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運城學院思政專項項目,項目編號:JG201511]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共產黨克敵制勝的法寶,也是紅軍長征勝利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在紅軍長征途中,思政工作者以堅持群眾路線、實事求是、黨的領導等為出發(fā)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思政教育方法開展思政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思政工作效果,培育了偉大的長征精神。在社會轉型發(fā)展的新時期,應深入研究和認真借鑒紅軍長征中思政工作的成功經驗,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維護人們群眾利益、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手段等方式提高當代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紅軍;長征;思想政治工作;經驗
1936年工農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zhàn)略大轉移,取得了紅軍長征的偉大勝利,揭開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紅軍長征勝利與科學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著密切聯系,全面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僅為長征勝利提供了充分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還孕育和塑造了偉大的長征精神。聶榮臻元帥一針見血地指出,紅軍打仗,打的不只是實力,還是政治。所以,應當深入總結紅軍長征中的思政工作經驗,并用這些成功經驗指導當代思想政治工作,以更好地推進思想政治工作。
一、紅軍長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背景
思想政治工作是共產黨克敵制勝的法寶,也是紅軍長征勝利的重要保證,在長征之前共產黨就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的重要論斷,明確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黨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是自從王明奪取紅軍領導權后,紅軍思想政治工作遭到嚴重破壞,紅軍黨委會制度被取消,思想政治宣傳制度被破壞。同時王明等在黨內大搞宗派主義,排斥知識分子和小資產階級出身的黨內同志,否定黨在前期革命工作中的成功做法,還進行無情的階級斗爭和殘酷的政治迫害。在工作作風上,王明等以教條主義代替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用強迫命令、專制獨裁等代替說服教育、民主決策等,破壞了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形成的良好思政工作傳統,削弱了共產黨的領導權威和工農紅軍的戰(zhàn)斗力。在第五次反圍剿中,王明以冒險主義路線指揮軍事作戰(zhàn),使紅軍遭到慘敗,最終不得不實行戰(zhàn)略轉移。但是在紅軍長征途中,王明等并未深刻反思左傾路線所帶來的巨大危害,既沒有制定切實合理的突圍路線和戰(zhàn)略意圖,也未實施具體可行的行動計劃,更沒有開展思想工作和政治動員,對“為什么退出蘇區(qū)”“當前的主要任務是什么”“要到何處去”等問題秘而不宣,這種“無頭蒼蠅式”的戰(zhàn)略轉移導致紅軍處處挨打,損失慘重。在危急時刻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會議,會議選舉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領導集體,從而使黨的領導以及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走上了正確方向。在遵義會議以后,共產黨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步走向成熟,并形成了許多寶貴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1]
二、紅軍長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經驗
從1934年至1936年的兩年時間內,紅軍斬關奪隘、翻越雪山、跨過草地,最終取得了偉大的長征勝利,這些充分彰顯了共產黨及工農紅軍的戰(zhàn)斗力量,也展現了紅軍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成就。從總體上看,紅軍長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經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積極培育艱苦奮斗的長征精神
紅軍長征是在環(huán)境惡劣、生活艱難、敵情嚴重、斗爭緊張的條件下進行的,紅軍每天都面臨著敵軍的圍追堵截和敵機的輪番轟炸,而且食品、藥品等極度短缺,難以籌集到必要的給養(yǎng)。在這種情況下紅軍將保持部隊的凝聚力、戰(zhàn)斗力作為思想工作重點,將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等作為政治工作要旨,開展了針對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比如在跨越荒無人煙的草地時,紅軍提出了“過草地,我們是鋪天蓋地”的革命口號,在翻過白雪皚皚的雪山時,紅軍提出了“過雪山,我們是頂天立地”的革命口號;在行軍途中和宿營期間,政工人員深入基層了解紅軍戰(zhàn)士的思想動態(tài),并根據戰(zhàn)士的思想動態(tài)來開展思政工作。這些思想政治工作激發(fā)了紅軍戰(zhàn)士的戰(zhàn)斗精神,培養(yǎng)了紅軍戰(zhàn)士的集體主義、樂觀主義、英雄主義、理想主義等革命精神,形成了寶貴的革命財富——長征精神。正是這種把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愿意犧牲一切的長征精神支撐紅軍走出了荒無人煙的草地,抵擋了國民黨軍隊的屢次進攻,并最終走完了兩萬五千里長征。[2]
(二)堅持黨的正確領導,維護黨內團結
紅軍長征與王明的冒險主義思想有著密切聯系,正是王明冒險主義思想的錯誤指導,才導致紅軍被迫走上長征之路。1935年遵義會議時,黨中央深刻批判了王明冒險主義路線的錯誤和危害,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形成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領導方向。紅軍長征途中,黨中央作出了北上川陜甘的重大決定,然而張國燾卻不聽從黨中央的指揮,企圖另立黨中央,針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行為,黨中央通過了《關于張國燾統治的錯誤的決定》,團結紅四方面軍的多數紅軍干部,徹底粉碎了張國燾分裂黨中央的陰謀,維護了黨和紅軍的統一以及黨中央的權威。[3]可以說,正是依靠科學細致的思政政治工作,促進了紅軍的團結與統一,維護了黨中央的政治權威和領導地位。在談及長征精神時,徐向前同志就精辟地指出,長征精神是“集體主義精神”,是“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
(三)堅持群眾路線,維護各個民族團結
在長征途中黨中央將宣傳黨的路線、政策、主張等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沿途傳播黨的思想路線和革命政策,不僅改善了黨和群眾的聯系,還強化了共產黨的群眾基礎。比如,行軍途中紅軍就向沿途群眾宣傳,“紅軍并不是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為了宣傳、組織和武裝群眾,建立革命政權而打仗的”,這些獲得了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4]群眾主動為紅軍捐錢捐糧,照顧紅軍傷病員,為紅軍遠征提供了充分保障。此外,在處理民族關系時,黨中央發(fā)布了《關于爭取少數民族的指示》,嚴格禁止騷擾少數民族,充分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信仰自由等,贏得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四)采用靈活多樣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在紅軍長征途中,紅軍的生存條件極為艱苦,在缺乏思想政治宣傳媒介的情況下,紅軍就地取材,利用革命歌曲、民謠、革命漫畫、革命標語、革命口號等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思想政治宣傳效果。比如,紅軍發(fā)行了短小精悍的《紅星報》、理論性較強的《前進報》、宣傳革命精神的《戰(zhàn)士報》等,利用這些報紙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紅軍的軍事勝利以及國民黨的腐朽腐敗等。再如,紅軍充分運用散發(fā)傳單、革命演說、張貼標語等宣傳“打倒賣國賊”“反對日本侵略者”“開展土地革命”等,這些革命宣傳符合了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endprint
