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yè)華
在東京電影節(jié)拿到最佳男演員和最佳藝術貢獻獎的《暴雪將至》已經登陸大銀幕,陰暗的色調、90%以上的雨戲,為電影帶來了非常特別的質感,但同時也極大的增加了難度,大面積的雨戲怎么拍?段奕宏和匪徒那段超工業(yè)水準的雨中追逐戲又是如何創(chuàng)作的?我們采訪了《暴雪將至》攝影指導蔡濤,請他來分享創(chuàng)作心得。
拍攝《暴雪將至》用了什么攝影機和鏡頭,選擇的理由是什么?
這部電影用了兩臺ALEXA Mini,鏡頭主要是MP。實際最初是想用ALEXA SXT加MA的,因為預算不支持。Mini在拍動作戲部分時是最佳的選擇,之前有好幾部國產電影都是用Mini做主機用的,我們也做過測試,所以對Mini是很放心的。
電影構建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影像風格,為了找對感覺,在攝影上都做了哪些配合?整個影片的色調相對單一,都做了什么處理?
接到這個電影后,在反復看劇本尋找適合這部電影的影調時,剛好看到一部電影《降臨》,當時覺得很驚艷和大膽,影片用了十分柔和的低反差的暗調子來呈現(xiàn)一部“科幻片”。在我看來,《降臨》實際是部情感濃烈的文藝片,或者說,他們借科幻片的外殼表達了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實際是在講生活的勇氣。我認為,當影像柔和了,觀者的視覺心理就會細膩,情感更容易傳遞。我認為《暴雪將至》的劇本具有這樣的氣質,于是,我建議導演用這種影調來做這部電影。這種影調的畫面看起來暗,而實際在暗部卻呈現(xiàn)豐富的細節(jié)層次,為了達到畫面低曝光柔和低反差的視覺效果,我采取的方式是:在合適的感光度下(經過測試,選用的是ISO640),前期曝光過度(+1檔),后期再壓回到合適的亮度。這個流程在前期做試片時,得到了印證,和前期曝光正常的畫面做比較,用這種方法的得到的畫面在暗部擁有更多的細節(jié)和干凈的層次。我們把調色的結果生成制作成Mini能讀取的LUT,加載到機身里。這樣,在現(xiàn)場就可以直接在監(jiān)視器上觀看到一個非常接近進行過一級調色的畫面了,而不是用Rec709看到一個曝光過度的畫面。在現(xiàn)場,我們也經常在兩個LUT之間切換觀看,越來越堅定使用我們自己做試片時定制的LUT。當反差低了,色彩自然就不飽和了,色彩傾向是在前期做試片調色時找到的基調。在影調試片工作中,技術總監(jiān)胡博在觀念和技術上給予了全力的支持。后期調色,我沒能參加,比較遺憾。這種影調的電影實際對觀影環(huán)境是否標準提出了更嚴的要求。要是放映機的燈泡亮度不標準或觀看環(huán)境有雜光,都多多少少會對影調的觀看有所影響。
有沒有參與最初的勘景?制片人是衡陽人,是他選擇了電影在衡陽拍攝,還是你和導演覺得那邊的景合適?有哪些場景是后期搭建的?
我是開機前一個多月才正式參與到籌備工作中,參加了當時確定的所有場景的復景工作,尤其是對雨中工廠追逐系列的場景進行了反復的勘察、對比和選擇。關于選擇衡陽作為主要拍攝地的情況,是因為制片人肖乾操是衡陽人,他推薦導演到衡陽拍攝的。合成的場景是鐵路橋上,余國偉和燕子的戲,都是綠布前完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現(xiàn)在的生活環(huán)境中,找不到適合的場景來完成劇本所表現(xiàn)的內容,所以最后決定在綠布前拍攝,美術置景那邊搭建了和演員有接觸的橋面和欄桿部分。
電影中雨戲特別多,幾乎占到了差不多90%,這種情況在開拍之前知道嗎?
雨戲的氣氛是劇本里就寫了的,劇本是想呈現(xiàn)一個總體特殊的氣氛。
為拍雨戲在器材上都做了哪些準備?
