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朋友倫理的古今之變

2018-01-30 06:41沈寶鋼
關鍵詞:沖動倫理精神

□沈寶鋼

[內容提要]古往今來,朋友都是人倫關系中最重要的維度之一。在“以儒為主”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儒家一直在努力建構以愛為基礎,以守信、誠實、平等為內涵的朋友倫理。但是,隨著時代更迭,朋友倫理的一些現代性“癥候”也逐漸清晰:在內涵上,朋友倫理滲入了“個人利益”的因子;在確證方式上,網絡溝通早已取代了傳統(tǒng)結拜形式。而這兩點變化共同折射出一個精神鏡像,當今中國的倫理意識正在慢慢失落。因此,呼喚倫理意識的復歸是當今社會主義朋友倫理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

在傳統(tǒng)社會中,人基于血緣親疏與政治名分先天地“被拋”于一定的倫理關系中,即家族倫理關系與君臣倫理關系。另外,由于夫妻倫理關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結果。因此,只有處于“五倫”之末的朋友倫理關系才是人作為獨立個體自由選擇的結果。朋友關系的建立是出于彼此的志同道合,它打破了個體狹小的家族圈與政治圈,將個體與社會有效地聯結,使得個體精神得以進入更為宏闊的世界。人是社會化的動物,人的社會化過程對個體精神的生長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朋友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明代學者陳繼儒曾說:“人之精神,屈于君臣父子夫婦兄弟,而伸于朋友?!盵1]但是,現代社會的朋友倫理已與傳統(tǒng)社會儒家宣揚的以“愛”為基礎的朋友倫理有了較大差異。對此,筆者旨從內涵與確證方式這兩個維度加以深入探究。

一、朋友倫理的內涵之變

“朋友”概念最早出現于哪部原典中已無從考證,但不難發(fā)現,“朋友”在先秦古籍中已頻繁使用,如《論語》中現8次,《孟子》中現3次,《荀子》中現5次等。如果再算上“朋”字或“友”字的單用,那么朋友這一倫理實體的“出場”就更頻繁了。由此可見,建構朋友倫理自先秦起就受到相當的重視。由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是“以儒為主”的,所以在此,筆者僅限討論儒家。從原典出發(fā),傳統(tǒng)儒家朋友倫理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守信、誠實與平等。

(一)儒家朋友倫理的內涵

1.守信

“守信”就是朋友之間講求言出必行,言而有信。在《論語·學而篇》中,曾子講,“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夏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薄睹献印る墓稀芬仓v,“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边@些都是在告訴我們“守信”對于維系朋友關系的重要性?!笆匦拧笔且粋€人道德世界的底色,自然也是與他人建立倫理紐帶的基礎與前提。《論語·為政篇》中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楊伯峻先生將這句話翻譯為,“做為一個人,卻不講信譽,不知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輗,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軏,如何能走呢?”[2]筆者贊同楊先生的翻譯,認為孔子將“守信”作為人的立世之本,本質上也就規(guī)定了人只有做到“守信”,才可能從個體走向實體,從“我”走向“我們”。那么,朋友間如何才能做到“守信”呢?《論語·子路篇》中講,“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孔子認為“守信”在于努力踐行自己對他人的承諾,這樣才可以獲得他人的信任,與他人共建融洽的朋友倫理關系,實現“德不孤,必有鄰?!?《論語·八佾篇》)當然,這樣的承諾應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即必須是“可行”的,因為“輕諾必寡信?!?《老子·六十三章》)明人余靖也講,“諾不輕許,故我不負人。諾不輕信,故人不負我?!盵3]

