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常常為了提高教學質(zhì)量,設計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有時候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流于形式,沒有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導致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索然無味,可想而知,教學效果不會很理想。有效的教學情境的設置,能讓學生樂意去學,樂意去說,激活學生的思維,是教學成功的一個前提。本文旨在對英語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出幾點建議,提升英語教學的質(zhì)量。
關鍵詞:教學情境;教學案例
一、 緊扣“真實”——應創(chuàng)設自然生動、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
案例:《Where is the bird?》(導入環(huán)節(jié))
(一) 林老師先通過學習歌曲,教學幾個介詞,on, in, under, behind,在學習這首歌曲時,劉老師出示動畫情境,并通過小昆蟲在鼻子、耳朵等不同部位,教學on, in, under。在學生熟悉了這首歌曲后,教學生一起唱這首歌,并通過歌曲結合動作的形式,學生鞏固了on, in, under這幾個介詞。接著拿出小鳥圖片讓學生看一下,看著小鳥的圖片教學單詞bird,視覺直觀結合單詞,學生牢牢記住bird這一單詞。再讓學生閉上眼睛,在此期間把畫有小鳥的圖片藏起來,并問小鳥在哪里,用動作表示她在找小鳥,邊找邊說“Wheres the bird?”
(二) 學生從教師的動作中猜出句子“Wheres the bird?”的意思。林老師把小鳥藏在教室,問學生Where is the bird?當學生猜對后接著換一個地方藏一下。
反饋:S1: Is it in the desk ?
S2: Is it in the schoolbag?
S3: Is it under the desk?
反思: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和學習語言。”我以為林老師的英語教學的情境體現(xiàn)了“真實”二字,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和運用語言。林老師充分利用教室里的現(xiàn)有資源,讓學生從教室的動作中感受到教學內(nèi)容,猜猜小鳥在什么位置,真實的情境更具有感染性,激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有話可說,比起單純地照搬書本內(nèi)容,機械化的訓練,更能讓學生感受到有意義地學習,學生更樂于去開口說。這樣的情境讓學生觸景生情,激活學生的英語思維,是一種值得肯定的英語教學。
二、 注重“有效”——創(chuàng)設簡單有效,緊扣學生心理的教學情境
案例:《Wheres the bird?》的“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一) 林老師播放歌曲“ Wheres the bird”的動畫,教師結合動畫教學這首歌曲。在教學中,林老師畫了一棵樹的簡筆畫,當唱到The little bird and all her friends, they are in the tree時,師生一起指向那棵樹。由于旋律優(yōu)美動聽,再加上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大方得體,富有感染力,學生自然而然參與到歌曲學習中,試問這樣的英語教學,學生怎么會不喜歡呢?
(二) 用所學知識改編歌曲,并結合手上動作指向?qū)嵨铩?/p>
本課在于讓學生學會詢問Where is the...?以及其回答Its on/in/under/behind...在黑板上貼上小鳥在不同地方的圖片。林老師在教學玩課本上的歌曲后,通過視覺直觀,改編歌詞。
反思:在這個情境中,林老師能夠因材施教,及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運用,通過歌曲的形式將所學知識表達出來,及時鞏固,強化了學習效果。師生同唱改編的歌曲,邊唱邊做動作。在這個情景創(chuàng)設中,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的用處與樂趣。快樂英語教學不僅在視覺上是一種享受,更能讓學生學有所獲。案例中采用歌曲來學習并鞏固鞏固in my desk, on my desk, in the tree, under the tree,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林老師充分把握教材的內(nèi)容,并創(chuàng)新地進行歌詞改編。相對于枯燥地讀英語,學生更喜歡以唱的形式將所學英語進行表達,林老師能抓住學生的心理,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關鍵在于運用機智教學,因材施教,在這里我看到了林老師是怎樣讓學生“學簡單的英語,學有趣的英語,學鮮活的英語”。
三、 抓住“樂趣”——應創(chuàng)設新穎有趣、順應學生心理的教學情境
案例:《What time is it》導入部分
T: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來做一個很有趣的游戲快速反應。當你看到數(shù)字的時候,請用英語大聲說出來。教師出示數(shù)字,到最后數(shù)字1~12圍成一個圈,出示一個時鐘的圖片。接著教學單詞clock,同時撥一個時間,讓學生進行時間的問與答。接著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大大的鐘,只有時間標記但沒有指針,老師站在鐘面前,用肢體示范時間:左手伸長,表示分針,右手彎曲,用肘部指向表示時針。教師在師范的基礎上請學生上臺表演,進行時間問答。之后通過學生的動作,猜測該是干什么的時間了,再請另一個學生撥一下時間。
反思: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當中是英語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的目的之一。因此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就應該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突出童趣。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很多同學爭當小演員,課堂參與度很高,教學效果良好。但同時也應該注意到任何情境在初始出現(xiàn)時都是新鮮的、有趣的,如以上這個guessing game,如果讓學生撥時間和猜測干什么次數(shù)偏多,學生會失去興趣。
四、 追求“活學活用”——學習英語語言的目的在于交流,在于運用。
案例:《On the farm》
T:在學習完Story time 部分,教師將情境設置在水果店里。讓學生扮演售貨員,同學間自編對話。
S1: Can I help you?
S2: What are these?
S1: They are...
S2: What are those?
S1: They are...
S1: Id like some...
S2: Here you are.
反思:英語的語言學習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雙重屬性。語言是交流的工具。這個案例中的情境設置將農(nóng)場里學到的知識,通過水果店的對話的形式予以運用,所述案例畫面生動,顏色鮮艷,以其開放性來吸引學生,鍛煉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鄒志超,龔少英.情境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4):97-100.
作者簡介:宋倩,江蘇省淮安市共和九年制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