設備的防雨肯定是第一要考慮的。A機攝影師趙永輝,動手能力很強,比如,他在網(wǎng)上找到了一種塑料薄膜,并用塑封機自己做了幾個防雨罩,既保證防雨,也不影響散熱。我們還使用了大量的保鮮膜來包裹機器,尤其是在上大炮做俯拍的幾個機位時。在做試片和實際拍攝時也找到一些方法,比如:為防止雨簾在鏡頭前形成,可以把傘斜著舉,把水流引導到畫外。有的機位,我們甚至用塑料布把機器和人一塊密封起來。這次的防雨屏沒發(fā)揮出應有的作用,因為Mini沒有24V電壓輸出,而防雨屏要用24V供電才能獲得足夠的轉速。
大量雨戲拍攝,還有個比較關鍵的是要做好工作人員的防雨,以便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才能更好的全心投入。我專門給攝影移動燈光的工作人員配了帶水鞋一體的連體雨褲,我們稱之為“小皮褲兒”,再穿上組里發(fā)的長款厚雨衣,就可以毫無顧忌的在大雨和泥地里整。我是在現(xiàn)場和監(jiān)視器之間跑來跑去,他們在一線的工作人員付出的辛苦更多。
拍攝的過程中,日外的場景不會總是陰天吧?在日光下陰雨的感覺是怎樣營造的?
這個問題問到我們痛處了,拍攝的中后期階段,天氣基本都是以晴天為主了,天氣給拍日外的雨戲增加了巨大的難度。我們處理的方式概括說,有幾個原則,1、小面積遮擋陽光,2、大面積的情況就用吊車吊起黑布來遮擋,3、強拍,靠調色來修飾。
第一種是小范圍的鏡頭,我們就用大黑布來遮擋。后景沒法控制的環(huán)境也無能為力,但在我們用的這個LUT下,焦外的呈現(xiàn)還是能接受。
第二種是在拍場面比較大的時候,不可能遮擋住的情況,我們只有等太陽慢慢降下去,有一定的斜角,我們再用吊車升起大黑布(15米×15米)遮擋陽光,當然,這樣的拍攝時間就很短,所有人就得配合非常默契才行。
第三種是發(fā)生在拍攝的后期,演員的檔期快到了,而天氣一直非常好,只有生拍,有陽光也管不了了,有幾個鏡頭是在比較明顯的陽光下拍的,因為有很實的影子,但用我們定制的LUT和后期調色的處理,和其他鏡頭放在一塊,普通觀眾不會意識到這個問題。
拍攝中最困難的部分是什么?是怎樣克服的?
開機后的第12天,拍攝火車貨運站的戲。那天是開機以來第一次出大太陽,我意識到天氣會是個很棘手的很難調和的問題?,F(xiàn)場會花很多時間用來做遮擋陽光的工作,關鍵是太陽還會不停的在移動位置。但總體來說,拍這部戲靠天吃飯的運氣已經很不錯了,基本都在控制之內,除了我們的份內工作外,更得力于制片人在前期對整個地理氣候環(huán)境的熟知程度。
影片中多數(shù)場景都是較陰郁的畫風,發(fā)廊、段奕宏和幾個伙計喝酒等場景是怎樣用光的?都很自然。
謝謝你用“自然”這個詞,這也是我們攝影團隊在這部戲里所追求的。當光線看起來自然真實了,才會對環(huán)境氣氛產生真實感,觀眾才能逐漸忽略戲劇的假定性,讓觀眾看起來好像真的一樣,從而被演員真誠的表演所代入,置身于電影所營造的時空和氣氛中。
說到具體的場景,這幾個內景基本都是在天花板上架設一個散射的柔光用做主光,再用米菠蘿適度的增加少量的輔光。
在發(fā)廊部分,鏡子前的道具燈也是很重要的主光。為了加強模擬從門外進來的散射自然光,燈光在發(fā)廊的二樓陽臺,放了4盞M90,然后在對面的墻上鋪了一塊12*12的白棉布,做反射散光。并在不同的天氣時,在街道兩個樓頂之間用大面積黑布或蝴蝶布來調節(jié)門外街道的亮度。
喝酒的場景,主光是用LED做的頂光,外面下著雨都是人工降雨,用S60適度的做逆光,把雨絲呈現(xiàn)出來。
和燈光師栗智強的合作,是從《十二公民》開始的,這次因為用了LUT的流程,在實際拍攝時,發(fā)覺和以前用傳統(tǒng)的709監(jiān)看下打光的方式和觀念完全不同。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不用做更多的輔光了,這樣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盡可能的保留了很多真實的景物微弱的反射光,它們沒有因為過度打光而覆蓋掉,使得光感自然,保留、還原環(huán)境的真實性。我們只是在窗外做大量的散射光,原則也是加強模擬窗外自然光的亮度,適合攝影機的拍攝。拍攝電影全程,燈光師和攝影助理都在使用測光表進行工作,對光比和曝光嚴格控制。
工廠到鐵路那段追逐戲感覺拍攝難度很大,這場戲拍之前是怎樣和導演溝通的,有沒有商討過可行性?