2.誠實

“誠實”就是朋友之間講求以誠相待,真實地表達自身的想法,展現自己的本性?!罢\”在儒家哲學中有著重要地位,甚至超越了“人道”,達到了“天道”的形上高度。《孟子·離婁上》講,“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薄罢\”在孟子這里已經不只是作為人的道德世界的范疇,更是上升為“天”的屬性。當然,這里的“天”并不指自然之“天”,而是指倫理之“天”,即作為人的道德生活的形上依據。再者,“人道承天”(《魏書·房景先傳》),因此人之本性也便是“誠”。那么,人如何彰顯自身“誠”之本性呢?孟子提出了“思誠”一說。筆者認為,這里的“思”并不是指“思考”之意,而是指主體內在的情感體悟與精神自覺,即“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盡心上》)所以,“誠”成了孟子提出的“仁義禮智”的本體依據,也是人可以“盡其性”的首要前提(誠意正心)。一個人只有充分地展現本性,真誠地與朋友“分享”自己,才可能與朋友建立穩(wěn)固的倫理之“和”,而不是松散的、原子式的“同”,故“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篇》)

3.平等

“平等”是指朋友之間應當以一種相互尊重、無親疏貴賤之別的立場進行交往,這一點也是朋友這一倫區(qū)別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四倫的根本所在。在儒學發(fā)展史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妻”這四倫都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結構變化,即從先秦時期的雙向性結構轉向西漢時期的單向性結構,而這一拐點就是漢代大儒董仲舒力倡的的“三綱五?!?。具體地說,在先秦時期,一“倫”的兩級(或多級)都要盡相應的道德義務來維系“倫”的結構穩(wěn)定,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禮記·禮運》)等到漢武帝將儒學作為唯一官方哲學之后,雙向性的結構逐漸“異化”為單向性的結構;應然的道德義務變成實然的絕對服從;“君仁臣忠、夫義婦聽、父慈子孝”的倫理互動轉變?yōu)椤熬秊槌季V、夫為妻綱、父為子綱”(《禮緯·含文嘉》)的禮法綱常。幸運的是,中國人仍然可以通過朋友這一“倫”彰顯個體精神,實現個體自由。朋友的可貴之處在于不用受先天血緣與政治名分的限制,而直接由個體間的精神契合與志同道合所促成。因此,筆者認為,朋友倫理的最重要內涵便是平等?!睹献印とf章下》中講,“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易經·系辭下》中也講,“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這些都是在告誡我們以一種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自己的朋友。

(二)儒家朋友倫理的現代“缺場”

傳統(tǒng)朋友關系的建立是基于彼此的“精神契合”,如惺惺相惜的俞伯牙與鐘子期、志同道合的嵇叔夜與山巨源、同病相憐張承吉與杜牧之等。賀麟先生曾在《文化與人生》中說,“人際間的相知或‘精神的契合’的程度決定人們的‘愛之等差’。彼此越了解,精神契合度越高,其相愛必愈深。”[4]筆者認為,賀先生所言的“精神契合”便是一種靈魂共鳴的愉悅之感。正是這樣的愉悅之感促使“萍水相逢”變?yōu)椤靶斡安浑x”。從本質上講,這樣的倫理紐帶是指向“愛”的。“愛”的本質是分享,即在精神維度上拋棄“我”的獨立性狀態(tài),從而進入“我們”的實體性狀態(tài)。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開啟與發(fā)展,我們往往會發(fā)現一些純粹因私人利益而結合在一起的“朋友”。他們常常三三兩兩、勾肩搭背、形似“朋友”卻貌合神離。形似“朋友”是指他們的身體距離很近,常聚在一起坐而論道、飲茶煮酒、相談甚歡。貌合神離則是指這些人在交往過程中往往缺少了一種“愛”的感覺,而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寒暄與客套。原因在于上述“朋友”的形成并不是出于彼此的精神契合而自發(fā)、自然地“走”到一起;而是當彼此個人利益出現交叉時“故意”地“湊”到一起的?;ハ嗄踩±嫠坪醭闪私⑴c維系這樣的朋友關系的“契約”與前提。因此,這樣的利益共同體是不堪一擊的,它會隨著其中成員利益的變化而土崩瓦解。當然,成員的利益可能是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或是其他,利益共同體的建構方式與維系方式也可能是五花八門、花樣迭出的。但從本質上講,利益共同體的成員們所想的并不是可以與他人“分享”什么,而是可以從他人那里“獲得”什么。個人利益成為建構此“朋友”關系的唯一紐帶。正如《韓非子·奸劫弒臣》中講,“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帕麥斯頓也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盵5]

