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光輝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8)
迄今為止,情感分層問題一般只在社會學領域進行討論,情感分層事實上被理解為社會分層。特納認為:“處于較低社會階級的民眾比那些處于較高社會等級中的民眾體驗到較多的憤怒、悲傷、恐懼、羞愧和疏離”,人們可以利用這些負性情感間接地保衛(wèi)更多的資源,“比如因為回擊產(chǎn)生這些負性情感的分層系統(tǒng)和體制領域而產(chǎn)生的自豪”,而且這些負性情感“能夠在校正因不公平而產(chǎn)生的委屈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并且,還能夠間接地改變體制領域和分層系統(tǒng)?!盵1]特納所論的“情感的分層系統(tǒng)”實際上是體制領域內(nèi)的分層系統(tǒng),由于體制的分層導致處于不同階層中的人體驗到的情感很不相同。特納的研究定調(diào)式地影響了大批中國學者對情感分層問題的探討。郭景萍認為“情感社會分層是根據(jù)將人們所獲得的資源導入情感世界所形成的有差異甚至不平等的一種特殊的主觀社會結(jié)構”[2],“通常按照權力和地位的關系縱向排列,經(jīng)濟、政治的權力優(yōu)勢將轉(zhuǎn)化為人們之間在微觀的、情感層面的權力差異?!盵3]王鵬認為“情感體驗在不同社會結(jié)構中的分布是存在差異的”,因而情感不僅會維持與強化現(xiàn)有的社會分層體系,而且潛伏了社會變遷的危機。[4]陳滿琪的看法與他基本相同,并進一步發(fā)現(xiàn)“情感分層具有跨領域性,與壓力源、社會支持密切相關”[5]。何煒在討論新媒介與賽博人格問題的時候說:“新媒體時代的世界圖像,已無關乎第一媒介時代圖像對生命流轉(zhuǎn)、德行時空、情感分層及社會群落的規(guī)約,而是以人的多樣性想象、人的生命延伸和對無垠空間的純粹想象命名和分割為特征?!盵6]這里所說的情感分層顯然指的是“社會群落”的分層。情感的社會分層可能與馬克思主義的情感符號學觀念有一定的聯(lián)系:“社會決定情感的產(chǎn)生,情感決定社會的建構?!盵7]
本文要討論的問題不是社會學領域內(nèi)的情感分層,而是個人情感的分層。換句話說,就是個人的不同情感之間到底是平行關系還是存在包含關系。這個問題容易與學術界討論的另一些情感層次問題混淆,必須首先闡明。一類是從個人的需要層次給情感分層,用以說明人在不同的需求層次上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比如郭景萍在她的另一篇文章中把情感文明結(jié)構分為四個層次:情感的溫飽、情感的安全、情感的尊重、情感的自我實現(xiàn)。[8]她談的是文明結(jié)構,事實上對個人而言依然實用。仇德輝認為:“情感是人腦對于價值關系的主觀反映,情感的客觀目的在于滿足人的價值需要,因此情感的層次結(jié)構在根本上取決于價值的層次結(jié)構?!盵9]72進而,他大致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將價值與情感層次分為“溫飽類價值/情感”“安全與健康類價值/情感”“自尊與人尊類價值/情感”“自我發(fā)展與自我實現(xiàn)類價值/情感”四類,并得出六個各層次情感之間的相互關系:“高層次情感必須建立在低層次情感的基礎之上”“高層次情感可以對低層次情感產(chǎn)生反作用”“主層次情感比低層次情感具有更大的能動性”“高層次情感比低層次情感具有更大的差異性、波動性和干擾性”“高層次情感具有較強的容他性和共享性”“高層次情感相對于低層次情感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9]72-75由于“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它反映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10],所以用需求層次理論解釋情感層次就顯得有一定的合理性。
另一類是從情感的心理層面來談,認為心理有深層與表層之分,因而情感也有深層與表層之分。嚴孚良據(jù)此將情感分為三層:
