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玲
學(xué)界猜測蓉鷗漫叟為桐城戲曲家張曾虔。齊華森等主編《中國曲學(xué)大辭典》認(rèn)為蓉鷗漫叟或為張曾虔(蠡秋)的別號,莊一扶《古典戲曲存目匯考》亦推測張氏即為蓉鷗漫叟,鄧長風(fēng)《桐城戲曲家張曾虔(蠡秋)家世生平考略》一文中對這一推測進行了簡單的論證。
《桐城戲曲家張曾虔(蠡秋)家世生平考略》一文先從趙懷玉【百字令】《題張蠡秋青溪三笑傳奇》中“青溪煙雨,南朝多少美人黃土”所體現(xiàn)的作品題材及“又看三笑新譜”展現(xiàn)的劇名連續(xù)性,推測蓉鷗漫叟可能為張曾虔;另此文從孫星衍為《青溪笑》題辭,并孫星衍《濟上停云集》有《題張蠡秋曾虔真》可知孫星衍與張曾虔為朋友,因此推測蓉鷗漫叟與張曾虔極有可能為同一人。
《青溪笑》和《續(xù)青溪笑》均有存本,筆者于南京圖書館看到的《青溪笑》劇本,有浦銑序及自序,另有凌延煜、熊之勛、孫星衍、仲振奎等十八人的題辭。蓉鷗漫叟自序謂“言情敘事,無所虛偽”,可見其創(chuàng)作的真實性?!陡迪A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收《續(xù)青溪笑》劇本,此本雖沒有看到序文與題辭,但是劇情內(nèi)容與《青溪笑》相似,可見作者創(chuàng)作宗旨沒變。
《青溪笑》傳奇中出現(xiàn)的女性角色多為秦淮名妓,《王翹云閣中擲金釧》講述名妓王翹云為連公子閉門守志卻慘遭拋棄的故事。筆者發(fā)現(xiàn)為《青溪笑》題辭的“江寧凌延煜芝泉”的作品中有提到這兩位女子,與張蠡秋不無關(guān)系。凌廷煜《快園詩話》卷八載有與秦淮名妓的軼事,“翹云年十九,有司馬以八千金購去。攜之官舟,泊漢陽之黃花洲。夜遇盜以被裹翹云去,余不失一物。時余客漢陽郡齋,有戚蘭莊者扶乩得秦淮王翹云駢體一篇,七截二首,人皆疑為明妓爭詠其事?!盵1]快園詩話》中雖無直接內(nèi)容證明張蠡秋與王翹云有聯(lián)系,但從《王翹云閣中擲金釧》劇可知,蓉鷗漫叟對王翹云甚是了解。另外《侯月娟贈蝶私盟》講述侯月娟被貪圖利益的兄長帶至金陵以賣歌為活,后與倪捷私定終身之事。凌廷煜在《快園詩話》亦有講述與侯月娟的故事,侯月娟之妹雙琳,“張蠡秋為譜《蘇香記》傳奇,余題句有曰:煩君多煉媧皇石,盡補人間離恨天?!盵1]張蠡秋為侯月娟的妹妹侯雙琳譜《蘇香記》傳奇,曉知侯月娟之事也不足為奇。另外,同為《青溪笑》題辭的熊晴欄與名妓多有往來,張蠡秋與秦淮名妓相交不淺,且與凌廷煜、熊晴欄有著相同的交友圈,凌廷煜與熊晴欄均為蓉鷗漫叟的《青溪笑》題辭,因此張蠡秋即為蓉鷗漫叟的可能性極大。
以上信息只能推論蓉鷗漫叟極有可能為張蠡秋,筆者在劉敦元《悅云山房文集》卷一中發(fā)現(xiàn)一篇《張蠡秋丈青溪笑傳奇序》,便可直接證明蓉鷗漫叟為張蠡秋,序文略為:“若以積葉閑身,放看花老眼。偶從桃渡,曾住蘭橈。水折青溪,橋連紅板。選虎踞龍蟠之勝,逢鶯歌燕舞之場。戟手問天,君書咄咄;纏頭匝地,誰喚卿卿。將煙霞寓花鳥中仙遜,其后塵借兒女見英雄,小姑憐其獨處,有如漁禪漫叟之《青溪笑》傳奇也?!盵2]此序文詞藻華麗,多為堆砌之語,但是有至關(guān)重要的信息,如“桃葉渡”、“青溪”可知曾經(jīng)的張蠡秋與友人的活動地點,以及《青溪笑》傳奇的題材。序文中漁禪漫叟與蓉鷗漫叟之間存在出入,可題目指明張蠡秋創(chuàng)作了《青溪笑》傳奇,這無疑為張蠡秋即為蓉鷗漫叟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證據(jù)。
