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蜀寧
摘要:“唯女子和小人難養(yǎng)也”出于《論語.陽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話至今在學界仍然存著很大的爭議,有的學者認為“女子”是兩個詞,“女”應當是指“汝”,作“你”講,子指“弟子,學生”,有的學者認為“女”泛指所有女性,是孔子對婦女的歧視,(除母親在外),還有的學者認為“女”是特指,專指的諸侯帝王身邊的妻妾和內(nèi)寵。探求“女子”的本義,我們要根據(jù)客觀歷史背景引經(jīng)據(jù)典,重點在用經(jīng)而非釋經(jīng),不可緣木求魚、斷章取義。
關(guān)鍵詞:論語;孔子;女子;小人;本義;爭議
關(guān)于“女子”的解釋還有其他學術(shù)觀點。蔣沛昌認為“女子”為“女孩子,女娃子,女兒,青年未婚女性”。視“青年未婚女性”“為難養(yǎng)”,還是缺乏理性,這樣的改讀,只能說是師心自用;沈善增說治國之道:女、子、小人為三股政治勢力;李敖說女人性格、小人性格的現(xiàn)代版解讀:孔子在說這些話的時侯,他的原義,不是特指而是泛指的原因,乃在干他頗能體味出女子與小人基本牲格的那一面。從這種體味里,孔子這段話的現(xiàn)代表達法該是:“只有女人和小人才是最難同他們相處的。你對他們好,他們便不知天高地厚,試探你、冒犯你、攪你;你對他們板下臉來,他們便埋怨個不停,說你對不起他?!笨鬃诱J為,在女人身上、在小人身上,顯然是有這種“女人性格”與小人性格”的,因此他發(fā)為感慨之言,做了泛指的論斷。但大部分學者比較認同下面的三種解釋。
一、“女子”泛指一切女性,是對婦女的歧視。
唯女子和小人難養(yǎng)也”原文出自于《論語.陽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遜:放肆,怨:怨恨,學界第一種解釋就是:只有女人(泛指所有婦女)和小孩子是難以相處的,相近了會肆無忌憚,相遠了又會埋怨你。首先這里的女子是不包括母親的。儒家及其重孝,孝是仁義道德的核心?!墩撜Z》記載孔子主張對父母不僅要在物質(zhì)上奉養(yǎng),還要在態(tài)度上恭敬和悅,在言談舉止的一切細節(jié)上,都要體諒孝順父母,他還主張奉行“三年之喪,即父母親去世之后應該停止所有社會活動、感光享受和娛樂,表達對至親去世的誠摯哀傷與懷念?!墩撜Z陽貨》”記載,學生宰我曾質(zhì)疑三年守喪時間太長,孔子認為他對養(yǎng)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摯之情,是不仁之人,所以這里的“女子”是不包括母親在內(nèi)的。這種說法有一定的依據(jù),因為在傳統(tǒng)的封建文化和倫理道德下,特別是儒家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之中,女子的地位是處于最底層的,甚至可以說是根本沒有地位可言的,因為孔子當時生活在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正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zhuǎn)變,牛耕和鐵犁的使用使生產(chǎn)力得到巨大發(fā)展,而在這一基礎(chǔ)之上,男性在生產(chǎn)勞動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于是在這大背景之下孔子認同男尊女卑,孔子提到的等級觀念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根本就沒有把女性放在等級觀念之中,在禮教之中,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的都是關(guān)于男子的禮教,女子只是封建社會家庭生育的工具而已,根本沒有地位可言,后來朱熹提出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更是強調(diào)女子要三從四德,女子完全處于男子的附屬地位??鬃拥乃枷牒诵氖恰叭省焙汀岸Y”,強調(diào)“仁者”就是要“愛人”,可是不同于墨家的兼相愛,儒家所說的愛是受周禮的等級觀念和制度的限制的,所以孔子對男子和女子也并非一視同仁,相反是認為男尊女卑,嚴格劃分男女的界限?!妒酚?孔子世家》曾記載孔子在主持魯國政治時,他甚至命令男女在路上必須分開行走。從這一點看,認為孔子歧視女性是說得通的。許多學者認為這種解釋是合理的。
