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學習的物理知識很多,單涉及測定密度的方法就很多,學生一時無法適從。通過下面的一次探究過程,學生不僅能夠?qū)y定密度的多種方法掌握,而且還能找出各種方法的優(yōu)劣,從而減小誤差,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通過此次探究過程,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物理方法選擇的重要性。
關鍵詞:密度;自主探究;交流與合作
一次小迪的媽媽旅游時買了一枚金戒指,不知真假,小迪想幫助媽媽。
小迪和她的好朋友小欣、小敏、小堯、小軍五人一起來完成這項任務。物理老師給他們提供以下器材:50cm3的量筒一個;量程為2.5N,最小分度值為0.05N的彈簧測力計一個;最小砝碼為5g,標尺的最小刻度為0.1g的托盤天平一架,還有小燒杯一個,足量的細線和水、溢水杯等。
他們經(jīng)討論:認為從這些器材中選用一部分進行測量,設計一個最佳的實驗方案,使測量結(jié)果盡量準確。(1)寫出選用的器材;(2)寫出主要的實驗步驟;(3)推導出計算戒指密度的表達式。
經(jīng)過搜集,他們共找出這些測量密度的方法:
一、常規(guī)方法測密度
方法(實驗1):器材:天平(含砝碼)、量筒、燒杯、線、水
步驟:(1)用天平測出戒指的質(zhì)量m;(2)在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測出水的體積V1;(3)將戒指用細線拴好,放在盛有水的量筒中,(排水法)測出總體積V2。
二、特殊方法測密度
特殊方法一(實驗2):器材:天平(含砝碼)、細線、小燒杯、溢水杯和水
步驟:(1)用天平測出戒指的質(zhì)量m1;(2)測出空燒杯的質(zhì)量m2;(3)把金戒指放在盛滿水的溢水杯中,用燒杯接住溢出的水,測出溢出的水和燒杯的總質(zhì)量m3。
特殊方法二(實驗3):器材:天平(含砝碼)、細線、小燒杯、水
步驟:(1)用天平測出戒指的質(zhì)量m1;(2)測出盛滿水的燒杯的總質(zhì)量m2;(3)把金戒指放在盛滿水的杯中,待水溢出后擦干杯外壁,測出金戒指、水和燒杯的總質(zhì)量m3。
特殊方法三(實驗4):器材:天平(含砝碼)、細線、小燒杯、水
步驟:(1)用天平測出戒指的質(zhì)量m1;(2)測出盛滿水的燒杯的總質(zhì)量m3;(3)把金戒指放在盛滿水的杯中,把金戒指從水中拿出,測出剩余水和燒杯的總質(zhì)量m2。
特殊方法四(實驗5):器材:天平(含砝碼)、細線、小燒杯、水
步驟:(1)用天平測出戒指的質(zhì)量m1;(2)測出盛水的燒杯的總質(zhì)量m2;(3)把金戒指掉著懸掛放在盛水的杯中,測出水和燒杯的總質(zhì)量m3。
小迪和她的小組利用器材進行實驗。戒指的質(zhì)量m=5.21g。實驗1:往量筒倒入50.0ml的水;將戒指放入量筒中,水面幾乎不變。所以此方法不行。實驗2:空燒杯的質(zhì)量為28.20g;將溢水杯盛滿水,戒指放入水中,沒有水流入燒杯中。此方法也不行。實驗3:注滿水燒杯的質(zhì)量m2=103.30g;放入戒指后,總質(zhì)量為m3=107.60g;利用公式求出戒指密度為5.725g/cm3。實驗4:注滿水燒杯的質(zhì)量m3=103.30g;放入戒指后,再將戒指拿出來,測出剩下水和燒杯的總質(zhì)量為m2=102.35g;利用公式求出戒指的密度為5.48g/cm3,和上次的實驗結(jié)果差不多。實驗5:往燒杯中放入適量的水,測出總質(zhì)量為m2=74.31g;將戒指懸掛在水中,測出此時質(zhì)量m3=74.60g;算出戒指密度17.97g/cm3。實驗結(jié)果小迪感到還算滿意。
通過此次實驗探究,小迪小組得到了以下的一些收獲:
收獲一:通過本次的實驗探究,把密度、浮力等知識及儀器的使用等知識有機結(jié)合起來,知識容量和綜合程度大大提高。分析能力、綜合能力、設計實驗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方法等得到了一次較好的鍛煉。
收獲二:以后測戒指的密度可以這樣做:用精密天平直接測量戒指的質(zhì)量,取一小燒杯盛適量水,并置于精密天平上,再用細繩拴住戒指,并小心懸于水中,天平顯示質(zhì)量增加,稍穩(wěn)定后讀取這個增加值。要注意的是這里由于水分揮發(fā)、水體晃動等原因,往往得不到一個穩(wěn)定的示數(shù),放入戒指約3-5秒后讀個中值就行了。
收獲三:如何更加減小實驗誤差:用不易揮發(fā)性的液體代替水;用支架固定絲線,以免受的晃動影響準確性;天平的精確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測試的準確性。實驗方法決定實驗的成敗。
收獲四:通過此次探究激發(fā)了學習和探究物理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小組成員把實驗設計出來,都想主動地把實驗演示給大家觀摩,每個成員都希望得到大家贊許而得到滿足成功感。當實驗成功時,會得到成員的掌聲與敬慕;當實驗失敗時,雖然沒有掌聲,成員們會伸出友誼之手,在精神上鼓勵。在實驗中小組成員可以相互探討、相互磋商、相互學習,從而達到共同成功、共同提高的愿望!
作者簡介:周永海(1972.11—),男,漢族,江蘇海安,大學本科,初中教師,中小學高級教師。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