劉敦元序文直接表明張蠡秋即為蓉鷗漫叟外,馮云鵬《紅雪詞》甲集卷一《題蠡秋先生花莫笑圖》詞第一首亦可證明:
十二樓中圖畫稿,看珠圍翠繞。簾開丁字有余香,爭唱著青溪笑。(先生有《青溪笑》傳奇) 惜花心事花知道,正風(fēng)清月皎,菊花時節(jié)杏花天,須記取年時到。[3]
這首馮云鵬為張蠡秋《花莫笑圖》填的詞,詞中注解表明張蠡秋有《青溪笑》傳奇,因此再一次證實蓉鷗漫叟即為張蠡秋。鄧長風(fēng)《桐城戲曲家張曾虔(蠡秋)家世生平考略》一文對張曾虔生平家世均有較為清晰的考證,此將不再贅述。
張曾虔的交游可分為兩部分,首先是他作為樵珊昆曲社社員的戲曲活動,其次是通過詩詞反映出的曲社成員之外友人的交游活動。
樵珊昆曲社在乾隆壬辰(1772)至嘉慶壬申(1812)年間活躍于通州石港(今南通縣石港鎮(zhèn)),曲社成員有陳十村、文政書院院長吳煊和張曾虔、大慈觀音閣一懶方丈等三十余人,陳十村將場南小筑聽漁館拓為社址,文政書院延雨館、大慈觀音閣漱祿山房也是該社活動場所。曲社活動頻繁,乾隆三十七年,戲曲家黃振攜《石榴記》赴石港,陳邦棟《讀瘦石石榴記》有所記述:“故人山中來,登我山中閣?!瓎⒆x篋中書,歌哭驚巖壑。兒女有英雄,泰山重然諾?!盵4]可謂熱鬧非凡。
嘉慶甲子年(1804)張曾虔攜作品前往石港排演。陳邦棟《甲子除夕前五日送歐陽棣之歸白下》謂:“十日歌驪兩送行(謂張漁禪先之金陵),疏梅淡月不勝情。青溪兒女憑欄望,笑拍紅牙待柳卿?!盵4]此作記錄曲社曾排演《青溪笑》傳奇。張曾虔主要于嘉慶年間活躍在曲社,癸亥年陳邦棟作《夏日集蘭雪山房送張漁禪》云:“正團真率會,偏對別離杯?!盵4]乙丑春張曾虔停留在曲社,陳邦棟作《聽漁館招張蠡秋廣文歐陽棣之孝廉曾魯齋葛蕓洲姚雨村周滄湄諸子即席限韻》云:“燕如解事迎人遠,鷗愛成群笑我同。好倩漁郎吹笛和,詩成逸響振高空。”[4]同社好友相約于聽漁館唱曲,中秋后二日陳邦棟同張曾虔踏秋,后又招同吳退庵、歐陽棣等人登碧云樓,又集聚聽漁館飲酒作詩。
同社好友的作品中亦有反映與張曾虔的交游之作,吳煊《菜香書屋詩草》載《和韻張蠡秋月夜翠云樓有作》,詩云“此樓舊是我游處,朝朝呼酒同人同”,“樓前回望高吟翁,發(fā)興不知曉日紅”,此詩是回憶當(dāng)年呼朋引伴登樓之景,并對時事之感嘆。[5]另卷十一有為張蠡秋作的題畫詩《題張蠡秋溪山選勝圖》三首,有詳細的交往信息:
(乙丑秋,予識蠡秋先生于石港之書院。往還既久,情好非一,出圖索題,因即以贈。)
逢君扶海上,一笑兩詩翁。得意少年事,談心杯酒中。溪山開八面,圖畫豁雙瞳。胡不歸來去,生涯尚轉(zhuǎn)蓬。
賜金原有第(君為太傅文端公曾孫,太傅請假歸休,拜帑金之賜就李龍眠故宅,左右葺成宇舍,即以賜金名園),遺澤是詩書。駿馬投鞭后(君少好浪游),青氈罷擁余(君為符離廣文棄官歸)。朝朝收翠黛,面面對芙蕖??蛰d龍眠筆,相思愿不如。
