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德
臨猗縣高家垛生產(chǎn)大隊是峨嵋?guī)X半坡的一個大隊,該隊包括高家垛和朱家莊兩個村,共有174戶719口人。人均耕地5畝,勞均耕地15畝。該隊除朱家莊的400畝平地外,有坡地2 800畝,溝地400畝。特別是高家垛村,有三條溝四面坡,最大的一條溝有2500米長,30多米寬。
高家垛村有修梯田、打壩的歷史習慣。年年麥收、秋收和春節(jié)后的農(nóng)閑季節(jié),都要整修梯田、壩地,再爛的地,一修一淤就變成了好地?,F(xiàn)今坡上還是層層梯田,溝里還是堰堰壩地。過去許多外鄉(xiāng)窮人都是靠修地過活,有的靠修地致家。由于年年修地,糧食年年增產(chǎn),人均產(chǎn)麥子500斤,不多復(fù)播,全村全年盡吃小麥,方圓幾十里都知高家垛是個“麥囤囤”。
合作化以來,條件更成熟了,人多力量大,以前無力修復(fù)的大溝壑和鉆眼也能修理了。地為“一家地”,不會因你削了我的崖、我平了你的畔而爭吵。曾在1956年、1957年大修復(fù)過兩次,一次出動百余人,修筑了三道淤地壩,是鉆眼都填平了。1957年雖遭受了旱災(zāi),人均產(chǎn)糧仍達490余斤;1958年人均產(chǎn)糧600余斤。該村全憑修地增產(chǎn),打壩淤地,等于施肥;修筑梯田,保持水土,增加抗旱能力,都能連長兩年好莊稼。1958年前半年修了些地,至今一直沒修過地。由于溝地坡地都是綿土地(即沙壤地),雖然只有三年沒修地,但水土流失嚴重,土地破壞嚴重,地被水沖的溝壑縱橫,梯田都有了塌崖、沖溝和鉆眼,溝壩地全被沖壞,最大的大叉溝從溝頭到溝口,37塊壩地塊塊都有溝濠和鉆眼。寺后溝是條小溝,全溝有20余個鉆眼,一塊地有2-3個,鉆眼深17-18米。一下猛雨,地里水土流失,肥料隨水跑了,過去畝產(chǎn)300斤的壩地,現(xiàn)收獲不到一半,坡地每畝減產(chǎn)20-30斤。去年產(chǎn)麥子28.5萬斤,今年只產(chǎn)20.7萬斤,由人產(chǎn)400斤降為280斤。減產(chǎn)的原因很多,不修地是主要原因之一。
干部群眾異口同聲地說:“地早就該修,今年不修明年產(chǎn)量還會降低?!苯?jīng)同大家研究,3 600畝耕地,除去平地、苜蓿地、嘴子地外,有2 400畝需要整修,今明兩年修完。今年修1 300畝,包括600畝休閑麥地需要馬上修。溝地每畝用工4個,坡地每畝用工2個,共需要用工1 800個。
首先,在完成復(fù)播、補苗、鋤苗等任務(wù)后,進行量方、包工計算和工具準備,從7月5日起,從各生產(chǎn)隊抽調(diào)14個壯勞力組成修地專業(yè)隊,45天即可完成整修麥地任務(wù)。
第二,修地由大隊支書領(lǐng)導(dǎo),各生產(chǎn)隊副隊長帶領(lǐng)修地。修地采取層層包工,大隊把任務(wù)包給生產(chǎn)隊,生產(chǎn)隊包給作業(yè)組,包工包糧包質(zhì)量。大隊量方驗收,按工撥糧,生產(chǎn)隊督促按時完工,檢查質(zhì)量。修地工具推土車由大隊修理,筐、夯由生產(chǎn)隊修理,鍬、镢由社員自備。
第三,用過去的修地定額計工,每立方米夯實填方計工5分,參與當年分紅和補糧。因修地活重,勞動糧由每個勞動日補助5兩增至7兩,從勞動糧中補給。勞動糧是從口糧中按7%抽出來的。
第四,溝道修壩,壩要夯實,留出水口,出水口應(yīng)在堅實的粘土上,寬度按來水多少定。修鉆眼時層土層夯,原口削成臺階式,修出地面后要戴“土帽子”。補壑要和打土墻一樣,上襯板、分層夯實、裁邊攤土三道工序。梯田要修成簸箕形,邊低時從下塊梯田取土,邊高時從本塊梯田取土。修地最好趕在發(fā)洪水之前,修好的地第一年下大雨時要派人管護。
全縣共有坡溝地20多萬畝,如都能整修,可年增產(chǎn)60萬斤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