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斌
摘 要:作者具體分析了馬基雅維里在《君王論》里展示的君主統(tǒng)治術的幾個重要方面,那些方式固然是充滿權謀、缺乏道德感召力,且不擇手段,但是,卻又有著極為深厚的歷史背景,即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君主來統(tǒng)一意大利。并且,他本人更贊賞的是共和制而非君主制,馬基雅維里深知,政治行為要想取得預期目的,就必須順應于時代的需要。這就使得他在拯救自己祖國與拯救自身靈魂的矛盾中抉擇、糾纏。
關鍵詞:馬基雅維里;君主統(tǒng)治術
這個文藝腔十足的題目,出自二十世紀大政治哲學家利奧·施特勞斯的一本著作里的論斷[1]。在政治思想界,馬基雅維里,一直都熱銷。2017年,是馬基雅維里去世490周年(公元1469—1527年),中央編譯出版社還推出了拿破侖批注版的《君主論》,詳細的批注手跡,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不可一世的君主,內心的波瀾。
而在馬基雅維里誕辰500周年的時候,英國《思想史雜志》在第37期曾刊出約翰·H·杰肯的文章,對以往的馬基雅維里研究做了一番令人眼花繚亂的總結:
他成了近代政治科學、元政治學和“國家有理說”之父,也是英雄主義道德和近代喜劇之父;他是馬基雅維里主義和反馬基雅維里主義之父,也是激進的、批判的和自然主義的人文學說之父;他是近代意大利民族主義之父,共和主義的自由派愛國者和導師,又是獨裁制度、恐怖主義和專制論的大師;他是……馬基雅維里———一個極其難解的謎[2]。
要對這樣一位頭銜繁多、評價相去甚遠的思想家說三道四,就得小心翼翼,誤會大概真是難免了。以馬基雅維里之博文多才,在政治學、歷史學、文學等多方面的造詣,筆者想要對他做一個全面的結論,無疑是武斷的,膚淺的,于是,僅憑筆者對他有限的了解,對他少數(shù)幾部書的研讀,只想談談他的君主統(tǒng)治術。
先看馬基雅維里的時代。
在尼科洛·馬基雅維里(公元1469-1527年)所處時代的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邦國林立。當時半島上存在米蘭、威尼斯、佛羅倫薩、教皇轄地和那不勒斯等五個較大的國家和其他小國,羅馬教皇在各個小國之間縱橫捭闔,不斷制造分裂,挑起戰(zhàn)爭。法國、德國、西班牙也乘機而入,使意大利人民陷入內憂外患、水深火熱之中。統(tǒng)一意大利、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是當時意大利資產(chǎn)階級的迫切要求。 1494年,法軍入侵佛羅倫薩,佛羅倫薩統(tǒng)治者不戰(zhàn)而降,而佛羅倫薩人民卻舉行起義,推翻了美第奇家族的專制統(tǒng)治,重新建立共和國。馬基雅維里也從此踏入政界,在共和內主管軍事和外交事務,并曾多次銜命出使意大利各邦和法德等國。1500年,他第一次出使法國,法國的統(tǒng)一、王權的強大和國家的強盛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意大利的四分五裂、國勢衰弱以及自己在國外所受到的輕視,這一切激發(fā)了他的愛國熱情,使他產(chǎn)生了強烈的挽救國家命運的緊迫感。他首先驚醒地意識到,唯有實行君主制,才能實現(xiàn)意大利的統(tǒng)一與穩(wěn)定,因此,就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君主,而這一君主必須精通治國之術,必須有無情的意志和多變的手腕。這樣,就初步萌發(fā)了他的君主統(tǒng)治術思想[3]。
馬基雅維里關于君主觀的論述,主要集中在1515年左右完成的《君王論》一書中,這是一本準備獻給朱利亞殿下的“帝王寶鑒”,馬基雅維里十分重視它,在《君主論》獻詞中,他說:“在我所有的東西里面,我認為最寶貴和最有價值的莫過于我對偉大人物事跡的知識了。這是我依靠對現(xiàn)代大事的長期經(jīng)驗和古代大事不斷鉆研而獲得的。”……“如果你認真地考慮和誦讀它,你就會從中了解到我的熱切的愿望,祈望你達到命運之神和你的其他條件有希望達到的偉大地位?!盵4]殷切之情溢于言表。全書共分二十五章,每章幅短小,除了少數(shù)幾章對君主國分類為世襲君主國、混合君主國外,絕大部分談論的都是君主的統(tǒng)治術。
注重實際,從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和歷史上真實發(fā)生過的事情出發(fā),來研究政治問題,是政《君主論》治思想的特色。他力圖明確事情的確切真相,而不是僅僅涉及虛幻的情況,正如他所強調的:“人們實際上怎樣生活,同人們應當怎樣生活,其距離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一個人要是為了應該怎么辦,而把實際上是怎么回事置之腦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會導致毀滅?!盵5]這正是馬基雅維里立論的起點,然后,他以意大利的歷史、現(xiàn)實以及自己的政治實踐為依據(jù),展開了思考。
他認為,軍事是君主政權的基礎。君主除了戰(zhàn)爭、軍事制度和訓練之外,不應有其他的目標、思想,這是進行統(tǒng)帥的人應有的唯一的專業(yè),它的效力,不僅能夠使那些生下來就當君主的人保持地位,而且有許多次使人們從老百姓的地位一躍而高踞王位[6]。接著,他舉了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弗朗切斯科·斯福爾扎由于講求軍事,于是由平民一躍而為米蘭的公爵;而他的孩子們則由于躲避軍事的困苦,于是就由公爵降為平民。因為在那樣的環(huán)境之下,不重視軍事,就會受到別人的藐視,是一種奇恥大辱。他建議,君主還應該閱讀歷史,并且研究歷史上偉大人物的行動,看看他們在戰(zhàn)爭中是怎樣做的,檢查他們勝利與戰(zhàn)敗的原因,以便避免后者而步武前者[7]。