(三)小結

綜上所述,傳統(tǒng)儒家朋友倫理正發(fā)生著令人擔憂的現代性“缺場”。當然,我們也不能厚古薄今,因為“利益共同體”并不是現代社會的“專利”,只是現代社會比傳統(tǒng)社會表現的更加普遍罷了。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人之所以會從“我”走向“我們”,由“個體”走向“實體”,無外乎人的兩種內在沖動:倫理沖動與利益沖動。在現代人的精神圖景中,利益沖動顯然比倫理沖動要占據更大的比重。費希特在《倫理學體系》中提出一個著名觀點:“倫理沖動是一種混合沖動,它從自然沖動獲得它所指向的內容……但它僅僅從純粹沖動獲得形式?!盵6]“自然沖動”指向人的自然性部分,比如說饑而欲暖、寒而欲暖以及性沖動;“純粹沖動”指向人的精神性部分,比如說自尊自愛、自我完善的沖動。而倫理沖動兼具人的自然性成分與精神性成分??释貧w倫理實體既不可以完全歸結為先天本能,亦不可以完全歸結為精神追求,而是兩者兼而備之。倫理沖動是指孔子所言的“愛人”之沖動,即渴望“在一起”的沖動。這種沖動是漂泊的個體精神渴望共鳴與交融的沖動。它超越功利、年齡、性別等外在因素,而僅僅是發(fā)自靈魂互動時的愉悅與暢快。相反地,利益沖動則是當我們以“理性經濟人”的態(tài)度面向世界時所展開的沖動。因此,倫理沖動是指向“精神”的,而利益沖動則是指向“理性”的。當下,在由“我”走向“我們”時,利益沖動顯得要比倫理沖動更加強勢,其背后當然有著復雜的經濟因素與文化因素。其實,倫理沖動與利益沖動本不是“水火不容”的,我們可以既保持倫理之“義”,又可收獲應有之“利”,如理學家朱熹所言“正其義則利自在,明其道則功自在(《朱子語類·卷三十七》)。”可是,在現代性的精神鏡像中,“不講道義,只講權益”的利益沖動相較于“仁者愛人”的倫理沖動要具有絕對性的優(yōu)勢。因此,如何呼喚傳統(tǒng)儒家朋友倫理的現代復歸、如何呼喚人們因“倫理沖動”而“在一起”是當前亟待解決的文明課題。

二、朋友倫理的確證方式之變

盡管朋友關系的確證只需彼此內在的精神契合即可,但是外在確證方式的差異也會對朋友倫理產生一定影響。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朋友倫理的主要確證方式已由傳統(tǒng)的結拜形式讓位于今日的加微信、加QQ、微博“互粉”等自媒體形式。當“互聯網”這個年輕的技術性“因子”滲入到由來已久的朋友倫理中時,必然會帶來一系列古今交融的“化學反應”:我們可以更加廣泛、便捷地交友,但是建立于網絡平臺的朋友關系則不可避免地出現脆弱性、隨意性等弊病。

