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章太炎國學講義的學術脈絡與經(jīng)典價值

2018-01-28 17:40李建軍
臺州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章太炎國學

李建軍

(臺州學院 中文系,浙江 臨海 317000)

《國學概論》和《國學略說》是太炎先生最為知名的國學講義,也是近百年來最受歡迎的國學讀本之一。兩書在百年風云的變幻中經(jīng)受歷史的選擇,在國學浪潮的漲落中歷盡時光的淘洗,逐漸沉淀為國學名著,閃發(fā)出經(jīng)典的熠熠光芒。我們在欣賞光芒照耀的勝景之際,也應該追問光芒從何而來,大師如何治學,經(jīng)典何以鑄就……

一、“轉俗成真”與“回真向俗”——國學大師的學術進階

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學乘,字枚叔,后改名炳麟,再后又因仰慕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原名絳,明亡后改名炎武)而改名絳,別號太炎,以號行于世。浙江余杭人,出身于書香門第。祖父章鑒為國子監(jiān)生,父親章曾任余杭縣學訓導,兼杭州詁經(jīng)精舍監(jiān)院,兄章、章箴均為舉人。先生幼時即從外祖父朱有虔讀經(jīng),濡染清代漢學由聲音文字以求訓詁、由訓詁以求義理的風習,從小在文字音韻方面受到嚴格訓練。1890年,進入詁經(jīng)精舍,師從樸學大師俞樾,并從高治平問經(jīng)、從譚獻習文辭之法。詁經(jīng)精舍七年的勤學精研,給先生打下了深厚的樸學根基。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之后,積極投身維新運動,參加強學會,又赴上海任《時務報》撰述。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遭通緝,避居臺灣,后又流亡日本,結識孫中山。1900年,在上海參加唐才常發(fā)起的“張園國會”,當場剪去辮發(fā),表達排滿之志,并公開與改良派決裂,從此走上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1903年,因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并為鄒容《革命軍》作序,觸怒清廷,被捕入獄達三年之久。1904年,身陷囹圄的太炎先生與獄外蔡元培等人聯(lián)絡合作,在上海發(fā)起成立光復會。1906年,出獄后赴日本,加入同盟會,并擔任機關報《民報》主編,與改良派展開論戰(zhàn)。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后歸國,并于次年初擔任《大共和日報》主編和孫中山總統(tǒng)府樞密顧問。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參與籌劃討袁,被袁世凱軟禁于北京達三年之久。1917年追隨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曾任護法軍政府秘書長,不久即離職,退隱于書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多方奔走、四處聯(lián)絡,主張堅決抵抗日本侵略,并贊助抗日救亡運動。同時,以肩荷民族文化為己任,以更強的使命感著書講學,傳承文化、培養(yǎng)后學。1936年病逝于蘇州,臨終告誡子孫“設有異族入主中夏,世世子孫毋食其官祿”。①章太炎生平事跡,詳參章太炎《太炎先生自定年譜》(香港:龍門書店,1965年版),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版)和《章太炎年譜長編補》(載《文史》第18輯),胡珠生《〈章太炎年譜長編〉訂補》(載《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1期),章念馳《章太炎生平與思想研究文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和《章太炎生平與學術》(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8年版),謝櫻寧《章太炎年譜摭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姚奠中、董國炎《章太炎學術年譜》(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姜義華《章太炎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等。

太炎先生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先后參與維新運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堅貞之志,始終不墜,為推翻滿清王朝、建立中華民國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被譽為“民國先驅”。先生去世后,國民政府發(fā)布國葬令,稱其“性行耿介,學問淹通。早歲以文字提倡民族革命,身遭幽禁,義無屈撓。嗣后抗拒帝制,奔走護法,備嘗艱險,彌著堅貞”[1]310,錢玄同先生在挽聯(lián)中贊其“纘蒼水、寧人、太沖、姜齋之遺緒而革命,蠻夷戎狄,矢志攘除,遭名捕七回,拘幽三載,卒能驅逐客帝,光復中華,國士云亡,是誠宜勒石紀勛,鑄銅立像”[2]978。

魯迅先生在《太炎先生二三事》也特別提到:“我以為先生的業(yè)績,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在學術史上還要大……考其生平,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tǒng)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并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并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保?]554-556許嘉璐先生《章太炎全集序》中云:“有志青年得先生熏潤而投身革命者,豈可數(shù)哉!先生又著《俱分進化論》、《革命之道德》、《建立宗教論》、《代議然否論》諸文,于革命力量之奮揚、帝制后之國體、建制諸事,皆有學理之探討,即‘中華民國’之名亦出于先生。唏!民國之肇興,先生奠基之功巨矣。”[4]2上述材料都點出了太炎先生作為民主革命家的矢志不移和豐功偉績。

