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華
(江蘇省東臺市中醫(yī)院,江蘇 東臺 224200)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屬于常見并發(fā)癥,在骨科中是高發(fā)病癥,根據(jù)相關的研究證實,接受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的患者中,存在著20%~49%的發(fā)生概率,在接受了婦科惡性腫瘤術治療的患者中,存在著15%~40%的發(fā)生概率[1]。此次研究重點分析手術室中護理干預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的具體效果,選取了我院收治的接受了手術治療的患者121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所有患者分組,對比并分析兩組患者術后出血量、蘇醒時體溫、24 h凝血指標等情況,以及患者術后寒戰(zhàn)、延遲蘇醒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概率,同時重點關注患者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概率?,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3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了手術治療的患者121例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全部簽署了知情同意書,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61例與對照組60例。其中,研究組男33例,女28例,年齡45~84歲,平均年齡(62.5±4.8)歲,合并癥為:19例高血壓患者,9例糖尿病患者,7例高血脂癥患者;對照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46~82歲,平均年齡(61.7±4.5)歲,合并癥為:17例高血壓患者,8例糖尿病患者,5例高血脂癥患者。對比并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及對照組患者所采取的預防措施相同,在這個基礎之上,研究組的患者還需實施護理干預,在接受了麻醉之后,下肢使用間歇充氣壓力泵,在操作的過程中,袖帶通過下肢足踝逐漸向上包裹纏繞,以容納一個手指的松緊度為最佳,手術一側的下肢袖帶包纏繞到膝關節(jié)上,距離切口的遠端在20 cm的地方,對側應該包繞到大腿的根部為最佳[2]。在手術過程中,需密切關注袖帶是不是包裹嚴實,若是發(fā)現(xiàn)松緊度不可靠,需立即重新包扎。密切關注患者肢體的溫度和皮膚的顏色等情況[3]。
對比并分析研究組及對照組患者手術之后的出血量、蘇醒時候的體溫,了解兩組患者術后寒戰(zhàn)、延遲蘇醒等不良事件發(fā)生概率、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概率。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及對照組患者術后出血量比較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蘇醒時體溫相較于對照組患者來說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24小時的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患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寒戰(zhàn)、延遲蘇醒的發(fā)生概率分別是9.84%(6/61)、18.03%(11/61),均低于對照組的患者21.67%(13/60)、38.33%(23/60),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下肢深靜脈血栓會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對其生存質量造成威脅,應積極落實護理干預,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提升手術治療效果[4]。
重點以我院收治的接受了手術治療的121例患者作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61例與對照組60例。研究組的患者接受間歇充氣壓力泵護理干預模式,對照組患者只接受治療,分析兩組患者術后出血量、蘇醒時體溫、24 h凝血指標等情況,對比研究組及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寒戰(zhàn)、延遲蘇醒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概率,同時重點關注患者的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概率。研究組及對照組患者術后出血量比較接近,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蘇醒時體溫相較于對照組患者來說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24小時的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計數(shù)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的患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寒戰(zhàn)、延遲蘇醒的發(fā)生概率分別是9.84%(6/61)、18.03%(11/61),均低于對照組的患者21.67%(13/60)、38.33%(23/60),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手術室中護理干預可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對維持患者的正常體溫有著極大的幫助,能避免各項指標發(fā)生異常情況,值得應用并積極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