(一)傳統(tǒng)朋友倫理的確證方式

朋友是指不具有血緣關系的兩人(或多人)之間建立的一種倫理實體,我們常用“義結金蘭”、“拜把子”、“換帖”等詞語來描述傳統(tǒng)社會中朋友倫理的確證方式。這些均指的是以一種相互結拜的形式確證彼此的朋友關系?!敖Y拜”是指具有相同志趣與抱負的兩人(或眾人)在特定地方按照某種特定儀式進行的活動。到了后期,類似于契約的“蘭譜”便大量出現在結拜活動之中。另外,結拜需要有三個條件:即結拜者的“情投意合”、必要的結拜儀式以及儀式之后應當承擔相應的朋友之責。首先,結拜需要參與者之間的“情投意合”。《三國演義》開篇便講了劉關張三人的桃園結義。正是因為三人都懷揣著“救國撫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鴻鵠之志,所以三人才能結成異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辈粌H小說如此,正史陳壽的《三國志·關羽傳》中也記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三人的“情投意合”可見一斑。其次,結拜需要一定的場所與儀式。晉人周處《風土記》記載,“越俗性率樸,初與人交有禮,封土壇,祭以犬雞,祝曰:‘卿雖乘車、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車揖;我步行、君乘馬,他日相逢君當下’?!痹偃绫饼R顏之推《顏氏家訓》記載,“在四海之人結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義敵,令終如始者方可議之。一爾之后,命子拜伏,呼為丈人,申父友之敬身事彼親,亦宜加禮?!北M管“異姓兄弟結拜的儀式沒有一套統(tǒng)一固定的模式,因不同的結拜對象、不同環(huán)境、不同的歷史時期而異”,[7]但是該有的結拜之“禮”還是必需的,因為古人講求“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弊詈?,結拜之人需要對彼此盡一定的道德義務。南朝范曄《后漢書》記載,“羊角哀、左伯桃二人為死友,欲仕于楚,道阻,遇雨雪不得行,饑寒,自度不俱生。伯桃謂角哀曰:‘俱死之后,骸骨莫收,內手捫心,知不如子。生恐無益而棄子之能,我樂在樹中。’角哀聽之,伯桃入樹中而死。楚平王愛角哀之賢,以上卿禮葬伯桃。角哀夢伯桃曰:‘蒙子之恩而獲厚葬,正苦荊將軍冢相近。今月十五日,當大戰(zhàn)以決勝負?!前е疗谌?,陳兵馬詣其冢,作三桐人,自殺,下而從之?!痹谏鲜鲋摹把蜃笾弧敝校覀兛梢钥吹浇Y拜之人誓死踐行自身道德義務的高尚品格:左伯桃為了羊角哀順利到達楚都、實現政治抱負而舍棄生命;而羊角哀也在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恩情,厚葬了左伯桃。

(二)現代朋友倫理的確證方式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朋友之間“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的結義之舉已鮮少看見。取而代之的是更為方便的朋友關系確證方式:如微博“互粉”、加QQ、加微信等。筆者認為,將網絡溝通作為朋友倫理確證方式具有廣泛性、便利性等優(yōu)點,但同時也會出現隨意性的弊端。

1.廣泛性

技術載體對人們的交際圈無疑具有巨大的影響。在傳統(tǒng)封建社會,由于交通工具(牛車、馬車、轎子等)與通訊工具(烽火狼煙、飛鴿傳書等)的簡陋,所以人們的交際圈往往是狹窄而有限的。如《老子·八十章》中講,“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再如陶潛《桃花源記》中講,“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毕喾吹?,現代的技術革命與信息革命為人們走近他人的生活大開方便之門。1967年斯坦利·米爾格蘭姆等人提出“六度空間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即最多通過六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世界上任何一個陌生人。因此,該理論也被稱為“小世界理論”。顯然,因特網的使用與發(fā)展進步使得交友活動變得愈發(fā)容易與方便,交友的范圍也可以伸展到全世界每個角落。通過微信、微博、QQ等社交軟件,我們即使與某人素未謀面,也可以與他(她)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我們可以通過瀏覽朋友圈、微博分享、QQ空間等自媒體平臺對一個陌生人進行全方位的了解,而在半個世紀以前這些都是難以想象的。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網絡擴大我們的交友圈,與外界進行更廣泛的交流與分享。

2.便利性

在傳統(tǒng)社會中,人們建立朋友關系主要通過結拜的形式完成。結拜需舉行一定的祭祀儀式;選定特別的良辰吉日;并且準備一些“犧牲”作為祭品等,如“上掛關公等神像,下擺三牲祭品,即豬肉、魚、蛋(按人數計算,每人一粒),以及一只活雞(男結拜為公雞,女結拜為雌雞),一碗紅酒和“金蘭譜”(也稱立誓言)。[8]再看如今,我們可以通過加微信好友、微博“互粉”的方式輕松地與他人建立朋友關系。顯然,通過網絡形式,我們可以更加便利地進入他人的生活,從而與他人形成一定的關系體。以微信為例,如果我想與某人聯系,即使我完全沒有他(她)任何的聯系方式,我仍可以通過自己微信好友的“推送名片”功能或者朋友圈轉發(fā)功能輕松找到“目標”。甚至,我還可以通過“搖一搖”功能與自己完全沒有任何現實聯系的人建立朋友關系。