茅廬堪抱膝(予寫有此圖),世本陋寒儒。霜雪堆新鬢,簞瓢老故吾。有家歸未得,遙夜夢同孤。且共旗亭醉,重描畫壁圖。[5]
乙丑秋(1805),兩人相識于石港書院。詩的內(nèi)容不僅介紹張曾虔的家世,對張曾虔的個性也有所著墨?!膀E馬投鞭后,青氈罷擁馀。朝朝收翠黛,面面對芙蕖?!奔磳憦報磺锷詾⒚?,辭官后流連風(fēng)月。年老時深感凄涼,有家難回,形單影只。這首詩對張蠡秋的心境以及生活狀況的描述可謂彌足珍貴,讓后人對張蠡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1.趙懷玉
趙懷玉(1747—1823)與張曾虔的交往應(yīng)在趙主通州石港講席六年間。姚燮《今樂考證》卷十著錄張蠡秋《青溪笑》見武進趙懷玉詞集,筆者按圖索驥,《亦有生齋詞鈔》卷五見趙懷玉為張蠡秋填詞三首,第一首【賀新涼】《張蠡秋學(xué)博溪山選勝圖》,“皖口高門第,記當(dāng)年平泉乍筑,金邀君賜”,“何日龍眠同卜筑,便芒鞋、竹杖相終始”等句簡單交代了張曾虔的家世。第二首【百字令】《題張蠡秋青溪三笑傳奇》為《青溪三笑》傳奇所作的題詞,詞中有句“青溪煙雨,問南朝、多少美人黃土”可知此作譜寫南朝的青溪韻事。第三首【沁園春】《書張蠡秋仿合子會歌后》云:“瓊液徐斟,銀箏輕按,珍重歌聲付小鬟。同淪落怕青衫濕淚,紅袖低顏。”[6]記錄歡歌筵飲的場面。
這三首詞外,趙懷玉《亦有生齋詩鈔》卷二十四有兩人唱和之作六首,《冬夜與張司訓(xùn)曾虔王秀才敬群集陳上舍邦棟齋中作》云“即此清言抵絲竹,任他隔院沸吳謳”,張曾虔在和韻中亦言“高論涌泉嫌燭短,不煩弦索轉(zhuǎn)咿謳”,“清言抵絲竹”、“嫌燭短”正是表達友人間的惺惺相惜?!妒辉戮湃蘸酢穬墒自妼Χ帐捝跋竺鑼?,抒發(fā)內(nèi)心對寧靜生活的向往,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寒夜和張司訓(xùn)曾虔》?!稄埶居?xùn)將往泰興歐陽孝廉炘將赴揚州小集山齋話別仍用前韻》原詩云“惜別蠟如人濺淚,得交龍愿我為云”,寫盡離別的悲傷情緒。張曾虔和韻云“南舟北馬尋常事,莫悵萍蹤合又分”,悲歡離合乃常事,張曾虔此是對友人及自己的安慰?!丢氉谩分袕堅晚嵲啤耙呀?jīng)三歲隔,又見一回圓(予去石渚三年矣)”,三年前張曾虔活躍在石港,三年后與趙懷玉在石港相見。張曾虔與趙懷玉在《十一月十八日微雪過陳上舍邦棟齋中次張司訓(xùn)曾虔韻》中描寫雪夜里三人對飲的場面。[6]
嘉慶丁卯(1807),趙懷玉《誡子熙文》言其“主通州石港講席,在石港六年,頗為諸生愛戴”。[6]趙懷玉作品按時間編排,六首詩均作于著雍執(zhí)徐,即嘉慶戊辰,三首詞應(yīng)作于同年。此年張曾虔來石港的目的應(yīng)該是請趙懷玉為《青溪三笑》題詞。
2.劉大櫆和姚鼐
劉大櫆和姚鼐是桐城兩位杰出人物,他們與張曾虔均有交往。劉大櫆(1698—1779)與張氏家族成員有密切往來,《海峰文集》卷六存有為廷瑑子張若泌《芋園張君傳》,劉大櫆與張曾虔父親及兄長的關(guān)系更是非同一般,《海峰文集》卷七有他為張曾虔之父張若需作的《翰林侍講張君墓志銘》,卷四有《見吾軒詩集序》、《張訥堂詩集序》、《張秋浯詩集序》、《張荔亭詩集序》,分別是為張曾虔父親張若需、仲兄張曾攽、第三兄曾敟及曾虔詩集作序?!稄埨笸ぴ娂颉沸蛭穆栽疲?/p>