太炎先生不僅是革命家,而且是“有學問的革命家”,或曰“有革命業(yè)績的學問家”。其學術造詣遍及經(jīng)、史、子、集等中國傳統(tǒng)學術領域,又精通印度佛學,通曉西方學術,堪稱清末民初“學界泰斗”。許嘉璐先生《章太炎全集序》云:“先生之學博而約,閎而邃,于經(jīng)、史、子、集及印、西諸學皆有獨得。舉凡古近政俗之消長,社會都野之情狀,華梵圣哲之義諦,東西學人之所說,莫不察其利病,識其流變,觀其會通,窮其指歸。故黃季剛(侃)先生曰‘:先生懿行至多,著述尤富。文辭訓故,集清儒之大成;內(nèi)典玄言,闡晉康(唐)之遺緒;博綜兼善,實命世之大儒’,誠不刊之論也?!保?]2-3

余少年獨治經(jīng)史通典諸書,窮及當代政書而已;不好宋學,尤無意于釋氏。三十歲頃,與宋平子交,平子勸讀佛書。始觀《涅》、《維摩詰》、《起信論》、《華嚴》、《法華》諸書,漸近玄門,而未有所專精也。遭禍系獄,始專讀《瑜珈師地論》及《因明論》、《唯識論》,乃知《瑜伽》為不可加。既東游日本,提倡改革,人事繁多,而暇輒讀藏經(jīng)。又取魏譯《愣伽》及《密嚴》誦之,參以近代康德、蕭賓訶爾之書,益信玄理無過《愣伽》、《瑜伽》者。

少雖好周秦諸子,于老莊未得統(tǒng)要。最后終日讀《齊物論》,知多與法相相涉,而郭象、成玄英諸家悉含胡虛冗之言也。既為《齊物論釋》,使莊生五千言,字字可解……

余既解《齊物》,于老氏亦能推明。佛法雖高,不應用于政治社會,此則惟待老莊也。儒家比之,邈焉不相逮矣。然自此亦兼許宋儒,頗以二程為善,惟朱、陸無取焉。二程之于玄學,間隔甚多,要之未嘗不下宜民物;參以藏氏,則在夷惠之間矣。[6]642-643

所謂“少年獨治經(jīng)史通典諸書,窮及當代政書而已;不好宋學,尤無意于釋氏”云云,可見太炎先生早年治學興趣在經(jīng)史之學、典制之學,當然還有其未提及的小學,而對宋學和佛學則不甚措意。這是太炎先生治學的第一個階段。所謂“三十歲頃,與宋平子交,平子勸讀佛書……既為《齊物論釋》,使莊生五千言,字字可解”云云,這是太炎先生治學的第二個階段,即接觸并究心佛學“轉俗成真”的階段。大致從1897年遇宋?。ㄗ制阶樱﹦褡x佛書開始,到1910年撰成《齊物論釋》為界。在此期間,太炎先生精研佛理,并以佛學來會通子學、西學,用佛解莊而成《齊物論釋》。所謂“余既解《齊物》,于老氏亦能推明。佛法雖高,不應用于政治社會,此則惟待老莊也。儒家比之,邈焉不相逮矣。然自此亦兼許宋儒”云云,這是太炎先生治學的第三個階段,即“回真向俗”的階段。在此階段,太炎精研佛理后,認識到“佛法雖高,不應用于政治社會”的缺陷,轉而認為凡“外能利物,內(nèi)以遣憂”之學皆有價值,開始對古今中外學術思想進行重估,最后達到儒、釋、道的會通,中學、西學的會通。

關于“回真向俗”的心路歷程,太炎先生還有一個更為直白的表述:

我從前傾倒佛法,鄙視孔子、老、莊,后來覺得這個見解錯誤,佛、孔、老、莊所講,雖都是心,但是孔子、老、莊所講的,究竟不如佛的不切人事??鬃印⒗?、莊自己比較,也有這樣情形,老、莊雖高妙,究竟不如孔子的有法度可尋,有一定的做法。[7]618

太炎先生指出自己從“傾倒佛法,鄙視孔子、老、莊”,到體會出“佛的不切人事”,再到體會出“老、莊雖高妙,究竟不如孔子的有法度可尋,有一定的做法”,經(jīng)歷了揚佛而抑儒、道,最終在儒、釋、道權衡中重新認識儒家價值的思想嬗變過程,這個過程正是太炎先生治學始于“入世”、中經(jīng)“出世”而終于“入世”的回環(huán)。

太炎先生的學術成就在小學、古文經(jīng)學、諸子學等領域尤為矚目。太炎先生在小學方面的輝煌成就,許嘉璐先生有精當闡發(fā):