對于法律,他認為,被征服的國家,允許它們在自己的法律之下生活,同時要它們進貢并且在那個國家里面建立一個對你友好的寡頭政府。因為這樣的一個政府是由君主建立的,它知道如果不倚靠他的友誼和力量,它就不能夠繼續(xù)存在,于是竭其全力擁護君主。而且,如果君主想要保有一個向來習慣于自由生活的城市,那么借助于這個城市的市民,比依靠任何其他方法容易得多[8]。他還認為,世界上有兩種斗爭方法:一種是運用法律,另一種是運用武力。第一種方法是屬于人類特有的,而第二種方法則是屬于野獸的。但是,因為前者常常有所不足,所以必須訴諸后者[9]。
他還特地談到了被世俗稱為美德的一種品質:慷慨。他認為,一個人,如果希望在人們當中保有慷慨之名,就必不可免地帶有某些豪侈的性質,以致君主常常在這一類事情上,把自己的財力消耗盡了。到了最后,如果他們想保持住慷慨的名聲,就必然非同尋常地加重人民的負擔,橫征暴斂,一切事情都做得出來。這就使得他的臣民開始仇恨他,而當他變得拮據(jù)的時候,任何人都不會敬重他。結果是,他這樣損害了許多人,而受惠者只是很少數(shù)人,所以,遭遇困難時,他將先受其害。而等到他認識到這一切,想要縮手的時候,他將立即獲得吝嗇的惡名[10]。他是從非常精明的現(xiàn)實的眼光,來看待徒有虛名的慷慨,由于頂著慷慨的美名揮霍,從長遠看去,對于臣民和君主自己都是負擔,并且,最后負擔不起,想要收斂都不可能。所以,與其這樣,不如及早就背上吝嗇之名,反倒是能夠統(tǒng)治得下去。endprint
有一章的標題居然叫做:“論殘醋與仁慈,被人愛戴是否比被人畏懼來得好些”。他認為,從行動的最終結果來看,那些仁慈的、避免殘酷之名的君主,反而被毀滅了。所以,君主為著使自己的臣民團結一致和同心同德,對于殘酷這個惡名就不應有所介意,因為除了極少數(shù)的事例之外,他比起那些由于過分仁慈、坐視發(fā)生混亂、兇殺、劫掠隨之而起的人說來,是仁慈得多了,因為后者總是使整個社會受到損害,而君主執(zhí)行刑罰不過損害個別人罷了。在所有的君主當中,新的君主由于新的國家充滿著危險,要避免殘酷之名是不可能的[11]。其實,他也不是一味地反對“被人愛戴”,他認為,君主如果能做到既使人民愛戴又使人民畏懼,這對統(tǒng)治是十分有利的,但事實上兩者不可兼得。如果一個君主必須在愛戴和畏懼兩者之間選擇,他勸君主寧可選擇被人畏懼,也不要選擇被人愛戴。
讓后世許多評論家非議、誤會最嚴重的是,他主張,在必要時,君主可以采用欺騙和不守信的手段和方法。他直截了當指出,君主立身行事,不使用詭計,而是一本正經(jīng),是值得贊美的,但時代的經(jīng)驗表明:建立豐功偉績者卻往往是那些“不守信”、“運用詭計”把人們搞得暈頭轉向的人們。雖然在談到美德時,他也贊同世俗公認的誠實、正直、虔敬等美德,但是,“當遵守信義反而對自己不利的時候,或者原來使自己作出諾言的理由現(xiàn)在不復存在的時候,一位英明的統(tǒng)治者,絕不能夠,也不應當遵守信義”[12]。他主張一個統(tǒng)治者,最好效法狐貍和獅子,懂得欺騙和偽裝,因為,善于欺騙別人,是政治上成功的一個重要手段。在他看來,近代無數(shù)的實例表明,許多諾言由于君主們沒有信義而作廢、無效,而深知怎樣做狐貍的人卻獲得最大的成功。他還口無遮攔地講:“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夠隨便去實踐那些被認為是好人應作的所有事情,因為他要保持國家的存在,就不得不背信棄義,不講仁慈,悖乎人道,違反神道?!盵13]
毋庸置疑,馬基雅維里在《君主論》中大肆宣揚的君主統(tǒng)治術,具有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即是:一種行為的正當性或不正當性,僅僅依賴于該行為對所有人類(或者說所有感覺能力的存在)的福利之影響效果[14]。用功利主義一詞來概括君主論一書,是毫厘不爽的。幾百年以來,無數(shù)的陰謀家,也幾乎都把他當做武功秘笈,一方面用來駕馭別人,另一方面,大量征引里邊的名言來為自己的惡行開脫。例如,英王查爾斯五世對《君王論》“愛不釋手”;奧立維·克倫威爾一直珍藏著一份《君王論》手抄本;法國國王亨利亨利四世遭暗殺時,隨身還帶著《君王論》;路易十四把《君王論》作為每天睡覺前必讀書;人們在清掃滑鐵盧戰(zhàn)場時,在拿破侖的用車里找到一本寫滿批注的法文版《君王論》;俾斯麥熟諳《君王論》;被人稱為是馬基雅維里主義的虔誠的門徒;希特勒一直把《君王論》放在桌上、床邊,經(jīng)常從中汲取力量。墨索里尼經(jīng)常對人說:“我認為馬基雅維里的《君王論》是政治家最高的指南,至今仍有生命力。”[15]看來,馬基雅維里背上了諸多的惡名,也不是無中生有。仁慈的上帝啊,快來拯救這個魔鬼的靈魂吧。
但是,如果僅僅用“不擇手段的馬基雅維里主義者”來回敬他,那就把他看簡單了,因為,《君主論》展示給人們的,似乎是一個絕對君權擁護者,一個冷酷無情地鼓吹暴力和權術的謀臣;在《論李維》中,人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共和主義者和公民自由的維護者;而在《佛羅倫薩史》里,他表現(xiàn)為一個誠實正直的人、敏銳的觀察家、祖國的踏實朋友和激情澎湃的愛國者[16]。
