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zhàn)”期間因催淚彈致盲的英軍士兵
在超過兩千年的歷史中,人類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把天然和合成的毒素轉變?yōu)閼?zhàn)爭武器?!耙粦?zhàn)”期間造成最多傷亡的化武主要是三種物質:氯氣、光氣和芥子氣。
氯氣產(chǎn)生一種聞起來有刺激性氣味的黃綠色煙霧,它會立即刺激接觸者的眼睛、鼻子、肺和喉嚨。高劑量氯氣會讓人窒息而死。光氣聞起來像發(fā)霉的干草,它也有刺激性,而且致命性比氯氣高6倍。
光氣是一種無色的偷襲性武器,士兵剛開始不會知道自己接觸到了致命的光氣。接觸光氣一兩天后,受害者肺部逐漸充滿液體,然后會在逐漸窒息中非常痛苦地死亡。光氣首先由德國人在戰(zhàn)場上使用,后來卻變成了協(xié)約國的主要化武?!耙粦?zhàn)”期間由化武造成的死亡中有85%都是由光氣造成的。
芥子氣殺傷力很強,有“戰(zhàn)爭毒氣之王”稱號。芥子氣的氣味很刺鼻。有人說它像大蒜氣味,有人說像汽油味,也有人說像橡膠氣味,還有人說像馬的尸體發(fā)出的氣味。接觸芥子氣幾小時后,受害者眼睛充血,開始流水,越來越痛,有些人會暫時失明。更糟的是,受害者皮膚開始起皰,在濕潤部分如腋下和私處尤甚。隨著水皰破裂,受害者經(jīng)常出現(xiàn)感染。芥子氣還會污染它被投放的地方。首次接觸會讓受害者敏感,再次較低劑量接觸也會產(chǎn)生癥狀。芥子氣在“一戰(zhàn)”中造成的化武傷害最大,據(jù)估計受害人數(shù)達12萬。但芥子氣很少直接造成死亡,因為在開闊的戰(zhàn)場上芥子氣的濃度很難達到致命值。
公元前600年雅典軍隊用有毒的藜蘆植物污染水源。
公元前479年伯羅奔尼撒部隊使用硫黃煙霧對付敵人。
1675年法國和德國簽署《斯特拉斯堡協(xié)議》。這是禁止化武的首個國際性協(xié)議,其禁止對象是有毒子彈。
1845年法國部隊在占領阿爾及利亞期間強迫超過1000名柏柏爾人進入一個山洞,然后用毒煙殺死他們。
1861~1865年美國南北戰(zhàn)爭期間,交戰(zhàn)雙方平民和軍人都建議使用化武。在一大堆沒有實現(xiàn)的提議中,紐約市一名教師建議向敵方發(fā)射氯氣彈,而敵方一名士兵建議通過氣球投放毒氣罐。
1847~1907年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簽署一系列國際協(xié)議,禁止在戰(zhàn)爭中使用化武。
1914年8月在“一戰(zhàn)”第一個月中。法國采用了催淚彈(1912年為警用而研發(fā))。
1914年10月德國部隊向新沙佩勒的英軍發(fā)射了3000枚含有一種肺刺激物的炮彈。英軍沒有意識到自己遭到化武襲擊,因為這種化學物是由炸藥點燃的。
1915年1月德軍向俄軍投放了108萬枚填充了刺激物溴化鉀芐基的炸彈。俄軍未受傷害,因為超低溫阻止了這種液體毒物汽化。
1915年4月22日德軍在比利時伊普爾首次大規(guī)模使用化武。德軍在前線6.5千米長的一條戰(zhàn)線上埋設了5730個毒氣罐,總共包含近170噸氯氣,最終造成1100人死亡,7000人受傷。
1915年9月25日英軍在盧斯戰(zhàn)役中首次對德軍使用化武(氯氣罐)。
1915年12月19日圣誕節(jié)之前6天,德軍首次對協(xié)約國部隊使用光氣,超過1000名英軍士兵受傷,另有120人死亡。
1917年7月12日德軍首次使用芥子氣。造成超過2100人傷亡。在芥子氣使用的前三周,協(xié)約國軍隊傷亡數(shù)就相當于前一年的化武傷亡總數(shù)。
1918年5月美國芥子氣研究從馬里蘭州的美國大學實驗室轉移到由新創(chuàng)建的化勤局管理的埃奇伍德軍工廠。很快。美國10%的炮彈包含毒物。
1913年6月協(xié)約國開始對德軍使用芥子氣。
1918年10月13日到14日當時很年輕的納粹惡魔希特勒作為伊普爾附近沃維克戰(zhàn)壕里一名軍方通信兵,在化武襲擊中暫時性失明。他隨后被撤離到德國東部一所部隊醫(yī)院,在“一戰(zhàn)”結束前一直在那里養(yǎng)病。
1918年11月11日“一戰(zhàn)”結束。至此有130萬人因化武受傷或死亡,其中死亡人數(shù)為9萬到10萬,主要死因為光氣襲擊。
1925年國際聯(lián)盟批準《日內瓦公約》。該公約禁止在戰(zhàn)爭中使用化武和生物武器,但不禁止研發(fā)、生產(chǎn)和儲存這類武器。許多國家在簽署該公約時都有保留,即若遭到化武襲擊,他們會以牙還牙。
1935~1936年意大利法西斯魔頭墨索里尼授意在埃塞俄比亞投放芥子氣炸彈,以摧毀埃塞俄比亞皇帝賽拉西的軍隊。雖然意大利是《日內瓦公約》簽署國之一,但國際聯(lián)盟并未阻止意大利使用化武。
1936年德國化學家施拉德爾完成了對一種強力神經(jīng)毒素——塔崩的合成和提純。他的動機是制造一種殺蟲劑,而不是一種化武。塔崩的殺傷力很強大,所以德軍研發(fā)人員稱之為“禁忌”(讀音“塔崩”),這就是“塔崩”這個名稱的由來。
1939~1946年“二戰(zhàn)”期間,納粹用毒氣殺害集中營里的平民,日軍在亞洲用毒氣殘害受害國人民。納粹儲存有神經(jīng)毒素,但化武未被用于歐洲戰(zhàn)場。
1943年納粹強迫集中營俘虜生產(chǎn)塔崩??喙冊诮佑|致命劑量的塔崩后,常常得不到救治。
1953年英國士兵麥迪遜在波頓當軍事設施被故意暴露于沙林毒氣中后死亡。
1961~1971年美軍在越戰(zhàn)期間使用凝固汽油彈和殺蟲劑橙劑,引發(fā)國際抗議。
1963~1967年埃及在也門使用芥子氣和一種神經(jīng)毒素,支持針對也門王室的政變。
1972年《生物和毒素武器公約》完成。該公約禁止研發(fā)、生產(chǎn)和擁有生物武器。但該公約沒有機制來確保遵守。
20世紀80年代兩伊戰(zhàn)爭期間,伊拉屯被指使用包括塔崩在內的化武襲擊伊朗和伊拉克庫爾德人。作為反擊,伊朗宣布啟動自己的化武計劃。
1993年《化學武器公約》簽署。1997年生效。該公約禁止研發(fā)、生產(chǎn)、存儲和使用化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