若我桐城張氏,既已再世為宰相矣,而侍講中畯先生,以文章馳名翰苑中。諸子森森繼起,橿亭、訥堂、秋浯皆才名蓋世,最其幼者荔亭也。余嘗見其弱冠時,為詩已拔出儕輩。倏忽十年間,學(xué)益富而深,才益老而橫,著作滿籯,士林爭相傳誦。信乎秀杰之氣,鐘于一家。所謂連理之木,同穎之禾,雖景星、卿云、麒麟、鳳凰未足為希,世不易見之寶也。荔亭之詩,不待余言以重,而余竊自喜,得交其父子兄弟間,故樂為道其一門之中,文學(xué)之盛如此。[7]
劉大櫆稱贊張曾虔才華橫溢之外,更是感嘆張曾虔一家學(xué)問之深,文學(xué)之盛。
姚鼐(1732—1815)與張家亦頗有淵源,在《惜抱軒文集》卷十二中有他為張廷玉作的墓志銘《內(nèi)閣學(xué)士張公墓志銘并序》、為張曾敞做的墓志銘《原任少詹事張君權(quán)厝銘并序》,卷十六中還有一篇《祭張少詹事曾敞文》。《惜抱軒詩集》卷二中可見《柬張橿亭庶子》、《次橿亭韻寄張安履曾份》、《送張橿亭少詹為晉陽書院山長兼寄朱石君方伯東坡任密州除夕詩云龍鐘三十九勞生已強半鼐與少詹方伯皆辛亥歲生今三十九矣故用其韻》詩三首,卷七中又存有《演綸入都賦贈兼懷橿亭作江漢書院山長二首》。這些作品反映姚鼐與張曾虔兄長關(guān)系匪淺。
姚鼐《惜抱軒詩集》卷十中有一首《張呂環(huán)選勝圖》,詩云:“何處龍眠勝,無如太傅墳。風(fēng)光千嶂合,泉響四邊分。前月吾行至,春風(fēng)鳥獨聞。只憐煙月暝,幽絕不逢君?!盵8]據(jù)《續(xù)修桐城縣志》載,張文端公的墳?zāi)咕驮邶埫呱较?,雙溪旁。姚鼐在《游雙溪記》中記偶遇文端公墓,并追思文端公風(fēng)邈。
3.楊瑛昶
楊瑛昶(1753—1808)字印蘧,號米人,別署凈香居士,安徽桐城人。著有《燕南趙北詩鈔》、《不易居詩鈔》、《紅豆詞鈔》等,另外還有《雙珠記》傳奇一種。
《清詞序跋匯編》收錄張曾虔為楊瑛昶《紅豆詞鈔》作序一篇,序文為:“楊君米人吹氣如蘭,盈懷似雪……圍來紅袖,他年定唱香詞;譜出烏絲,此日已傳文囿。”[9]均為溢美之詞。筆者查看乾隆癸丑年間勿幕軒鐫的《紅豆詞鈔》,卷一發(fā)現(xiàn)【金縷曲】《度歲東陽署中次荔亭韻》,詞云:“浪跡亡何有?似荷珠、因風(fēng)不定,瀉盤而走?!v少筵前纖手,奉比鳳州、尚得尊中酒。更休訝,別來瘦?!盵10]詞人感嘆身似浮萍、生活困苦,期待見面能聯(lián)袂而坐,傾訴離懷,但且把盞。詞鈔中亦有楊瑛昶對兩人曾一同暢游漢江的回憶之作,【子夜歌】《與荔亭話漢江舊游》云:“攜樽曾入湘波里,紅酣綠唾天如水。到處小游仙,雙飛燕尾船。 舊歡成遠夢,記得春風(fēng)送?;溴\為蹊,紅香碾作泥?!盵10]游玩的景象還歷歷在目,但已是往事了。另楊瑛昶的《燕南趙北詩鈔》卷三中亦有一首懷張曾虔之作,為《秦郵雨泊寄懷張荔亭曾虔廣文》,詩中有句云:“情因久別論交密,詩記還家得句多?!盵11]從此句可見兩人的詩作往來密切。