這一段戲,導演很重視,和動作指導、執(zhí)行導演、分鏡師一起,我們還找了一些有經典雨戲的電影參考,比如《七宗罪》的雨里追逐段落,尋找機位、視角的準確性。根據(jù)劇本的描述,我們先從概念入手,多次勘景、觀察,再結合劇本的主線和任務,進行細化。然后,再具體到場景里的動作設計,鏡頭的機位、角度、景別,下雨的可操作性等細節(jié)反復商討。拍之前,是覺得很麻煩,沒頭緒,但慢慢理,就會有思路,在現(xiàn)場,一個一個鏡頭實實在在的拍,都會實現(xiàn)出來。
聽說電影中用的不是一般灑水車,整場追逐戲中感覺造雨很不容易,都用了什么設備、是怎樣解決的?
對,整部戲都不是用一般的灑水車噴頭制造的?,F(xiàn)場下雨的效果這次找的是中影前期特效部的郭士禎團隊來做的。設備是他們自己制作的大雨架和便于移動的小型下雨器。大面積的情況,是用吊車把整個設備吊起來,小型的就是在畫面邊緣和房頂?shù)雀咛幹苯蛹茉O,然后通過水管鏈接到灑水車,加壓送水。拍攝時根據(jù)畫面里的效果,調整每個設備的位置、水量的大小、出水的密度、顆粒大小,或者調整噴頭的型號。拍之前,前期特效組也會用傳統(tǒng)的消防噴頭淋濕地面、墻體等。
這場戲拍了多久?應該是NG了很多次吧,最終在銀幕上呈現(xiàn)的效果非常驚艷,有什么想對觀眾說的?
整個追逐的動作戲段落拍攝大概是八天,其中,在火車貨運站兩條鐵軌之間拍的部分是四天。為了保證有效的拍攝演員,我和動作指導安萬德老師,執(zhí)行導演姜少東、一塊商量演員的調度和鏡頭設計,并由分鏡師姜冬青畫出分鏡頭,然后我再根據(jù)具體的情況畫出演員調度和鏡頭位置分布圖,并列出拍攝順序,便于在整個拍攝階段做到心中有數(shù)。在拍段老師部分的時候,其實也很快。尤其是第一天,主要拍余國偉尋找嫌疑人的部分,把需要的鏡頭很快就拍完了。第二天主要拍余國偉和嫌疑人接觸的部分,在戲里,余國偉是橫鉆了一趟鐵軌,實際上,為了下雨操作方便,我們是借了位置,都在一條通道里拍完整段戲的。這部分的下雨設備是架設在兩列火車車廂上的,全景鏡頭里后景穿幫的下雨器靠后期抹掉。嫌疑人和余國偉在地上扭打的部分,我們是借到只有一邊有列車車廂的地方拍的,這樣便于在機器這邊有足夠空間來工作。車廂上的鐵門接縫處之前有很多黃色的發(fā)泡膠,道具用自噴漆噴成了黑色,讓整體更統(tǒng)一,銀幕上看,被雨水淋濕的黑色金屬車廂很厚實,因為不停的下雨,地面的積水會越來越多,場務要不停的排水,保證地面有適合接戲的積水。
拍電影是個集體智慧、才華和體力勞動共同協(xié)作的過程,最后都要靠視聽來呈現(xiàn),我們倍感榮譽和壓力。電影是導演的藝術,所有的結果都是導演最后選擇決定的結果。這部電影本身就需要一個好影像來呈現(xiàn),而這次,恰好是由我們這個團隊來完成。我做為本片的攝影指導,特別感謝攝影、燈光、移動團隊的每一位成員為此付出的努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