3.隨意性

盡管我們可以通過網絡擴大我們的交際圈,也可以更加便利地與他人建立朋友關系。但是,以網絡為載體所建構的朋友倫理不可避免地具有脆弱性的隱患。當“建構”是快捷方便的時候,必然地,“解構”也會是快捷方便的。在自媒體時代,我們可以輕易地與他人建立“朋友”關系,亦可以輕松地解除這樣的“朋友”關系。還是以微信為例,當我覺得微信好友中的某人其實并不適合做朋友時,我就可以直接從好友面板中刪除該人,這樣就可以再也看不到該“朋友”發(fā)布的任何動態(tài),做到“眼不見,心不煩?!惫P者認為,當我們習慣以網絡的方式與朋友聯系,而忽略面對面接觸時,這樣的朋友關系也開始逐漸走向“虛擬化”。我們會“習慣于”像古時皇帝批閱奏折一樣對朋友所發(fā)布的動態(tài)進行隨意的評論或點贊,支離化、碎片化的聯系帶來的必是心與心的疏遠。在網絡上聊的熱火聊天的“朋友”,一旦在現實生活中接觸便轉眼成“路人”的現象屢見不鮮。

(三)小結

傳統(tǒng)結拜活動與如今建立于網絡的交友活動在實質上并無差異,它們都是個體走出自我封閉,向外尋求倫理認同的過程。認同感的獲得需要朋友間持續(xù)的溝通與交流,只是古人以會面交談、同游山野、書信往來的方式進行交流,而現在的我們更習慣以微博、微信、QQ等社交軟件作為維系朋友倫理關系的手段。其實不管是朋友倫理確證方式的差異還是維系朋友關系的手段不同,與其說是因為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生活壓力的增加,我們“無法”以傳統(tǒng)形式建立與維系朋友倫理關系。毋寧說,我們“惰于”以傳統(tǒng)形式建立與維系這樣的朋友倫理關系。筆者并非提倡在網絡化的今天,我們去盲目模仿古人的結拜儀式,而是旨在強調確證方式之變的內在實質是當今倫理感的“遺忘”與“祛魅”。簡言之,倫理感就是“我們”的精神“在一起”的愉悅感覺。在“九斤老太絆倒中國”、信任危機日益嚴峻的今天,我們更習慣以原子式的方式“孤獨”處世,而不愿在精神上與他人建立真誠的朋友倫理關系。這樣,個體的精神空虛必然導致時代的“空心病”。現實生活的“躊躇不定”只能求助于虛擬世界的“精神慰藉”。但是,這樣的“慰藉”卻是脆弱不堪的。因為,既缺乏基于先天血緣的天倫之“理”,又缺乏基于精神契合的人倫之“理”的關系必然是外強中干的。以網絡為載體的“朋友”關系就像被蛀空的樹干一樣,有著光鮮的外表,卻終究缺乏“在一起”的“倫理感”。的確,技術可以方便甚至改變我們的生活,但是卻無法替代生活本身。朋友間美妙的倫理感是怎么也無法通過信息技術加以營造的,所營造的只能是由技術所承載的表面之“同”,而不是倫理之“和”。

三、朋友倫理古今之變的現代啟示

星移斗轉、滄海桑田,歷史的變遷總讓人類文明的車輪磨出道道“溝壑”。中華文明帶著深深的“倫理”印記已走過煌煌千年。朋友作為“五倫”中的獨特的一“倫”,也隨著時代的更迭發(fā)生著巨變。在上述論證中,筆者從內涵與確證方式兩個角度對朋友倫理的古今之變進行了考察,其目的在于為當今社會主義朋友倫理建設提出建議。其實,不管是內涵之“變”還是確證方式之“變”,其背后原因都在于當今倫理意識的失落。