楊瑛昶除與張曾虔有詩詞交往外,他的《紅豆詞鈔》中有【滿江紅】《憶張亶夫三用前韻》、【金縷曲】《登樓書所見次張訥堂明府韻》、【金縷曲】《盆梅盛開次張訥堂韻》三首詞以及《不易居詩鈔》卷二中有《張亶夫之石門》、《哭張亶夫》等詩兩首,而張亶夫即張訥堂,也就是張曾虔的仲兄,可見楊瑛昶與弟兄二人均有交往。
4.劉敦元
劉敦元(1779—?),字子仁,號笠生,又號桐溪笠叟,安徽桐城人,有《悅云山房集》存世。劉敦元與張曾虔往來密切,《悅云山房文集》卷一有《張蠡秋丈青溪笑傳奇序》,此序文是力證張蠡秋與蓉鷗漫叟為同一人的重要之作。另外《悅云山房詩集》中反映兩人交往之作多達二十一首,分別為:卷一《題張蠡秋先生曾虔同左梅坪其元馬濟之孫少蘭姚研山楊香海姚鞠侶張菊椒康伯馬問窗鼎梅吳鐵蓮恩洋餞余心庵以開瓊筵以坐花二句為韻分賦贈行拈花字留別》二首,卷二《余粵歸之八日同蠡秋先生會飲香海中隱軒即送之邗上》二首、《吳紹泉昂招同蠡秋先生守亭香海光次婁丙奎鐵蓮集似園》一首、《蠡秋先生詩來邀同人作探梅宴次韻奉答并柬吳春麓賡枚昆季》二首、《五月十日蠡秋先生偕守亭葉我軒琚集小齋限江字》一首,卷三《香海招同蠡秋先生胡靜庵丈達張問鷗元惠守亭岳青許農(nóng)生丙椿集中隱軒分題詠古得禰正平撾鼓限鼓字》一首,卷五《人日偕蠡秋先生問鷗守亭岳青鐵蓮集王叔連梅花書屋以高常侍人日題詩寄草堂句分韻得日字》一首,卷六《張蠡秋丈自里門寄詩問訊并及青溪近狀依韻奉答》六首、《三月六日偕蠡秋先生守亭問鷗岳青香海張端卿元功一巢來儀集王叔連西齋以太白為余天津城南造酒樓句分體得造字》一首、《香海招同蠡秋先生守亭吳函青賓岳青我軒西疇納涼》一首、《中隱軒與香海閑話步蠡秋先生韻》一首、《紹泉招同蠡秋先生趙雨田環(huán)守亭香海一巢納涼似園之問耕處》一首,卷七《步蠡秋先生花朝風(fēng)雨感舊元韻》一首。
這些詩詞多為詩詞酬唱之作,亦有書信問候之語。它們不但能反映作家的心境同時也能反映作家的活動軌跡。如卷二《余粵歸之八日同蠡秋先生會飲香海中隱軒即送之邗上》二首中云:“記別君時柳色新,駒陰已是隔年春?!眲⒍卦獜幕洑w來后便與張蠡秋在中隱軒飲酒,不禁感嘆兩人分別時柳色添新,再次相見已是第二年的春天,雖年事已高,但也無須惆悵。第二首云:“浮蹤我早逐沙鷗,又見君如不系舟?!盵2]士人抒發(fā)自己剛結(jié)束飄零,而張蠡秋又踏上征途,再一次分別,此次相會當(dāng)是為張蠡秋去邗江餞別。又如《張蠡秋丈自里門寄詩問訊并及青溪近狀依韻奉答》第二首云:“才向虹橋斗錦箋,又?jǐn)y瓷枕夢游仙。白門舊事休回首,自度秋風(fēng)二十年?!盵2]張曾虔身處他鄉(xiāng),書劍飄零,寫信問候劉敦元及問及青溪近況。劉敦元深感物是人非,勸張蠡秋切莫回首,以免徒增傷感。劉敦元在《悅云山房詩集》序文云“嘉慶乙丑后遨游南北,得江山之助,受友朋之益”,劉敦元遨游南北時才二十幾歲,可見劉敦元亦是放浪形骸之人,相同的性格使兩人惺惺相惜。[2]
5.孫星衍、馮云鵬與王肇奎
孫星衍(1753—1818),字淵如,一字季逑,陽湖人。《濟上停云集》中《題張蠡秋曾虔真》二首,詩為:
美人駿馬真名士,都到林泉勝處來。誰信尋幽謝康樂,翩翩華胄又仙才。
玉簫金管坐題詩,嘯傲青山起未遲。白下相逢慚白發(fā),輸君長似畫中時。[12]