最深層次的情感不融入絲毫理性成分,即沒有任何“思想”意義,可名之為抽象情感,它是貼近生命本體的情感活動,即生命律動的體現(xiàn);中間層次的情感是對世界、人生、生命、宇宙等作形而上的體悟,直覺悟性成分多,理性成分極少,故且名之為朦朧情感,我們認為李商隱的“無題詩”、我國古代的山水詩表現(xiàn)的是這類情感;最淺層次的情感,融合著明顯的理性成分,是對客觀事物或人的精神世界作分析性體驗,故可名之為理性情感。[11]
這個情感分層,是按理性成分的多少來分的,或者說是按“純度”來分的。越是沒有理性色彩、越是純粹的情感,就越是處于深層。此種分法很是不好辨識。此觀點認為情感與理性是不相融的兩個范疇,融和了理性的情感,情感和理性仍然應該分開,所以就不存在所謂的融合了理性的“表層情感”。這個分類法還會帶來一個無法解決的悖論:如果將情感和理性分開來看,那么情感部分就處于深層;如果將它們合起來看,情感反而處于表層。這個做法的結(jié)果是把情感分層問題變成了一個合起來看還是分開來看的問題。
在音樂審美與情感研究中,人們首先注意到音樂的審美體驗與情感反應的區(qū)別,然后Krathwohl提出了情感五層次論。五層次劃分的目的是為教育者組織評估與情感相關的課程提供幫助,劃分依據(jù)是與情感相關聯(lián)的五個連續(xù)行為階段:接受、反應、價值、組織和特征化,“接受是一種自愿的參與,反應指的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價值的產(chǎn)生與客體相聯(lián)系的,組織則是將諸價值整合到系統(tǒng)之中,而特征化則是指基于價值體系的獨特生活風格的發(fā)展”[12]。這個分層法的依據(jù)是心理接受的五個階段,而不是情感間的相互包含關系,是一個時間問題,而非一個空間結(jié)構層次問題,而且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區(qū)分非常不明朗。
以此觀之,情感分層問題遠沒有被討論清楚。我們提出這個問題,是要解決情感本身的構成因素,而不是解決情感之外的社會結(jié)構或心理結(jié)構問題。由于情感的產(chǎn)生依賴于敘述,所以情感與敘述一樣存在分層的問題,也存在類似的分層方法。
凱南給敘述分層下的定義是:“故事里面也可能含有敘述。一個人物的行動是敘述的對象,可是這個人物也可以反過來敘述另一個故事。在他講的故事里,當然還可以有另一個人物敘述另外一個故事。在他講的故事里,當然還可以有另一個人物敘述另外一個故事,如此類推,以致無限”[13];趙毅衡更簡明地敘述為:“高敘述層次的任務是為低一個層次提供敘述者”[14]。筆者曾綜合各家論述,給敘述分層做了一個這樣的理解:“所謂敘述分層,就是有意暴露或制造表達平面的敘述技巧,其主要目的是增強高層敘述的仿真感,其文本特征是一個敘述中包含另一個敘述,其方法是敘述另一敘述的敘述者?!盵15]以此類推可知,所謂情感分層,就是另一情感者被意識到的情感現(xiàn)象。一個情感的情感者被另一情感者作為情感的對象產(chǎn)生新的情感,另一情感者的情感就是可以分層的。當我將曾經(jīng)的我的情感作為情感對象時產(chǎn)生的情感,也就是可以分層的。另一方面,有些情感本身就是復合情感,復合情感本身就包含了兩類以上的情感,只不過后來不再被意識到,這些情感也是可以分層的。人類的大多數(shù)情感都是包含了其它情感的情感,絕對單純的情感反而不多。
一個情感可以成為另一個情感的對象和原因,可能是人類特有的能力。韓明友說:“人類情感心理的復雜不僅體現(xiàn)在情感心理的多樣方面,更多地體現(xiàn)在智慧讓人類的各種情感心理相互作用,體現(xiàn)在人類的情感心理會受到經(jīng)驗認知的嚴重影響方面?!盵16]按照他的說法,有情感能力的動物不會因為其他人的情感的變化而改變情感,但是人卻可以,比如一條狗不會隨便背叛與主人的情感而傷害主人,但是再要好的人也可能因為一件不遂心的事就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成仇。這就是因為人會以他人的情感為自己情感的原因,或者說人的情感之中可以包含他人的情感。
