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莉,楊世雷
(濮陽市中醫(yī)院,河南 濮陽 457001)
黃芪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又名“戴糝”,列為上品,至《本草綱目》始稱“黃芪”?!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1]載:黃芪以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干燥根入藥,味甘,性微溫,主入歸肺、脾二經,功效為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yǎng)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治療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癰疽難潰、久潰不斂。筆者查閱經方用藥和歷代醫(yī)家對黃芪的運用發(fā)現:黃芪既能發(fā)汗,又能止汗;既能通便,又能止瀉;既能利尿,又能縮尿;既能活血,又能止血;既能補氣,又能清熱;既能透疹,又能收斂;既能升陽舉陷,又能降逆平喘、降陰火、降濁陰?,F將黃芪的雙向性作用介紹如下,以便更好地運用于臨床。
黃芪利水,在經方中早有運用。如《金匱要略》中的防己黃芪湯[6]:防己四兩、甘草一兩、白術三兩、黃芪五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上銼麻豆大,每服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后當如蟲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該方具有益氣祛風、健脾利水的功效,主治汗出惡風、身重微腫或肢節(jié)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虛者。方中祛風與固表之藥同用,益氣與利水之法俱備,扶正祛邪,標本兼顧,近代常用于治療慢性腎炎、心臟病水腫、風濕病證屬氣虛濕滯或停水者,每獲良效。清代王清任之《醫(y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中的補陽還五湯[7]是用來治療中風及中風后遺癥的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藥物組成:生黃芪四兩、當歸尾二錢、赤芍一錢半、地龍一錢、川芎一錢、紅花一錢、桃仁一錢。該方主治中風及中風后遺癥,癥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脈緩等。
黃芪活血的作用在經方中也早有記載。如《金匱要略》中的黃芪桂枝五物湯[6]即是黃芪治療瘀血病證的活血方例,藥物組成:黃芪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該方功效為益氣溫經、和血通痹,主治營衛(wèi)氣血不足、肌膚麻木不仁、活動障礙、肌肉瘦削、舌淡、脈微澀而緊之血痹證?!短m室秘藏·瘡瘍門》中的圣愈湯[8]則是治療氣虛不能攝血、出血過多的止血方劑,藥物組成:生地黃三分、熟地黃三分、川芎三分、人參三分,當歸五分、黃芪五分,上藥為粗末。該方功能為補氣養(yǎng)血,主治諸惡瘡出血多,心煩不安,不得睡眠,以及婦女月經超前、量多、色淡、質清稀,少腹有空墜感,心慌氣促,倦怠肢軟,納谷不香,舌質淡,苔薄潤,脈細軟等。
以黃芪透疹作用為主的方劑有《博愛心鑒》中的保元湯[11]:黃芪三錢、人參二錢、甘草一錢、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上四味,水煎服。該方功效為益氣溫陽,主治因氣虛而引起的疹發(fā)不透,特別是小兒痘瘡、陽虛頂陷、不能發(fā)起灌漿者。黃芪收斂作用的方劑如《劉涓子鬼遺方》中的內補黃芪湯[12]:黃芪二兩,茯苓、桂心、人參各二兩,麥門冬三兩,甘草、生姜四兩,遠志、當歸二兩,五味子四兩,大棗二十枚,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六服,日四夜二。該方用于治療因氣虛而導致的瘡瘍潰后癰潰膿多、久不收口者。又如《外科精要》中的內補黃芪丸[13]:黃芪八兩,木香、肉桂、沉香、乳香各一兩,當歸三兩,綠豆末四兩,上藥為細末,用姜汁綠豆粉糊為丸,熟水送下。該方也是主治針砭所傷、惡寒發(fā)熱、膿水不止、肌肉不生、瘡口不斂等。
黃芪作為補氣藥,升陽舉陷常用。如《景岳全書》的舉元煎[14]:人參五錢,黃耆(炙)五錢,炙甘草二錢,升麻二錢(炒用),白術(炒)二錢,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溫服。該方主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又如《傅青主女科》中的補氣解暈湯[15]:人參一兩、生黃芪一兩、當歸一兩(不酒洗)、黑芥穗三錢、姜炭一錢,水煎服。該方主治婦人產后氣虛血暈。再如《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的升陷湯[16]:生黃芪六錢,知母三錢,柴胡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升麻一錢,水煎服。該方既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又有降逆平喘的作用,主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兼見寒熱往來,或咽作渴,或滿悶怔忡,或神昏健忘,脈沉遲微弱,關前尤甚,劇者六脈不全,或三、五不調。還有北京中醫(yī)學院西苑醫(yī)院研制的固本丸[17]:黃芪、白術、防風、茯苓、陳皮、半夏、黨參、補骨脂、紫河車、甘草4.5 g,研末、水泛為丸,每服9 g,每日2次。該方具有扶正培本、降逆平喘的作用,可防治老年性哮喘。
臨床中,不僅黃芪具有雙向性作用,其他一些中藥也具有雙向性作用,如:三七既能活血,又能止血;麻黃發(fā)汗,但麻黃根止汗;大黃既能通便,又能止瀉。中藥的這種雙向性作用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運用。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5:302-303.
[2]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9:122.
[3]王燾.外臺秘要[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128.
[4]尤怡.金匱翼[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3:48.
[5]李杲.脾胃論[M].上海:上海第二軍醫(yī)大學出版社,2013:127.
[6]范永升.金匱要略[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43.
[7]王清任.醫(yī)林改錯[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03.
[8]李杲.蘭室秘藏[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167.
[9]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266.
[10]楊倓.楊氏家藏方[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66.
[11]魏直.博愛心鑒[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1:36.
[12]劉涓子.劉涓子鬼遺方[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86.
[13]陳自明.外科精要[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47-48.
[14]張介賓.景岳全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45.
[15]傅山.傅青主女科[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8.
[16]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M].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82:66.
[17]中國中醫(yī)研究院西苑醫(yī)院.趙錫武醫(yī)療經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