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加瑩 邵士軍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qū)方城鎮(zhèn)中心小學)
小學議論文教學是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教學內(nèi)容,旨在初步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邏輯論述能力,逐步學會運用辯證思維方式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其教學價值和教學意義是極為重要的。
在小學議論文教學中,如何運用“懂讀”說理智慧,按照課程標準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充分感受議論文的內(nèi)在邏輯和說理智慧,是小學語文議論文教學的要義所在。所以,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小學議論文教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學中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感受議論文說理的智慧。
小學生年齡階段特殊,具有獨特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方式。因此,小學階段議論文的說理方式充分考慮了小學生這些特點。教材選擇的文本一般都是用幾個事例來說明道理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對事例的運用,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主旨。分析議論文本的論證思路和事例異同,是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加以重視。如此,才能更好地達到幫助學生有效地感悟文本的語言形式,學習文本的表達這一目標。議論文事例相互關系一般有這三種: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
《說勤奮》一課便是并列式文本的范例。具體分析如下:司馬光是古代的,天資聰穎,勤奮成才;童第周則是現(xiàn)代的,基礎較差,勤奮成才。兩個事例之間是明顯的并列式結構,這種結構更加有利于學生理解,論證和說明了不管天資如何,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勤奮學習。結合兩個并列式的事例,教師可以對文章主旨進行總結,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
實際教學中,議論文的文本特征很容易被忽略,很多教師容易將其當成記敘文來教,這就很容易使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和內(nèi)涵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注重文體特征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一線教師具備一定的文體知識,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要全面培養(yǎng)自身的文體意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議論文教學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議論文教學需要將體驗、感悟、理解等語文素養(yǎng)相互融合和滲透,在此基礎上,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只有將議論文的文體與其他文體區(qū)分開來,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閱讀、寫作和表達交流,充分領悟議論文的主旨所在。議論文的特征是以理服人。因此,在議論文的教學中,文本特征是應該首先考慮的因素。教師在議論文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注重說理過程和說理方式,注重“要說明什么”和“如何說明”的分析。
議論文的教學,要對說理過程進行分析,要思考說的目的,為何這樣說,而不那樣說,理解教材中事例設置的原因和事例設置的內(nèi)在邏輯。如《談禮貌》一文就引用了三個事例:牛皋與岳飛向老者問路、小朋友腳踩女青年的裙子、朱師傅理發(fā)時刮破周總理的臉。這幾個事例的共同特點是內(nèi)容淺顯易懂,閱讀難度較低,道理顯而易見。
但是,三個故事之間又設置了不同的因素,故事發(fā)生時間、故事的主人公以及主人公的身份有所區(qū)別,所說明的道理也不盡相同。在現(xiàn)有的認知水平下,只要教師合理引導,小學生不難分析出這幾個問題。至于這三個事例要說明的問題有何不同,小學生分析起來就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結論,“問路”事件旨在說明有求于人時要講禮,“踩裙”事件則說明當自己有錯時要講禮,“理發(fā)”事件則是在告訴人們當別人有錯時要講禮。三個事例按照循序漸進,步步深入的順序,充分說明了文明、和氣、寬容的語言,不但溝通了人們的心靈,而且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yǎng)。
教師在引領學生分析三個事例異同的過程中,領悟說理方式和說理目的,便能領悟到說理之法,說理之智,說理之妙。
總之,小學議論文教學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將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議論文的文體特點進行充分結合,全面考慮,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設計教學過程。在小學階段,教材中議論文的文本閱讀難度并不大,要說明的問題也較為淺顯。但是,作者的說理過程和如何論證,卻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和教學重點,需要老師進行把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結合課程標準,精準設計教學目標,讀懂教材中議論文設置的意圖,還要閱讀相關材料,讀懂文本材料的特別之處,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議論文的文體特點,真正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邏輯論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