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鳴艷
【摘要】目的 采取生物電刺激治療治療產后盆底肌力減退,并對比其對不同分娩方式產婦的治療效果。結果 選取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進行分娩且產后6周到我院復查的1500例產婦。根據(jù)產婦的分娩方式,將產婦分為經陰道分娩組和剖宮產組,每組各750例。對產婦的盆底肌力進行檢測,10分以下產婦均采取生物電刺激治療;對比兩組產婦治療前后的盆底肌力評分。結果 治療后,兩組產婦的Ⅰ類、Ⅱ類肌力評分均明顯提高,且經陰道分娩組盆底肌力恢復情況更加顯著(P<0.05)。結論 生物電刺激治療產后盆底肌力減退效果顯著,經陰道分娩恢復效果更好。
【關鍵詞】PFD;盆底肌力;生物電;分娩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1..01
盆底功能障礙性疾?。≒FD)是威脅女性健康的常見的慢性疾病。研究認為[1],不同的分娩方式對盆底功能的影響程度也有所差異。本文將采取生物電刺激治療治療產后盆底肌力減退,并對比其對不同分娩方式產婦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進行分娩且產后6周到我院復查的1500例產婦。所有產婦均為初產婦,孕前無PFD病史,孕期無產科并發(fā)癥,足月生產,新生兒體重2.5~4 kg,平均的年齡(28.11±3.62)歲。根據(jù)產婦的分娩方式,將產婦分為經陰道分娩組和剖宮產組,每組各750例。
1.2 方法
對產婦的盆底肌力進行檢測,使用PHENIX 檢測儀,評估產婦的盆底Ⅰ、Ⅱ類肌纖維收縮力。根據(jù)收縮幅度、收縮持續(xù)時間、收縮次數(shù)等指標,進行量化評分,10分以上產婦不需要采取生物電刺激治療。治療前應進行生物反饋訓練。使用PHENIX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頻率8~32 Hz,脈寬320~740 Us;指導產婦區(qū)分會陰和腹部的收縮,掌握Ⅰ、Ⅱ 類肌纖維收縮技巧;調整頻率和脈寬,頻率20~80 Hz,脈寬20~320 Us;2次/周,10次為一療程。治療1療程后,于產后6個月再次進行肌力檢測。
1.3 評價標準
Ⅰ類纖維:根據(jù)陰道收縮幅度和持續(xù)時間,分為0~16分,重度:0~3分,中度4~6分,輕度:7~9分,正常:10~16分;Ⅱ類纖維肌力評價根據(jù)陰道收縮幅度和收縮次數(shù),具體評分與Ⅰ類纖維相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治療前,兩組產婦Ⅰ類、Ⅱ類肌力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產婦的Ⅰ類、Ⅱ類肌力評分均明顯提高,且經陰道分娩組盆底肌力恢復情況更加顯著(P<0.05)
3 討 論
PFD是指盆底支持功能不良、盆腔臟器位置和功能的異常[2]。主要是由于機械性創(chuàng)傷、炎性因子、退行性變等引起。臨床表現(xiàn)為壓力性尿失禁、大便失禁、盆腔臟器脫垂、產后性功能障礙等。妊娠和分娩是PFD的獨立危險因素[3]。
盆底肌纖維可以分為Ⅰ類和Ⅱ類肌纖維,Ⅰ類肌纖維收縮持續(xù)時間長,抗疲勞,Ⅱ類肌纖維收縮迅速,能夠做出快速反射性保護反應,容易疲勞。生物反饋療法和電刺激是治療產后盆底肌力減退的有效手段。生物反饋療法是指將壓力感受器或肌電位探頭置入陰道,將肌電位或壓力反饋給產婦,使產婦了解肌肉活動狀態(tài),進行盆底肌力鍛煉。電刺激是指電極置入陰道,通過調整參數(shù),使盆底肌肉被動性收縮,達到鍛煉的目的。
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后,兩組產婦的盆底肌力評分均明顯提高,且經陰道分娩組盆底肌力恢復情況更加顯著(P<0.05),提示生物電刺激治療對不同分娩方式產婦的產后盆底肌力減退治療效果存在差異,經陰道分娩產婦的治療效果更加顯著。陰道分娩或剖宮產都會導致盆底肌力減退。有研究認為,經陰道分娩產婦及時不采取治療措施,盆底肌力也會有恢復,但低于正常水平。經陰道分娩產婦盆底肌力的改善效果和保持效果都明顯高于剖宮產產婦,目前,對其原因尚未明確。
綜上所述,生物電刺激治療產后盆底肌力減退效果顯著,經陰道分娩恢復效果更好,對剖宮產產婦盆底肌力減退應提高重視程度。
參考文獻
[1] 蘭麗琴.生物電刺激治療對產后盆底功能障礙產婦盆底肌力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6(23):84-86.
[2] 韋筱夢.電刺激與生物反饋康復治療對改善產婦產后盆底肌力、疲勞度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7,33(07):168-169.
[3] 王海清,胡杏軍.生物電刺激治療不同手術方式切除子宮后盆底肌力減退的比較研究[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5,16(03):271-272.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