(一)倡導建立以“愛”為倫理紐帶,以志“同”道“合”為情感基礎的友誼

今天的中國正處在一個急劇變革的轉型時期,我們的交友正面臨著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如何正確地交友,怎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思考的問題。盡管朋友關系仍然是生活中的常見關系,但是人們對于朋友的認知卻出現了較大的偏差。筆者認為,在當今的交友活動中,最大的問題在于人們的市場經濟意識與契約意識僭越了倫理意識。市場經濟意識的特點在于凡事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契約意識的特點在于凡事以雙方協(xié)定契約為處理雙方關系的“唯一”標準;而倫理意識則是指個體精神渴望還“鄉(xiāng)”(倫理實體)的自覺意識。

其一,市場經濟意識僭越倫理意識。在殘酷的市場經濟競爭中,我們有時不得不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為自己謀取一份“生存資本”。但是,這樣的思維方式不應該帶入交友活動中。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講,“同師曰朋,同志曰友”?!芭笥选北玖x為志“同”道“合”之人“自然”地達成的一種倫理實體。朋友關系不僅僅是一種人際關系,更是一種人“倫”秩序,而這兩者的區(qū)別就在于是否需要對彼此盡一定道德義務。因此,純粹因個人利益而形成的“利益共同體”的成員并不需要對彼此盡道德義務,他們所思的只是自己的付出值(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等)與收益值是否成正比。筆者認為,這種現象蔓延的極大后果之一就是:加劇社會的信任危機。當社會中形似朋友卻貌合神離的“利益共同體”現象越演愈烈,就會給人們造成一種假象:朋友間也是信不過的。殊不知,這樣的“狐朋狗友”其實并不能算作真正的朋友。因為,朋友是需要以“愛”為倫理紐帶,以志“同”道“合”為情感基礎的?!皭邸笔欠窒?,而不是索求,因此缺少“愛”的“利益共同體”只能是臨時“湊”起來的戲班子罷了。他們登臺唱戲,打鬧正歡,背后卻找不到“在一起”的精神契合與靈魂共鳴。而他們的“表演”自然也會對臺下的觀眾造成影響,這便會加劇社會的信任危機。

其二,契約意識僭越倫理意識。法律意識的增強必然會強化人的契約性思維方式,因為法律本身就是公權力與私權利簽訂“契約”的結果。但是,當契約性思維滲入到朋友倫理中時,就會沖淡朋友本來所具有的“倫”的美好,而只剩下“理”的干癟與森嚴。在世俗生活中,當朋友間出現糾紛,也似乎更習慣以“法律”的方式解決問題,而社會道德規(guī)范則被拋之墻角。因此,現在有些人的“交友”更像是簽訂“契約”(口頭、書面等)、約法三章。這些都從一個側面折射了當今嚴重的社會信任危機。法律的強制性作用比起道德規(guī)范的應然性作用對人們有著更大的吸引力。毫無疑問,法律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完全以法律的森嚴取代倫理的溫情也是無法想象的?!皞悺敝袄怼庇兄胺ā敝奥伞彼y以替代的功能:可以使人產生精神的歸屬感??俊捌跫s”維系的朋友是缺乏人性溫暖的,而以“愛”為倫理紐帶,以志“同”道“合”為情感基礎的朋友則會讓漂泊的靈魂找到歸屬,讓個體精神得以還鄉(xiāng)。

綜上,筆者認為社會應大力倡導建立以“愛”為倫理紐帶,以志“同”道“合”為情感基礎的友誼,以此取代以利益交叉為前提,以“契約”為保障的脆弱友誼,這對于解決當今嚴峻的社會信任危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倡導朋友間的“面對面”聯系,打破自欺欺人的“在一起”狀態(tài)