三、紅軍長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經驗的重要啟示
當前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的發(fā)展階段,在改革發(fā)展中面臨著許多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要解決這些發(fā)展問題和社會矛盾,不僅需要推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改革,還需要借鑒長征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經驗,化解改革發(fā)展中的種種問題。
(一)將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政工作的關鍵內容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思想旗幟,也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和奮斗的指向標。習近平說過,理想信念是共產黨員身上的“鈣”,缺了“鈣”就會得“軟骨病”。在紅軍長征途中,正是依靠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才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取得了斬關奪隘、殺退追兵、跨越草地、翻越雪山等偉大勝利。在改革開放新時期,許多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缺失,思想信念動搖,甚至對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產生了懷疑,為了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更好地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理想。所以,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應充分借鑒紅軍長征中的思政工作經驗,弘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長征精神,培養(yǎng)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必勝信念;應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開展以中國夢為核心內容的理想信念教育,以更好地培養(yǎng)人們的共產主義信念。
(二)將敢于和善于斗爭作為思政工作的基本策略
長征時期,黨中央堅持正確的斗爭原則,與王明冒險主義、張國燾分裂主義等進行了旗幟鮮明的斗爭,通過有理有利的斗爭促進了黨內團結,提高了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要以不畏困難、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為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用長征精神武裝全體黨員干部,打破體制改革的重重藩籬,擺脫既得利益集團的重重阻撓,推動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此外,還應借鑒紅軍長征時期的斗爭策略,與西方國家開展有理有利的斗爭,既要借助對外開放實現經濟發(fā)展、民族崛起,又要打破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戰(zhàn)略圍堵,防范右傾自由化、顏色革命等錯誤傾向,保持改革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方向。
(三)將維護群眾利益作為思政工作的價值目標
長征時期,紅軍多以宣傳、發(fā)動和組織群眾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取得長征勝利。在改革開放中,正是依靠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積極探索,中國才取得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開創(chuàng)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在社會轉型期,我國面臨著發(fā)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大、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民生發(fā)展滯后等問題,并產生了主流價值觀缺乏凝聚力、改革共識不斷下降等問題。在這種發(fā)展環(huán)境中,應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以激發(fā)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凝聚改革共識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發(fā)點,不僅要通過制度改革維護人民群眾利益,還要通過思想政治工作調動人民群眾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5]
(四)將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作為思政工作的根本保證
在思想政治宣傳問題上,毛澤東說過,“怎樣去動員?靠口說,靠傳單布告……靠干部人員”[6]。在長征途中,思政工作者以靈活多樣的傳播手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群眾路線、抗日綱領等,不僅加強了共產黨的群眾基礎,也鼓舞了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斗志,為紅軍長征勝利提供了充分的思想保證。在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法治社會的時代境遇下,社會成員的民主意識、獨立意識、法治意識、平等意識等顯著增強,傳統的思政工作方式已不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這就需要創(chuàng)新實現思政工作方式,通過電視、報刊、文藝作品等多種媒介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比如據2016年6月的《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已超過7.1億人,手機網民超過6.56億人,其中90%以上的網民都采用微信、微博、QQ等進行上網。在這種時代境遇下,應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方法,充分利用微信、飛信、微博、新聞網站、網絡社區(qū)等新媒體了解社會輿情發(fā)展變化,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好地提高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紅軍長征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想保證。所以,在社會轉型發(fā)展的新時期,應深入研究紅軍長征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經驗,并將紅軍長征中的思政工作經驗用于現代化建設之中,以更好地推進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徐占權.對紅軍長征史研究幾個熱點問題的看法[J].軍事歷史,2006(10).
[2]陶天峰.紅軍長征路上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04).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辛向陽,陶利江.共產主義理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4).
[5]文大稷.紅軍長征中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與啟示[J].理論月刊,2007(03).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簡介:張艷(1982-),女,漢族,山西運城人,碩士,運城學院思政部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