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手機軟件的開發(fā)讓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帶上手機和身份證就可以實現“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夢想。手機與我們如影隨形,但是在家庭中,父母過度使用手機卻成了引發(fā)問題的導火索。
親愛的爸爸媽媽,人們都說女兒是爸爸媽媽的掌上明珠,我感覺手機才是你們的掌上明珠。我一放學,你們就把我送到小區(qū)里的晚托班,寫完作業(yè)才能回家?;氐郊夷銈兙痛呶疑洗苍琰c睡覺,最多允許我看一會兒課外書。你們躺在沙發(fā)上,一人拿著一部手機,爸爸打游戲,媽媽看電視劇,玩得很開心,只有我是多余的。
我也很想玩手機,可你們都對我說小孩子要把時間花在學習上,只有我考得好被老師表揚或者你們心情好的時候,才同意我玩一會兒手機。我有好多事想告訴你們,我多想每天和你們一起吃飯、一起說說話、一起玩兒??!可我更想變成手機,天天被你們捧在手心里。
這是一篇題為《×××,我想對你說》的小學生作文,透過文字,我們能想象出家里的場景,字里行間,我們能感受到孩子真實而急切的心愿。家長在孩子面前沉迷于手機,孩子缺少家長的陪伴,可能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呢?
班杜拉提出觀察學習的概念,即人們可以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的后果而間接地進行學習。班杜拉認為兒童社會行為的習得主要是通過觀察、模仿現實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來完成的。父母顯然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是最先影響孩子的人,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對象。家長玩手機不亦樂乎、廢寢忘食,孩子都看在眼里,他們自然就知道手機的魅力所在,當然也想玩。家長一邊看著手機一邊訓斥孩子別老想著玩、要好好學習,孩子心里會怎么想?這種做法的有效性又有多高呢?
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有愛和歸屬的需要。當人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后,人就開始渴望與他人有情感聯系,渴望自己在團體中有一個位置,如果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人就會感到強烈的失落、孤獨、寂寞,內心產生痛苦體驗。在家庭這個團體中,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精心照顧,獲得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滿足,家對孩子來說,應該是溫暖、包容的環(huán)境。沉迷于手機的父母往往缺少持續(xù)性的關注,經常疏忽孩子的需求,只顧自己心理的暢快和滿足。缺少關愛的孩子內心強烈渴望愛、陪伴、親密和歸屬感,如果不能從父母那里獲得這些,孩子在青春期就容易叛逆、墮落、早戀,或者把自己封閉起來。
孩子出生的時候,家長用雙手、臂膀、前傾的身體小心翼翼地環(huán)抱著寶貝,用微笑的臉龐、慈愛的眼神、溫暖的身體盡情呵護著孩子,這種環(huán)境被稱為抱持性環(huán)境,它不僅是安全的,而且還具有支持性,會讓孩子有踏實的感覺,促進其成長。孩子長大了,他的這種需求仍然存在,雖然家長不能再用抱嬰兒的方式來關愛孩子,但可以通過擁抱或拍肩等肢體動作、理解性的語言來回應孩子,這些舉動依然是支撐孩子的無形力量。特別是孩子遇到困難或者心煩意亂的時候,這時就更需要家長與他們交流情緒情感,鼓勵并引導他們調節(jié)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家長天天抱著手機,忽視孩子的情緒和性格的發(fā)展,當孩子出現明顯問題時就會追悔莫及。
看到這里,有些家長心里可能會慶幸:只要孩子在家,我都坐在旁邊陪著讀書、學習、娛樂,不玩手機不做其他事就可以了。這類家長充其量只是個“監(jiān)工”,而非陪伴者。孩子其實不喜歡這樣的家長,他們會讓孩子有種壓迫感,缺少自由、自主的氛圍。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就會變得孤獨或自我膨脹,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以自我為中心;反之,若父母緊緊包圍著孩子,事事陪護,孩子的自我得不到發(fā)展,長大后要么依賴父母,要么反抗父母。陪伴孩子成長是家長不可推卸的責任,用心、合理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工作忙、應酬多、下班晚是家長最強有力的理由,把孩子丟給老人、送去晚托班是普遍現象。“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愿擠,總還是有的?!边@句話經常被家長用來教育孩子,那用在家長自己身上呢?不妨妥善安排一下時間,留出10分鐘給孩子:早上起來,不要瀏覽新聞和朋友圈,而是和孩子說聲“早安”;用餐時,不要一邊吃飯一邊刷手機,專心陪孩子一起用餐;晚上到家,把游戲、熱劇先放一邊,和孩子聊聊學校里發(fā)生的事情。在陪伴孩子的互動過程中,家長才能了解孩子的情感、性格、習慣等;通過陪伴,孩子可以感受到家長的言傳身教,逐漸受到熏陶和感染。
當家長陪伴孩子的時候,關注點必須落在孩子的心理需求上。陪伴不在乎時間長短,而在乎質量,高質量的陪伴要切合孩子的心理,同時需要家長做到身心合一,切忌身在孩子旁、心在手機中。孩子都很聰明和敏感,他們能從家長的陪伴中感受到家長是否全身心投入、自己是否真的被家長重視,這是孩子最在意的方面。陪伴講究的是雙方有內在的聯系,而不是僅指時空上的一致。家長可以陪伴孩子一起游戲、閱讀、講故事、畫畫、做手工,結束之后和孩子分享感受;還可以帶孩子走進自然,看看藍天,聞聞花香,聽聽鳥鳴,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和孩子聊天、說心里話。家長在陪伴的同時還要注意給孩子獨立學習、獨自玩樂的機會,如:家長做家務、孩子自己看書學習,有問題則請父母幫助,看似各干各的,實則人人專注。這樣會讓孩子有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培養(yǎng)其獨立意識,防止出現離開父母就無所事事、不會安排生活的情況,畢竟用心陪伴的最終目的是家長安心地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