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llen J Weber Enid Hirst Margaret Marsh
翻譯/鄧曉春 校/莫云凌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應對其他醫(yī)療照護資源不足的合理選擇,也是最后的選擇。
世界各地急診掛號的人數不斷上升,等待救治的患者持續(xù)增加,患者躺在走廊的擔架上,急診科工作人員在超負荷運轉的同時承受著巨大壓力。我們常常把急診科過度擁擠的原因歸咎于患者“看小病掛急診”。這些患者既沒有去看他們的全科醫(yī)生,又不做在線咨詢,也不去無預約簡易診所、輕傷中心或者工余時間全科診所,我們?yōu)榇烁械綉嵖?。也許是時候該問問患者到底為什么了。
實際上,大多數小病微恙的患者并不愿意去急診科。英國謝菲爾德的患者代表認為這不過是最后萬不得已的選擇。只因為患者發(fā)現(xiàn)預約全科醫(yī)生當天就診十分困難。一些人即使先去了無需預約簡易診所或者輕傷中心,結果也只會被轉診到最近的急診科。
“小病掛急診”是個老問題,并非孤立存在于某個醫(yī)療保健體系。英國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小病掛急診的患者中有30%首先尋求的是其他診療途徑1。加拿大最近的一項研究也報告,小病掛急診的患者中有60%尋求過其他診療途徑,包括訪問自己的全科醫(yī)生或者給他打電話2。那些試圖找自己的全科醫(yī)生看病的患者中,有67%被轉到急診科。在美國的研究中,69%的家長認為:如果能夠提供完善的初級醫(yī)療保健,他們的孩子本來可以避免去急診科;這些本可避免的兒科急診中,超過三分之一是兒科醫(yī)生讓患兒父母轉診的3。
患者認識到急診科并非尋求“治小病”的最佳場所,但很多人無法確定自己的病情是否嚴重。如果他們真的生病了,去急診科通常能夠得到更快的診斷和早期治療。網上咨詢虛擬的“谷歌醫(yī)生”很可能會鼓勵而不是減少非急癥患者急診就醫(yī)4。有關非急癥患者急診就醫(yī)情況的研究通常會有以下發(fā)現(xiàn):患者非常焦慮、需要消除疑慮并且得到保證,或者認為自己的疾病需要醫(yī)院的資源1,5。英國的研究中,將近一半這樣的患者認為自己需要“盡快去看醫(yī)生”。
并非只有患者無法確定病情是否嚴重。正如急救醫(yī)生所知,除非你證實了一個問題不是大問題,才能說這是小問題:以緊張性頭痛出院的患者可能潛在顱內出血;肌肉骨骼性胸痛患者需要評估有沒有肺栓塞。得到“初級保健治療”的結論、從急診室離開的患者,他們來時的主訴和那些需要立即治療、住院或緊急手術患者的主訴類似6。小病或者微恙是回顧性診斷。
在沒有臨床評估的情況下,識別輕微疾病如此困難,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在線咨詢將小病微恙的患者轉到急診科了7。如果連上述那些篩查都不能確定打電話的人是不是急癥,我們又怎能要求患者安心地待在家里?
充分的證據表明,有輕微疾病的患者不會引起過度擁擠8。急診室的擁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床位設置不能滿足患者的入院要求,還有伴隨患者人口老齡化呈現(xiàn)出來復雜的醫(yī)學和社會問題,后者需要時間來梳理解決。
醫(yī)學上,當一種治療無效時我們會重新考慮最初的診斷是否正確。同樣,當一種醫(yī)療保健體系不能滿足患者需要時,使用急診科治療小病是患者對該體系的合理反應。對無需預約簡易診所和輕傷中心的開放時間進行一些微調整,或者就替代方案對公眾進一步加強宣傳,這些都不太可能緩解急診室的擁擠狀況。我們應當聽取患者的意見,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患者,應當在社區(qū)建立一個我們的醫(yī)療保健系統(tǒng),為患者提供安全、適宜、及時,并且以患者為中心的醫(yī)療保健。這才是患者更愿意待的地方。
參考文獻見bmj.com或bmj.yiigle.com BMJ 2017;357:j1941 Doi: 10.1136/bmj.j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