張蠡秋的才華在眾好友中備受稱贊,孫星衍同在此處夸耀張蠡秋的風(fēng)采。“白下相逢慚白發(fā)”兩人相識之時,孫星衍年紀(jì)已經(jīng)不小。按《孫星衍年譜新編》,嘉慶四年己未(1799),孫星衍四十七歲。此時的孫星衍居金陵祠屋,十二月份外出返回金陵之時認(rèn)識了張蠡秋。[13]同年為《青溪笑》題辭。
馮云鵬,字晏海,通州人。馮云鵬詞《題蠡秋先生花莫笑圖》為確認(rèn)張曾虔的身份提供了重要信息。除這兩首之外,《紅雪詞》卷一中還存有【水晶簾】《叢桂軒賞桂張蠡秋先生曾虔效瞿士衡飲楊廉夫事命歌者鞋杯侑酒》、【水晶簾】《謝寶樹堂招飲贈歌女碧桃絳桃》,最后一首更是記述了兩人的活動,詞云:
(丙寅莫春,同人飲于寶樹堂,時歌女若蘭年十三,著碧綃衣;福如年十五,著絳綃衣。 適瓶花中有碧桃、絳桃二種,張蠡秋先生折碧桃為衣碧者插鬢,折絳桃為衣絳者插鬢,予曰:此天然韻事也,為易其名曰碧桃絳桃。)王謝堂前斗細腰,碧桃嬌,絳桃妖?;ㄉ萧⒒?,活色畫工描。兩朵花兒都解語,雙聲串入玉人簫。[3]
丙寅(1806)兩人同飲于寶樹堂,這首詞記述了兩人與歌女之間的一段風(fēng)流韻事。這幾首詞作之外,張曾虔為《紅雪詞》題《連理枝》一首,詞云:“紅雪裁新調(diào),甲乙編吟稿。扇錦衣珠,勾花攢月,自成靈妙。向嬌龍小鳳聽歌聲,有香風(fēng)繚繞?!盵3]此段文字當(dāng)時對馮晏海詞作的夸贊,兩人結(jié)識當(dāng)是張曾虔作為樵珊昆曲社社友活躍在南通時期。他們的唱和活動有伶人的參與,雖然沒有直接材料證明他們是否有戲曲活動,但有戲曲唱和的可能性極大。
王肇奎,字鶴嶼,現(xiàn)存《小容膝樓詩鈔》、《陳氏連珠記》?!缎∪菹ピ娾n》卷六存《題張蠡秋小照》,詩云:“瀟灑張公子,江湖歲月深。題橋名士志,對鏡美人心。忽寫家山好,空懷勝跡尋。賜金園宛在,展卷一沉吟?!盵14]張曾虔小照題詩,對其一生境遇,有所概括。卷十一收錄了《題張蠡秋青溪笑傳奇》,此題辭正是《青溪笑》劇本前王肇奎的題辭,辭為:
十載秦淮感舊游,酒旗歌扇易勾留。等閑一覺游仙夢,江上琵琶估客舟。
年來消息斷知聞,水榭填詞合讓君。怪底風(fēng)前香竟體,此身曾受萬花熏。[14]
張蠡秋性格的放蕩不羈,紛紛在好友的詩文中體現(xiàn)。“瀟灑張公子”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才會長時間在外漂泊。“十載青溪感舊游”長期流寓南京,可是他的腳步遠不止停留于此。他曾攜作品在石港與友人研磨戲曲,并且去到邗江。張蠡秋雖為桐城人,可足跡卻沒有限制在桐城。
通過詩文證實蓉鷗漫叟即為桐城戲曲家張曾虔,字呂環(huán),號蠡秋,生于乾隆乙丑(1745),卒年不可考。他熱愛作曲填詞,創(chuàng)作了《青溪笑》、《續(xù)青溪笑》、《青溪三笑》(已佚)等劇,《青溪笑》自序中提及創(chuàng)作了《聯(lián)珠記》、《夢瓊圓》、《金帶園》、《渡花緣》四種傳奇,此四種均已佚。[15]張曾虔的好友,不乏精通戲曲,熱愛排演之人,自然促進他的戲曲創(chuàng)作。從交友的詩詞可了解蓉鷗漫叟的思想和處事態(tài)度,張曾虔化名為蓉鷗漫叟,性格瀟灑恣肆,化名為蓉鷗漫叟正是表達與世無爭的、放浪不羈的人生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