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影
(南通大學,江蘇 南通 226019)
家庭經(jīng)濟困難生(以下簡稱貧困生)作為高校中的特殊群體,我國高校資助政策對貧困生的資助力度也在日益加大,通過“獎、助、補、減、免、勤”等給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提供了物質(zhì)保證。為了讓資助育人的效果落到實處,各高校也在積極探索貧困生的管理模式,而社團化的管理模式,在資助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研究通過問卷調(diào)查的方式,對貧困生社團化管理模式進行了調(diào)研。
此次問卷主要圍繞貧困生的家庭情況、學習情況、人際交往情況、感恩和服務情況、團體活動等方面進行調(diào)研,共計發(fā)放問卷352份,回收352份,有效問卷352份。其中男生67人,占總?cè)藬?shù)19.03%;女生285人,占總?cè)藬?shù)80.97%。
本次所調(diào)查的貧困生中,家庭所在地在農(nóng)村的占68.18%,在鄉(xiāng)鎮(zhèn)的占18.47%;家庭主要經(jīng)濟來源方面,32.1%的受調(diào)查者表示是“打工”,27.56%的人表示是“種田兼打工”;59.09%的人表示家庭每月總凈收入約為“1000~3000元”,27.27%的人表示在“1000元以下”;在每月的生活費方面,51.7%的人表示在“500~800元”,33.24%的人表示在“800~1000元”,11.36%的人表示在“500元以下”,僅3.69%的人表示在“1000元以上”。針對問題“您認為家庭貧困的原因”,58.81%的人認為是“家庭經(jīng)濟收入來源少,收入低”,17.33%的人認為是“家里人口多,讀書費用負擔重”,11.65%的人認為是“父母中有病在身”,7.95%的人認為是“屬于單親家庭”,還有4.26%的人認為是“其他”原因。這說明我校貧困生主要來自農(nóng)村,家庭收入以種田、打工為主,家庭收入來源少,收入低,學生的生活費用較高,開支較大。
在學習方面,84.66%的人表示沒有不及格科目,13.92%的人表示有“1~2門”;在對自己的學習滿意度方面,20.17%的人表示“滿意”,61.36%的人表示“一般”,18.47%的人表示“不滿意”;在影響學業(yè)的主要因素方面,69.6%的人認為是“自身問題”,12.22%的人認為是“生活貧困”;在針對問題“您身邊的貧困生整體上的學習成績怎樣”,41.76%的人認為“比普通同學成績偏好”,48.3%的人認為“和普通同學差不多”。對于參與社團活動是否影響了學習成績,48.86%的人表示“較不符合”,僅有2.27%的同學認為“完全符合”。對于問題“在社團是否感覺到過有成就感”,19.6%的人認為“很有成就感”,58.81%的人認為“有一點點成就感”,18.47%的人認為“沒有感覺”,僅3.13%的人認為“完全沒有成就感”。這些說明,貧困生在學習方面比較重視,成績良好,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基本滿意,在不滿意的原因中,大部分同學都認為是自身問題;同時,大部分同學認為參與社團活動并沒有影響自己的學習成績,反而讓自己有了一定的成就感。
73.86 %的貧困生都想過并且主動跟周圍同學交往,擴大自己的人際交往圈;65.34%的人表示與宿舍同學關(guān)系“非常好”,32.39%的人認為關(guān)系“一般”;62.22%的人認為參加社團活動使自己的性格有一些改變,12.22%的人認為通過參加社團活動,使自己變得開朗了很多,與以前判若兩人;但是在加入社團后,有34.09%的人認為讓自己產(chǎn)生過社交壓力,47.73%的人認為與自身情況較不符合;在社團里,22.73%的人表示非常頻繁地受到來自同社團學長學姐、指導老師或同輩的關(guān)愛與照顧,61.36%的人表示一般,12.64%的人表示比較少,2.27%的人表示沒有受到過。這些表明,貧困生渴望與同學交往,能夠妥善的處理與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同時,通過參加社團活動,使自己有了一些改變,并且社團對學生的正面影響多一些。
在受調(diào)查者中,76.14%的人認為感恩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品質(zhì)之一;61.08%的人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擁抱生活;41.48%的人表示社團舉辦過與感恩相關(guān)的活動,11.65%的人表示舉辦與感恩相關(guān)的活動非常頻繁;85.22%的人表示會自愿組織或參加一些與感恩有關(guān)的活動;87.22%的人表示希望社團活動能夠有指導老師或者基金會的參與;畢業(yè)后,如果有能力,57.1%的人非常愿意資助他人,回饋社會,40.63%的人表示愿意資助。這些表明,貧困生對于感恩方面的活動比較認同,也愿意參加與感恩有關(guān)的活動,未來也愿意資助他人。
對于加入社團活動,31.53%的人表示非常有必要,55.4%的人表示有必要;63.07%的人表示更傾向于參加貧困生和非貧困生兼容的社團,6.25%的人表示更傾向于參加貧困生社團,2.56%的人表示都不想?yún)⒓樱?6.7%的人表示無所謂,都可以;對于現(xiàn)在的社團,31.82%的人表示想過且已留任現(xiàn)在的社團,40.91%的人想過,但未留任;對于社團組織的活動方面,43.47%的人表示更傾向于參加興趣愛好類,21.59%的人表示更傾向于社區(qū)義工活動;88.07%的人表示希望社團能夠在人際交往方面提供幫助,同時有63.64%的人表示希望在心理方面和學習方面能夠提供幫助;在社團活動采用簽到、打卡等方式,47.73%的人認為有必要,11.93%的人非常有必要;90.63%的人表示社團有必要對社員進行相關(guān)培訓,如領(lǐng)導力培訓等。這些表明,貧困生認為有必要加入社團活動鍛煉自己,更多的同學傾向于參加貧困生和非貧困生兼容的社團,希望多參與興趣愛好類的活動,希望能夠在人際交往方面得到幫助,也希望有一些培訓來提高綜合能力。
貧困生多數(shù)來自農(nóng)村及偏遠地區(qū),家庭收入微薄,學生生活費用較高,這對大部分家庭而言是一個比較重的負擔。因此,應該進一步加強資助體系建設(shè),拓寬資助渠道,切實保障貧困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與生活。在經(jīng)濟資助的基礎(chǔ)上,努力為貧困生營造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注重精神的資助、心理的輔導、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提高,提升資助育人水平[1]。
該校貧困生雖然學習成績尚可,但是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績還不滿意,認為主要是自身問題。而這部分學生渴望與同學交往,也希望社團老師或者學長、學姐多關(guān)心幫助自己。因此,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人際交往方面,都應該提倡加強對貧困生的尊重、關(guān)愛,實施貧困生動態(tài)跟蹤、管理,營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氛圍[2],從而改善資助育人的效果。
社團活動的開展,除了感恩教育、服務意識的教育外,還應多開展一些興趣愛好類的活動以及相關(guān)培訓,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興趣小組,最大程度地調(diào)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此外,高校管理者還應群策群力,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根據(jù)大學生成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拓寬資助育人平臺,提升資助育人成效。
高校要建立一支專業(yè)化、高水平、高素質(zhì)的資助工作隊伍[3]。多開展一些主題培訓,將黨和國家及地方的最新資助政策及時向師生傳達。牢固樹立“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提升育人能力,利用現(xiàn)代新媒體技術(shù),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有針對性地向大學生開展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