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他往往在敘述某一問題時持,這一種看法,而在另一場合又表達了另一種見解,這可能是取決于他論述一個具體問題時所涉及的性質。并且,在《論李維》中,他不僅闡述了共和國,還認為它們高于共和國。他說,“首先是必須建立某種統(tǒng)治,其次才能考慮實行哪一種統(tǒng)治。而君主制,只是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17]在《君王論》的結尾一章:奉勸將意大利從蠻族手中解放出來。意大利的統(tǒng)一,這是他夙興夜盼的愿望:“我無法表達:在備受外國蹂躪的一切地方,人們將懷著怎樣的熱愛、對復仇雪恥的渴望、多么頑強的信仰,抱著赤誠,含著熱淚來歡迎他!請你的顯赫的王室,以人們從事正義事業(yè)所具有的那種精神和希望,去擔當這個重任,使我們的祖國在她的旗幟下日月重光”[18]。因此,他對王室,對君主,寄以厚望,以為達到共和制先必須有強力君主領導下的統(tǒng)一,這也是時代的需要。
如此看來,他在《君主論》里充滿權謀的、缺乏道德感召力的話語,只是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對于君主的具體計策,他以他一貫功利主義的眼光觀察,在什么時候就必須采用什么樣的手段來統(tǒng)治,才不至于使統(tǒng)治者自己毀滅,并且,在馬基雅維里的思想體系里,沒有所謂一般的人性,抽象的美德。他多半是在特定場合發(fā)表特定的議論,如果我們忽視這種特定的場合,就很難準確地把握馬基雅維里在《君主論》里所談到的君主統(tǒng)治術的真實含義和良苦用心。所以,后世讀者,若能不限于《君主論》,再多讀幾部馬基雅維里的其他著作,便能對他有同情的了解,而不再把他標簽化。
注釋:
[1][美國]利奧·施特勞斯:《關于馬基雅維里的思考》譯林出版社,2009年版。
[2]馮克利. 《無經(jīng)未必為穢史》見《讀書》,1997,(8)。
[3]詳細記述請看:【意】毛里齊·奧維羅利著,段保良譯,《尼科洛的微笑--馬基雅維里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著,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1、2頁。
[5]【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著,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73頁。
[6]【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著,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69頁。
[7]【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著,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69頁。
[8]【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著,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22頁。
[9]【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著,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83頁。
[10]【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著,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76頁。
[11]【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著,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79頁。
[12]【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著,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84頁。
[13]【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著,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85頁。
[14]《現(xiàn)代西方倫理史》(下卷)萬俊人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644頁。
[15]這些例子轉引自盧山冰:《馬基雅維里非道德政治觀及其評析研究》,《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月,32卷,第1期 。
[16]程又中 付強:《馬基雅維里道德觀的再認識》,《倫理學研究》,2008年5月第3期。
[17]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183頁。
[18]【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著,潘漢典譯,《君主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124、125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