二、錢穆——“女子”為特稱的學術(shù)觀點。
在《論語新解》中,著名的國學大師錢穆這樣解釋:孔子說“只有家里的妾侍和仆人最難養(yǎng),你和他們接近了,他將不知有遜讓,你若和他們遠了,他便會心生恨”此章女子小人家中的妾侍和仆人,妾侍視仆人尤近,故在小人前,因其指仆妾,故稱養(yǎng)。錢穆先生認為這里的女子專指妾侍,而并不包括所有的女性,這一點就和上一種解釋的認為女子歧視婦矛盾。為什么孔子會厭惡妻妾?據(jù)《史記??鬃邮兰摇酚涊d,魯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代理相事,執(zhí)政三個月,成績斐然,這簡直是盛世。齊國人聽到魯國如此的政治清明感到非??謶?,說:“孔子執(zhí)政必然要稱霸,成了霸主必定要擴張地盤,齊國與魯國最靠近,那么首先要吞并齊國,何不割地以求平安呢?”于是送給魯定公很多美女。結(jié)果魯定公每天在歌舞聲中陶醉,就不再對孔子高言聽計從了。從此孔子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一會到衛(wèi)國,一會到陳國,一會又返衛(wèi)國,再去曹國,去宋國、鄭國等??鬃铀奶幣霰?,也是因為女人。事實上是腐敗分子擋了孔子的為政之路,而腐敗分子又總是離不開漂亮女人。自古以來每一個腐敗分子后面幾乎都有美女,妻妾成群,誠然孔子也說過:“食色性也?!币馑际且皇浅燥?,二是男女事,是人的本能欲望。但如果在食與性前加上“好”字,就是兩回事了。好吃之徒與好色之徒,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孔子對女人和小人一直很討厭。此“小人”,亦謂仆隸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莊以蒞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按恕∪?,亦謂仆隸下人也”,則“女子”自然就是“仆隸下人”。“小人”是“臣”,“女子”就是“妾”,非常清楚。稍后,戴溪《石鼓論語答問》亦載:圣人察于人情之際亦微矣,上而宦官宮妾,下而家人臧獲,皆是物也。遠之不可,近之不可,則亦難乎。其為養(yǎng)也,不求諸家而求諸身,得其所以養(yǎng)矣。所謂“宦官宮妾”、“家人臧獲”,正是釋《論語》此章“女子”、“小人”之義,也是以“女子”為特指而非全稱。
三、金池——“女子”為兩個合成詞的學術(shù)觀點。
金池認為“女子”為兩個詞,“女”作“汝”講,子作“弟子、學生”講,代詞,合起來就是你們這些弟子,而“小人”就是指品行不端的“無德之人”。不能把春秋時期的女子與現(xiàn)在的女人混同起來。一本論語,共計有18個“女”字。其中16個女字,大家公認作“汝”即“你”字解釋,只有2個“女”字,自宋以來作婦女的女字解釋。子字,在史記成書時期以及以前時代,或冠于名或綴于姓,都是尊稱,是褒意字。如果“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中的“女”字作“婦女”的“女”字解,那么在此語中,“女”字連綴一個“子”字,即既貶又尊,在邏輯上就矛盾了。所以此“女子”并非是指婦女,而是指“你們這些學生”。
小人”《論語》中二十四見,楊伯峻《論語詞典》認為義為“無德之人”二十次,作“老百姓”解四次。也就是說,《論語》中所謂“小人”,基本上就是指“無德之人”。《論語》此章也當如此。我個人贊同這種觀點。
現(xiàn)代學術(shù)界仍然還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分歧。我們讀《論語》這部儒家經(jīng)典,一定要聯(lián)系孔子所處的時代大背景和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更要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切勿望文生義、斷章取義。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年版。
[2]趙先德《孔子傳》,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3]錢穆《論語新解》,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年3月1日。
[4]楊伯峻《論語詞典》,中華書局,2015年6月。
[5]戴溪《石鼓論語答問》(影印版),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