在清明節(jié)帶領學生去烈士墓前掃墓時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在春游時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良好意識,在開展運動會期間要培養(yǎng)學生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家庭是人生旅途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而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父母則是孩子的啟蒙教師。所以,家庭教育無疑是德育的基礎,只有充分發(fā)揮出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作用,才能夠有效培養(yǎng)出具備正確的思想道德品質與三觀的優(yōu)秀人才。所以,家長必須要先充分認清自己的角色,明確自己在孩子成長發(fā)育中所起到的關鍵作用,主動承擔起對孩子的德育責任,然后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來對孩子實施有效的德育。具體來說,首先,家長要主動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積極參加家長會,正確看待教師家訪這件事,努力配合好學校工作,從而全面了解孩子的情況,以便實施針對性的教育;其次,家長要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有條件者還可以參與一些社會上的家長培訓活動,從而掌握正確的德育方式,給孩子實施正確的教育;第三,學校方面也要主動加強與家長溝通,同家長一起探討孩子的教育方式,拉近學校與家庭的距離。
社會教育是培養(yǎng)學愛國、愛民族、高尚品德及社會責任感的“大課堂”,所以學校應當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組織和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具體來說,首先要大力建設和利用校外素質教育基地,充分激活校外教育功能,在深入挖掘本地優(yōu)良傳統(tǒng)、革命傳統(tǒng)、人文歷史、風俗環(huán)境及社會信息等的基礎上,整合各方教育資源,對學生開展針對性的道德思想教育,并且要將德育工作作為一項經常性的活動,長期開展,長久地給學生提供課外實踐機會,使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學習和鍛煉,親身感受來自社會多方面的積極因素,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產生崇高的理想與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綜上所述,德育是教育的基礎內容,若想育才,先要育人。而德育并非一方的責任,而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所以只有整體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和諧的德育體系,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氛圍與公平的教育環(huán)境,才能夠有效保障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促進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