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恩霆
自從11月25日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爆發(fā)刻赤海峽沖突以來,為了應對俄羅斯向克里米亞和俄烏邊境地區(qū)調(diào)動軍力,烏克蘭方面實行了為期30天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并在亞速海沿岸靠近俄烏邊境地區(qū)舉行軍演,擺出一副隨時擊退來犯之敵的架勢。
這.事件發(fā)生在G20峰會前夕,因此吸引了國際社會的足夠關注,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甚至不惜為此取消與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計劃好的會晤。然而,烏克蘭能從西方世界獲得的實質(zhì)性支持,恐怕也不過如此了。
沖突爆發(fā)以來,烏克蘭除了自己舞刀弄槍之外,還近乎生拉硬拽地要求美國和歐洲國家表明立場、追加對俄制裁、向烏克蘭派遣軍力,試圖在西方世界再掀起一波反俄浪潮,但是效果有限。雖然美歐多國紛紛表達關切,要求俄羅斯釋放扣押的烏克蘭人員和船只,但這些表態(tài)看上去更像是例行公事。
緊接著,烏克蘭又開始打能源牌,希望德國能夠退出由俄羅斯主導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今年5月18日,普京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俄南部城市索契會晤時基本敲定了該項目,按照大致平行于2011年,入運行的“北溪”輸氣管道,再建一條跨波羅的海、從俄羅斯直抵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建成后每年可輸送550億立方米天然氣。
對這條與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天然氣管道,烏克蘭為何這么操心?原因就在于,烏克蘭是俄羅斯向歐洲供應天然氣的陸上樞紐。由于烏克蘭特殊的地理位置,俄羅斯通向歐洲的陸上輸氣管道基本都過境烏克蘭,然后再經(jīng)波蘭、斯洛伐克、羅馬尼亞等國向中西歐和南歐輸送,為此,烏克蘭不僅可以從俄羅斯以優(yōu)惠價格購氣,每年還可坐收巨額的過境費。
因此,俄烏關系不穩(wěn)定意味著俄羅斯對歐輸氣的陸上通道不穩(wěn)定,德國等嚴重依賴俄羅斯能源供應的西歐國家是經(jīng)不起俄烏隔三差五翻臉折磨的。俄羅斯也早就意識到光靠烏克蘭這一條陸上通道對歐輸氣的短板,因而才有了2011年投入運行的“北溪”輸氣項目——管道從俄羅斯烏斯季—盧加進入波羅的海,從德國東北部的格萊夫斯瓦爾德上岸,俄羅斯天然氣可以直接供給德國,并經(jīng)德國向西歐中轉(zhuǎn)。
除了跨越北邊的波羅的海,俄羅斯還與土耳其合作于-上個月完成了“土耳其溪”輸氣管道的黑海海底管道鋪設。預計這條管道將于2019年年底投入運行,每年將輸送315億-方米天然氣,土耳其成為俄羅斯對南歐輸氣的重要樞紐。
一北一南兩個項目共計三條輸氣管道,將徹底改變俄羅斯對歐洲天然氣供應的格局,烏克蘭的陸上中轉(zhuǎn)站地位將被削弱。鑒于“土耳其溪”已經(jīng)板上釘釘,那么尚待全面開工的“北溪-2”自然就成了烏克蘭向西方(主要是向德國)施壓的目標。
對烏克蘭的訴求,德國外長馬斯予以拒絕,稱德國不會退出“北溪-2”項目,因為這樣做只會傷害烏克蘭。此言不假,如果德國為了照顧烏克蘭的情緒而退出“北溪-2”項目,俄羅斯勢必會報復烏克蘭,俄烏斷氣風波可能再度上演,這對烏克蘭自己以及德國等歐洲國家而言是無法接受的,尤其在冬季用氣高峰季。
綜合來看,烏克蘭試圖打能源牌來反制俄羅斯的算盤恐怕也很難奏效。在明年3月烏克蘭將舉行總統(tǒng)選舉的背景下,其國內(nèi)政局的變數(shù),或許也是此次刻赤海峽沖突爆發(fā)后,美歐表現(xiàn)出謹慎和觀望態(tài)度的一個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