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與范仲淹的說法相近的有很多,比如狄慈根說:“只有整個人類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17]這一點與馬克思的看法完全相同。馬克思說:“那些為最大多數(shù)人們帶來幸福的人,經(jīng)驗贊揚他們?yōu)樽钚腋5娜恕!盵18]70馬克思所說的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都幸福。多數(shù)人的幸福是我們幸福的原因,處于下一層。以此觀之,人類歷史上的幾乎所有偉大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幾乎都以此為出發(fā)點。所謂善,就是以他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參禪悟道之人,提倡“用己身痛苦換來他人快樂”[19],似乎有助人之惡之嫌。事實上這是更高一層次的大善,此種悟道之人,哪怕在過程之中自己要忍受痛苦,仍然是以他人的快樂為自己最大的快樂,而且是更高層次的快樂,這是因為,“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萬人”,“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18]70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對別人的痛苦無動于衷,不以他人的痛苦為痛苦,也是“惡”。蕭楚女曾嚴厲地批評天罡主義,認為自從“盜跖”以來,一切強盜、軍閥、土豪、劣紳,都是天罡主義的產(chǎn)物,“他們不但不以他人的痛苦為痛苦,而且還要故意的造出他人的痛苦來,以為一種‘樂趣’?!盵20]這里的惡分為兩個類型,一是“不以他人的痛苦為痛苦”,二是“以他人的痛苦為快樂”。前者輕微,后者嚴重。不以他人的快樂為快樂,也不以他人的痛苦為痛苦,就可能造成另一種惡:平庸的惡。對這一種惡,漢娜·阿倫特在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中做過極佳的闡釋。艾希曼是希特勒反猶主義政策的執(zhí)行者,然而在他那里,他只是一個盡職盡責的管理者。從他的供詞中得到的感受是:“令你目瞪口呆的并非其中駭人聽聞的恐怖,而是明顯的、徹底的茫然未覺的不協(xié)調(diào)?!盵21]艾希曼甚至有為人類發(fā)展而滅猶的“善”的初衷,但對被殺害的猶太人的痛苦視而不見,無比冷漠,這是造成他“平庸的惡”的根本原因,阿倫特甚至認為:“善良的人類最惡?!盵22]這就說明,善與惡的區(qū)分,在情感層面主要是指對他人情感的情感。愛蓮心有過這樣的解釋:“最終也許是阿倫特對艾希曼缺乏恰當?shù)那楦蟹磻攀顾J為艾希曼是‘平庸者’?!盵23]這個說法可能并不準確,應該說艾希曼缺乏恰當?shù)那楦蟹磻拱愄卣J為他是“惡者”。
總而言之,人類情感與其它生物情感的最大不同,就是人類以對他人情感的情感為善惡判斷的依據(jù),人類有以他人情感為情感對象的能力。以此反推,人類的多數(shù)道德情感都是可以分層的,道德情感處于上層,作為對象的他人情感處于下層。
第二種情況,是自我曾經(jīng)的情感作為現(xiàn)在情感的對象。當我們回憶曾經(jīng)歷的情感的時候,曾經(jīng)的情感會在頭腦中“復現(xiàn)”,然后產(chǎn)生一種新的情感。新的情感處于上層,“復現(xiàn)”的情感處于下層。這種情況很容易被誤認為曾經(jīng)的情感只是被喚醒,例如舒詠平認為:人曾經(jīng)體驗的情感“正常情況下它們不會‘浮出水面’,只有當遇到情感觸發(fā)物的刺激時,曾經(jīng)的情感記憶才又被喚醒,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的情緒?!盵24]造成這種認識的原因,是我們時時刻刻把人看作一個具有整一性的連續(xù)體,曾經(jīng)的我與現(xiàn)在的我被視為永遠處于同一層次的存在。這個思維慣性只有敏銳的哲學家、思想家或有靈感的詩人才有能力去突破。馮至在他的《十四行集》中將人的自我超越與突破描述為“彗星的出現(xiàn),狂風乍起”,“我們的生命在這一瞬間/仿佛在第一次的擁抱里/過去的悲歡忽然在眼前/凝結(jié)成屹然不動的形體”。在這一瞬間,曾經(jīng)的情感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在情感的對象,而現(xiàn)在面對這些情感產(chǎn)生的新情感,顯然不能與曾經(jīng)的情感相提并論。以曾經(jīng)的情感為對象的新情感,更普遍的理解是認為新的情感是“思”,曾經(jīng)的情感才是“情”,馮至的這個理解,也讓很多學者誤認為是對情感的哲學思考。再如對聞一多處理情感方式的論述,就認為聞一多的主要特點在于“把情感理性化”,“把個性化的情感提升到思想的高度,通過思想的力量約束可能泛濫的情感,賦予情感以力量?!盵25]事實上,認為面對曾經(jīng)的情感時的反應是理性的“思”的看法并無根據(jù)。這種所謂的“思”,其實也可以是一種情感。
