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珺 魏定福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寧德市醫(yī)院放射科,福建寧德352100)
主動脈夾層(AD)也可稱之為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發(fā)病較急、病情復雜多變。隨著近些年來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進步[1],許多學者研究指出,雙源CT對主動脈夾層的診斷優(yōu)勢較大,該類診斷模式的時間與空間分辨率較高,可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給予大范圍容積掃描,便于疾病的早期診斷[2]。為此,本次研究旨在分析雙源CT血管成像及后處理技術診斷主動脈夾層的價值,詳情闡述如下。
抽取至我院就診的主動脈夾層患者(AD)40例(2015.6-2017.6)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醫(yī)護人員同所有患者詳細講解了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意義等,對于患者的不良情緒給予針對性的輔導,幫助患者以良好的情緒面對疾病診斷與治療,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疾病均獲得明確的診斷,將存在急性炎癥、血液系統(tǒng)疾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對碘造影劑過敏的患者排除。
其中男性與女性分別占據(jù)22例與18例,年齡區(qū)間為 22-69 歲,平均(45.12±2.30)歲,24 例無明顯的自覺癥狀,12例存在突發(fā)性胸背部疼痛,4例存在心衰、暈厥癥狀。
對所有患者均給予雙源CT血管成像及后處理技術進行診斷。選擇掃描儀進行平掃與增強掃描,從主動脈弓上方2-3cm的部位至髂總動脈分叉以下2cm的位置進行掃描,層厚與重建層厚分別為5mm與0.6mm,螺距與矩陣分別為1.2與512×512,采用碘海醇經(jīng)右側(cè)肘正中靜脈進行增強掃描,注射速度為3.5mL/s,注射劑量為80-100mL,管電壓與管電流分別為120kv與110mA。給予靜脈期、動脈期掃描注藥后延時25s給予動脈期掃描,55s給予靜脈器掃描。
之后進行圖像后處理:由2名影像學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進行閱片,對主動脈夾層的類型、破口部位、夾層累及范圍、真假腔形態(tài)與走行特點、受累分支大血管供血情況、真假腔內(nèi)是否存在血栓等進行分析。
DeBaKey分型:Ⅰ型表從升主動脈近端延伸至降主動脈;Ⅱ型表示從升主動脈止于無名動脈,降主動脈不受累;Ⅲ型表示從主動脈弓降交界部位延伸至腹主動脈,升主動脈不受累。所有患者給予該分類法進行分類可知,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32例。
Stanford分型法:A型12例,B型28例。
對所有患者給予雙源CTA診斷后,對AD真假腔與內(nèi)膜瓣的顯示率可達到100%,給予該類診斷模式,便于將主動脈擴張與雙腔主動脈清晰顯示出來,其中假腔比真腔較大,為螺旋撕裂狀,可處于真腔的任何部位。分析內(nèi)膜瓣可于真假腔中存在,為線狀、弧形S型彎曲等,少數(shù)為V型。24例累及頭臂動脈;其中12例累及腹腔干動脈與髂總動脈;12例累及左腎動脈。
累及腸系膜上動脈的共有28例,進行圖像重建,給予雙源CTA檢查,對于內(nèi)膜破口的顯示率較高,可達到92.50%(37/40),多半為喇叭口狀破口,主要為低密度內(nèi)膜片、連續(xù)性中斷現(xiàn)象。內(nèi)膜破口主要處于降主動脈或者升主動脈近端左鎖骨下動脈以遠部位,也可病變于主動脈其他的部位,其中7例患者的假腔內(nèi)伴有血栓現(xiàn)象,假腔內(nèi)充盈缺損為主要的影像學表現(xiàn)。
主動脈夾層具有發(fā)病急、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早期對患者進行疾病診斷的意義重大,便于為疾病的治療提供相關的參考資料[3]。
分析主動脈夾層的發(fā)病機制與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因素具有緊密的關聯(lián)性。近些年來,隨著主動脈夾層發(fā)病率的逐年遞增,發(fā)病后48h內(nèi)的病死率可達到36%以上,目前常用的診斷方法包括CTA、B超、MRA、DSA等,均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但是B超檢查模式圖像的直觀性不強,MRA檢查可對真假腔走行、破裂口部位進行明確分辨,但是檢查時間較長,對于采用心臟起搏器的患者禁止使用,容易引發(fā)各種運動偽影。分析DSA屬于一項有創(chuàng)檢查模式,難以觀察造影充盈的假腔,進行手術治療時,患者的造影劑使用劑量較多,放射線量較大,較難將附壁血栓、動脈內(nèi)膜的變化清晰顯示出來。
主動脈夾層患者雙源CTA檢查的主要影像學特征包括:平掃后可觀察到夾層部位的主動脈增粗,具有異常的形態(tài)、內(nèi)膜鈣化內(nèi)移、心包積液、胸腔積液等征象;增強掃描后可顯示撕裂內(nèi)膜片與真假兩腔。本次研究給予雙源CTA檢查后表示,真假腔的顯示率可達到100%,真假腔之間的交通稱之為破口,可觀察到多個或者單個破口。本次研究結果顯示,40例患者中,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32例,A型12例,B型28例,雙腔主動脈是對AD進行診斷的直接征象。有關研究指出,可依據(jù)MPR圖像可直觀顯示內(nèi)膜破口,對破口與主動脈弓大分支、腹腔干、腸系膜上動脈、雙腎動脈的關聯(lián)性與各類重要分支血管情況進行顯示,采取圖像后處理技術進行診斷,便于多角度、全方位對各個血管分支情況進行顯示[4]。
雙源CTA檢查屬于一類快速、便捷、無創(chuàng)的影像學技術,可依據(jù)各種重建技術對患者主動脈夾層破口部位進行判定,同時還能夠?qū)χ匾种а苁芾矍闆r、真假腔走行與范圍等進行判定,便于對疾病提供科學的診斷方式,利于后期患者的手術治療,已經(jīng)成為主動脈夾層患者的重要檢查模式。
對于A型主動脈夾層患者來說,為了防止夾層破裂或者惡化,應提倡盡快進行手術治療,其中在慢性期應對病情的變化情況進行密切觀察,該類疾病患者需在體外循環(huán)下給予手術治療,其治療的關鍵在于將內(nèi)膜破口的部位確定,對夾層遠端流出道的具體情況進行明確,依據(jù)實際病變,選擇相應的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對于B型主動脈夾層患者來說,隨著醫(yī)學技術與材料的發(fā)展,較多情況下采取腹膜支架隔絕技術,具有出血量少、創(chuàng)傷小、死亡率低等特征,對于全身情況較差、年齡較大、身體無法耐受的患者較為適用,已經(jīng)成為復雜性B型主動脈夾層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案,對于某些累及內(nèi)臟動脈與主動脈弓的患者也較為適用,相比傳統(tǒng)開放手術,圍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保證了手術治療的安全性。
綜上情況可知,對主動脈夾層患者采取雙源CT血管成像技術的應用效果顯著,操作步驟較為簡便,后處理功能十分強大,值得實踐推廣。
參考文獻
[1]易定華,段維勛.中國主動脈夾層診療現(xiàn)狀與展望[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3,28(1):1-2.
[2]姜亮,王利偉,殷信道等.雙源CT在急性主動脈夾層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5,(1):35-38,40.
[3]羅波,于明濤,黃冰等.Standford A型主動脈夾層急性期死亡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1):95-97.
[4]龔利輝,龔紹輝.雙源CT血管成像技術在主動脈夾層動脈瘤中的應用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7,1(10):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