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直是學生較為頭疼的內容,盡管不少教師傾注的精力很多,學生耗費的時間亦不少,但效果并不太明顯。其原因也許較為復雜,然而當我們靜下心來,回歸教材,回歸課堂,還是能找到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進行扎實有效的寫作教學。筆者以統(tǒng)編教材為例,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為什么不少學生面對一篇考場作文苦思冥想絞盡腦汁卻仍是無從下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巧媳婦難做無米之炊”。其源頭正是在教學中一些教師忽視教材編者在教材中關于寫作教學的諸多滲透,教完一個單元選文才顧及后面的寫作訓練,作文教學按部就班,沒有梯度,沒有取舍,沒有創(chuàng)新。其實教材中作文片段訓練隨處可見,或在“積累拓展”板塊中,或在“寫作實踐”板塊中,教學中教師應重點關注,重點落實。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白楊禮贊》課后練習五:“寫作時恰當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讓讀者咀嚼回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試選取你熟悉的某個景物,賦予它一定的象征意義,完成一次片段寫作?!薄短K州園林》課后練習四:“借鑒本文先總說再分別說明的寫法,寫一段文字,介紹你曾經游覽過的一座公園或建筑。注意抓住某主要特點,有條理地進行說明,不少于300字。”前一問題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寫作時使用象征手法,后一問題的設計意圖是編者想讓學生介紹曾經游覽過的一座公園或建筑。教師應在課堂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原因很簡單,學生剛剛理解象征手法,剛剛領悟說明思路,此時趁熱打鐵加強訓練,有助于寫作知識的進一步內化,直至形成能力,提高水平。
統(tǒng)編語文教材每單元“寫作實踐”中的第一項練習,如八上第二單元“自我介紹”、第三單元“校園一景”等,實際教學時的練習時間可以相機而為,訓練內容也不必固化單一。比如,“校園一景”的片段寫作練習,筆者是在學生完成“春游牛首”的大作文寫作后,再進行適度訓練的。有了這樣的“接地氣”的片段訓練,學生才會有話可寫。
統(tǒng)編教材所選文章一般分為“標準”和“非標準”兩類。標準文本是教師教學中精講精練的重點,尤其那些在寫作教學中具有典范意義的名篇佳作,教師要放慢腳步精雕細琢,帶領學生走上好幾個來回,或吟詠,或品賞,或借鑒。
在執(zhí)教朱自清的《背影》,筆者既讓學生關注生活,學會細節(jié)描寫,又讓學生言為心聲,我手寫我心,注重真情實感的流露。教學時,教師可帶領學生細細品讀,如“父親翻過柵欄替兒買橘的背影”等片段,讓學生產生強烈共鳴,他們紛紛談及自己的親人,談到令人感動的一幕幕。雖然本單元“寫作實踐”為讓學生寫《節(jié)日》和動手做事的經歷,但筆者變換形式,讓學生以《背影》為例敘寫往事,深情回憶,真情流露。
統(tǒng)編教材重視寫作教學、重視寫作指導,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利用文本,積極滲透相關知識。當然這些知識的運用也應考慮到學情、班情,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作”板塊是“學習描寫景物”,要求:抓住景物特征、描述人的視覺感受、注意多樣寫法,融入真情實感等。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進一步細化書本知識,精準把握,重點學會三個方面。
站點,即立足點,有可能固定不變,好比攝影師站在某方位,不停旋轉鏡頭按下快門,周圍景物如同一幅幅山水畫永恒定格;也可能不斷移動,緊隨觀察者腳步不停變換,猶如攝影師步步緊逼,適時按下快門,留下無限精彩。立足點不同,景物方位、物體形態(tài)、光線明暗等亦有相應變化。描寫景物,尤其是游記中的景物,應該學會選好立足點。如教學梁衡的《壺口瀑布》,筆者就重點引導學生掌握作者獨到的觀察角度,即定點換景的寫法。再如學習馬麗華的《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筆者讓學生明白移步換景的寫法,從安營在各拉丹冬雪山腳下,到駛過冰河,最后進入冰塔林,隨著作者立足點和觀察視角的變化,作者筆下的景物也在不斷變化,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自然景物有顏色、味道、質地、形狀等各方面的特征,要把它們展示出來,給讀者立體化感受,就要善于運用多感官描寫,從不同的側面入手描繪,即眼睛怎么看、耳朵怎么聽、內心怎么感念,筆下就怎么寫。春風最難描繪,然而朱自清的文字卻運用多種感官讓讀者感受到春風,把春風寫得有感有情,有滋有味。因此,筆者在教學《春》一文時,就帶領學生細細品味作者是如何從觸覺上、嗅覺上、聽覺上來描寫春風的。再如《與朱元思書》中“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本瓦\用了多感官描寫,寫作時教師鼓勵學生大膽借鑒,此后學生作文也蹦出一些好句,如:突出視覺的“陽光如金色袈裟,靜靜地披在每一片葉子和每一瓣花上”;突出聽覺的“我輕輕地跨過盍簪堂門檻,里面什么聲息也沒有”。
景物描寫應該融入自己的情感,如此才有可能讓讀者如臨其境,感同身受。那么如何在作文中融入真情實感?筆者從七年級開始要求每個學生寫周記,周記內容必須從生活中選材,用心感悟生活,并且經常與身邊的親人、朋友、教師、同學等進行換位思考。周記的形式有時是命題作文,有時是自主發(fā)揮。經過兩年多的訓練,學生漸漸養(yǎng)成多讀書、勤思考、樂寫作的好習慣,他們不僅成為生活的有心人,而且所寫亦能緊貼自身實際,漸漸地,好文章層出不窮。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能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但無論哪種方法,教師都應緊扣教材諸多訓練要點,引導學生的寫作走向真實的生活,尋找生活的真諦,表達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