上文所論的情感分層,是就情感的產(chǎn)生敘述來源而論的。我們必須面對的還有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復合情感。復合情感是由兩種以上的更基礎的情感綜合而成的情感類型。人們很早就發(fā)現(xiàn)許多種情感類型是復合情感。休謨發(fā)現(xiàn)兩性的愛、驕傲與謙卑都是復合情感。[26]笛卡爾認為人有驚奇、愛悅、憎惡、欲望、歡樂、悲哀六種原始情感,其它各種情感都由這六種原始情感組合或分離而成。盧卡奇說得更明白,情感的相互關聯(lián)與組合可能會發(fā)生在語言——概念將它們綜合成統(tǒng)一的稱謂之后:“那些重大的感情如恐懼、希望、愛或恨等可能具有許多共同的東西,在人們把這些專門的感情在思想上概括為統(tǒng)一的概念名稱之前,它們肯定在很長的時間間隔里以具體的極其不同的形式存在著并起了作用。當然,這種在語言——概念上綜合成統(tǒng)一的稱謂要先于它們在情緒上綜合成相互關聯(lián)的情感組合?!盵27]意思是說,很多重大的情感類型,是因為有了某個語言概念,才產(chǎn)生將不同情感組合成一種情感的體驗。勒龐將樂觀、悲觀、恐懼、勇氣等都視為來自各種情感組合的心理狀態(tài)。[28]總而言之,人對情感的體驗正如人對色彩的感知,三原色組合成萬千色彩,基本情感組合成萬千不同類型的情感。我們這個認識與普拉奇的看法基本一致:“我們必須承認,多數(shù)情感確實是由更多基本情感組成的混合狀態(tài),就好像所有色彩都可以被視為一些基本色彩混合的結(jié)果”。[29]9
一種情感不能在語言中找到對應詞,則該類型情感就沒有被納入操該語言者的情感分節(jié)系統(tǒng)。一般說來,單純顏色與單純情感,在各種語言中基本可以找到對應詞,而復合色和復合情感,在各種語言中差異很大。中國日報網(wǎng)登載了一篇David Robson的文章,列舉了18種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詞的各種語言中的詞語,很能說明問題。[30]
既然情感可以組合,那么情感就是有層次的。復合情感可以分解為單純情感,單純情感處于下層。以上是從個體情感的角度來看的,從社會情感方面來看,道德情感也是復合的。周安伯等人認為“道德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31],而意識形態(tài)也并不是一種整體合一的東西,趙毅衡認為“意識形態(tài)以合一為假相,實質(zhì)上是碎片狀的”[32]。因此,不論從個人情感還是社會情感方面看,情感都不是整體合一的,而是可供分析的碎片意識的拼合,只不過在常識中我們沒有意識到它的組合規(guī)律而已。
我們意識不到情感的組合,是因為我們在感受到某種情感的時候,往往傾向于對該情感做一個整體性的反應。這種情況正如我們在面對第三人稱敘述者的時候,會自動把第三人稱敘述者理解為一個合一的人格,導致“有一些理論家認為第三人稱根本沒有敘述者”的現(xiàn)象發(fā)生,然而事實上第三人稱敘述者是一個復雜的敘述框架,較少地表現(xiàn)為人格。[33]復合情感帶來的情感體驗與身體反應,也包含了內(nèi)含于其中的各種基礎情感的體驗與反應,然而由于自然的整合,這些感受與反應表現(xiàn)為合一的。例如,羞感是一種“對被敘述為恥的恐懼感”,所以羞感帶來的情感反應就會分別包含恥感和恐懼感帶來的反應。[34]從實用分析層面看,納爾遜?瓊斯(Nelson-Jones)認為“與‘害羞’一詞相聯(lián)系的身體反應包括口干、臉紅、惡心、暈眩、流汗、胃痙攣、心跳劇烈、顫抖、思維空白和快速呼吸”[35]。與恐懼癥緊密聯(lián)系的生理表現(xiàn)是:“面部肌肉僵直、不自然,身體的某些部位不由自主地發(fā)抖、心跳加快、手心冒汗等”[36]。與恥感相聯(lián)系的身體反應則是:“眼神煥散,臉上無光,無地自容,不敢以真面目示人”[37]。這些身體反應概括得并不完全,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輕度恐懼與輕度恥感的身體反應都會在害羞時有表現(xiàn),所以害羞就是一種復合情感。恐懼與恥感的更為基礎的情感處于下層,羞感處于上層。進一步分析,恥感本身也是一種復合情感,其中還包含了其它更為基礎的情感。楊峻嶺甚至認為:“恥感、羞感、愧感和辱感等情感,是一系列表面類似的情感體驗”“因此可以將其統(tǒng)稱為羞恥感家族?!盵38]