不可否認,互聯網的使用的確大大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我們可以更廣泛地交友、更方便地與朋友聯系、更快地與他人建立朋友關系。但是,建立于網絡世界的朋友關系最大的隱患便是缺少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神契合”,而這樣的“精神契合”是需要面對面的溝通才可以實現的。因為面對面交往摻入了網絡溝通所“忽視”的肢體接觸、肢體細微動作、面部細微表情、眼神等細節(jié),而這些細節(jié)往往可以折射一個人的品格、性情、個人習慣等,這些都對朋友關系的建立與維系有著重要的影響。以眼神為例,《孟子·離婁上》中講,“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了焉?!彼自捯舱f,“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在與他人面對面交談時,我們可以通過他人的“實時”眼神,對他人性格、涵養(yǎng)、甚至人品做出大致評價,從而對此人是否值得交往作出判斷。相對地,網絡世界的溝通只是表面的“聊天”,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因為,它既缺少個體精神的“交”,又沒有主體情感的“流”,而只是停留在文字、聲音的泛泛互動而已。在信任危機愈發(fā)嚴重的今天,我們在現實世界中以“單子式”的方式生活?!皢巫印弊畲蟮奶攸c就是沒有窗戶,即不能互通。所以,我們只能以“隱身人”的身份在虛擬世界中構造“在一起”的虛擬假象,以此消弭現實的煩惱??旖莘奖愕木W絡溝通逐漸取代朋友倫常的“情感”聯系,虛擬世界的“肆無忌憚”也逐漸遮掩了現實倫理的人性光輝。在網絡這個虛擬載體上,大家“其樂融融”地“在一起”相談甚歡,可轉身而來的現實世界中卻充斥著朋友間的猜疑與淡漠。對此,筆者認為,社會應鼓勵、提倡朋友間的面對面聯系,打破自欺欺人的“在一起”狀態(tài)。

(三)小結

不管是內涵角度還是確證方式角度,朋友倫理古今之變的根本原因都在于當今倫理意識的失落。在當今中國,經濟實體(公司、企業(yè)等)的理念與政治實體(政黨、軍隊、國家等)的理念都有著巨大影響,而倫理實體的理念卻在慢慢隱去。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就是倫理意識的失落。當理性成為人“用生”、“用世”的最高標準甚至唯一標準,而個體精神便只能“屈居人臣”?!艾F代性將理性的觸須深入到人類倫理世界的每個角落,在追求確定性和合理性的過程中顛覆了倫理道德的神圣性,從而導致倫理道德的‘祛魅’”[9]。當我們進入一種倫理實體(關系體)時,我們會“理性地”分析得失,“如履薄冰”地加以判別,而隱藏了個體精神回歸家園的自然情感。這種情感是個體精神自然“外化”的必然結果,如“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傳習錄·卷上》)情感的隱藏一方面折射了當今社會信任危機的嚴重,另一方面則反映了理性“萬能化”對個體精神的無情絞殺!當倫理意識逐漸失落,人也便親手拆除了自己的精神家園。當失根的靈魂漂泊在世間,自然也沒有辦法給予他人以精神慰藉。這時,以“愛”為倫理紐帶,以志“同”道“合”為情感基礎的友誼便自然成為“癡人說夢”的空談。而網絡的虛擬性正好可以成為人精神空虛的“遮羞布”,人“無所忌憚”在虛擬世界中交友,精神也離原初的倫理家園愈來愈遠。

綜上,筆者認為呼喚倫理意識的回歸是當今社會主義朋友倫理建設的最重要一環(huán)。

猜你喜歡
沖動倫理精神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沖動”不是真擔當
追求原始沖動和意念的自由釋放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拿出精神
沖動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德江县| 阜新市| 建德市| 建阳市| 讷河市| 攀枝花市| 成都市| 黄骅市| 凤冈县| 长宁区| 新龙县| 西吉县| 房山区| 扶沟县| 眉山市| 阳信县| 诸城市| 驻马店市| 京山县| 金湖县| 依安县| 怀安县| 和顺县| 伊吾县| 瑞金市| 霍州市| 平罗县| 汝南县| 集贤县| 和田市| 通河县| 封开县| 阜城县| 三门县| 上林县| 柯坪县| 同江市| 潮州市| 岑溪市| 海原县| 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