由此可見,情感的分層是很復雜的,很多情感都是由各類不同的基礎情感不斷疊加組合而成的。情感疊加態(tài)會隨著情感經(jīng)驗的不斷重復而合成為一個自然的情感體驗,以致后來心靈不再對其組合加以注意。現(xiàn)代心理學一般把基本情感分成四種:快樂、憤怒、悲哀和恐懼,這四種基本情感是人和動物共有的,“在這四種基本情緒基礎上可以派生出許多種不同組合的復合情緒”[39]。先不論這個分類是否科學合理,就心理學界現(xiàn)在達成的共識而言,多數(shù)學者都承認大多數(shù)情感是由更基礎的情感混合而成的。而這一認識,也與中國古人對情感的認識相同?!抖Y記》將基礎情感分為七個:喜、怒、哀、懼、愛、惡、欲;《左傳》分為六個:好、惡、喜、怒、哀、樂;荀子與《左傳》的分法相同。這個分類法已經(jīng)隱含了一個重要的認識:其它各類情感由這些基本情感組成。再結(jié)合上文所述各家看法,對基本情感到底是哪些存在不同的認識,人們并未達成統(tǒng)一的認識,但是對很多情感是組合的、可以分層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
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認為:“由于在所有生物中人類具有最復雜多樣的需求,因此人有最好廣泛的情感?!盵40]人之所以具有比別的生物更多的需求,關鍵在于人比其它生物多了敘述的能力和對敘述的需求,這種復雜的需求大多數(shù)都是由敘述創(chuàng)造出來的需要。因而在情感與敘述之間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就顯得非常合理。
對情感分層的認識可以反過來促進對敘述層次的理解。情感分層研究可以反推需求層次,再從需求層次反推敘述層次,便可得到一種對敘述層次的新理解。敘述層次不僅可以從顯在的敘述與被敘述方面分開,而且可以在一個敘述中進行內(nèi)部分解,因為同一個敘述可能同時包含對兩種情感的敘述,然而在顯在的層面又是一個合一的整體情感與敘述。
情感分層問題的明晰,還是人工情感實現(xiàn)的先決條件。人工情感之所以尚不能實現(xiàn),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情緒的復雜性和人類對本身情感變化規(guī)律的研究尚不完善”,所以“使機器自發(fā)產(chǎn)生類似人或動物的情緒還很遙遠”。[41]54而要認清人類情感的復雜規(guī)律,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認清情感的層次。情感分層研究的重要意義,就是將復雜情感分解為簡單情感,從而使為情感反應建立模型提供可能。Ortony、Clore和Collins在《情感的認知結(jié)構》一書中提出的著名的OCC認知情緒模型,正是用的這個思路。該模型的理論基礎,是假設情緒是作為一個被稱為評價的認知過程的結(jié)果而產(chǎn)生,評價取決于事件、主體和對象,評價結(jié)果被分解為對事件的“滿意的或不滿意的”、對主體的“贊成的或不贊成的”、對對象的“喜歡的或不喜歡的”,進而,“該模型定義了共計22種基本情緒,并定義了情緒的階層關系”。[41]54可以設想,機器模擬情感的唯一途徑,恐怕是最終將情感分解為便于計算機識別的二進制單位。而探索該二進制單位的構成元素和各類情感的層次關系,就是留給人文社會科學家的重要任務。
情感分層還有助于我們理解更為復雜的感知方式。比如利科認為,隱喻至少會增加我們的感知方式,“這便是隱喻的詩意功能。后者(詩意功能,筆者注)取決于相似性,但這是情感層次的相似性:通過用一種情境來象征另一種情境,隱喻將情感融入了被象征的情境,而這些情感與起象征作用的情境聯(lián)系”[42]260。他的意思是說,隱喻的詩意功能通過相似性把情境與情感相聯(lián)系,因為“情感間的相似性是由情境的相似性引發(fā)的”[42]260,從而,隱喻不但擴大了我們的認識,而且擴大了我們的情感。由此可知,隱喻使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方式變得越來越復雜,也使我們的情感變得越來越復雜。而通過情感分層的研究,就可以反過來觀察我們的感知方式是如何變得復雜的。
總而言之,通過對情感的分層研究,可以使對情感混沌的認識逐漸變得明晰,使情感的內(nèi)容逐步變得可分解,也可以使我們對感知的認識從對外界的感知擴大到對精神的內(nèi)部感知。情感分層研究不但可以使混沌的美學概念得到解釋,也可以為人工情感和人工智能的真正實現(xiàn)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