先生尤精于小學,學者謂為乾嘉正統(tǒng)派之殿軍。清之樸學,自昆山顧氏肇其端,后竟蔚為大國。文字、音韻、訓詁、目錄、版本、??薄⑤嬝?、辨?zhèn)?、沿革地理諸學漸為專門,學者茍通其一,即獲贊嘆,而先生乃能會而通之,上承戴東原(震)、段懋堂(玉裁)、王懷祖(念孫)、王伯申(引之)、俞曲園(樾)之緒余;下啟近代各專門學科之興盛。先生好顧、江、戴、段、王、孔音韻之學,及閱大徐《說文》十數(shù)過,然見語言文字之本原,著《文始》、《新方言》。其躐越前人者,于文與字,不駐足于音同義同、音近義通、一聲之轉之混沌,而依文字之演進以探其源,即后世所謂以歷時觀念檢視本體也。其于音聲,亦不拘于同、近,創(chuàng)《成均圖》,明言對轉、次對轉、次旁轉,益合于音理及語言實際矣。至于發(fā)明孳乳、變易二例,尤為前人所不能言。如是,遂使附庸經(jīng)學之小學,一躍而為獨樹大纛之語言文字學。季剛先生踵而襄之,遂有“章黃學派”之綿綿。[4]3

太炎先生的小學成就,得到了學界公認。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云:“其(即太炎先生,引者注)治小學,以音韻為骨干,謂文字先有聲然后有形,字之創(chuàng)造及其孳乳,皆以音衍。所著《文始》及《國故論衡》中論文字音韻諸篇,其精義多乾嘉諸老所未發(fā)明;應用正統(tǒng)派之研究法,而廓大其內(nèi)容延辟其新徑,實炳麟一大成功也?!保?]203太炎先生弟子周作人亦云:“我以為章太炎先生對于中國的貢獻,還是以文字音韻學的成績?yōu)樽畲?,超過一切之上的?!保?]283太炎先生的文字音韻學成績也得到了當代學人的高度評價。著名音韻學家唐作藩等稱:“章、黃被認為是清代乾嘉以來小學的繼承者和集大成者,他們對古音研究都有重要貢獻。”著名古文字學家裘錫圭等稱“:章氏的理論和實踐都證明他已經(jīng)有了比較明確的語言學思想。他提出的語言文字之學這一名稱,標志著中國現(xiàn)代語言學的發(fā)端?!保?0]7,92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民國年間使用的漢字注音符號亦是太炎先生所創(chuàng),后來由其弟子錢玄同、許壽裳、周樹人等促成教育部通過,成為通行的國語注音符號。

太炎先生在古文經(jīng)學尤其是春秋左傳學、尚書學方面有精深造詣,在剝落六經(jīng)之經(jīng)學油彩、還原其史籍本色、清除今文經(jīng)學迷霧等方面,皆有重要建樹。許嘉璐先生對此有貼切的論斷:

先生治經(jīng),專尚古文,與康有為相頡頑。破燕齊方士怪迂之談,謂《春秋》乃史家之實錄而非萬世之圣經(jīng);《易》明古今之變,史事之情狀見焉;《禮》、《樂》為周室法制,《詩》記列國之政,《書》之為史益莫須辨;孔子刪定六經(jīng),非素王制法,乃在存故史,彰先世,故孔子為史家宗主。然亦許孔氏以“變祥神怪之說而務人事,變疇人世官之學而及平民,此其功亦千古”。此其立意有別于康氏,而摧破之功則略同,經(jīng)學由是而遂失廟堂之尊。是先生尤斤斤于學術獨立,永葆中國獨有之史學也。[4]3-4

太炎先生在諸子學方面有精深研究,其戛戛獨造之處浹髓淪肌,至今啟人心智。太炎先生心儀周秦諸子研究,在1909年《致國粹學報社書》上,曾有這樣的自我表白:

弟近所與學子討論者,以音韻訓詁為基,以周、秦諸子為極,外亦兼講釋典。蓋學問以語言為本質,故音韻訓詁,其管也;以真理為歸宿,故周、秦諸子,其堂奧也。[11]497

清代的漢學家,最精??庇栐b,但多不肯做貫通的功夫,故流于支離碎瑣。??庇栐b的工夫,到了孫詒讓的《墨子間詁》,可謂最完備了,但終不能貫通全書,述墨學的大旨。到章太炎方才于??庇栐b的諸子學之外,別出一種有條理系統(tǒng)的諸子學。太炎的《原道》、《原名》、《明見》、《原墨》、《訂孔》、《原法》、《齊物論釋》,都屬于貫通的一類?!对?、《明見》、《齊物論釋》三篇,更為空前的著作。[12]24

點出太炎先生“于??庇栐b的諸子學之外,別出一種有條理系統(tǒng)的諸子學”之功績。太炎先生諸子學研究之“條理系統(tǒng)”,精絕處在于援西釋中,中西貫通,論理透徹,略無窒礙。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稱:“章太炎炳麟《國故論衡》中有《原名》、《明見》諸篇,始引西方名學及心理學解《墨經(jīng)》,其精絕處往往驚心動魄?!保?3]256太炎先生諸子學研究貫通中西所達到的哲理高度,得到學界的高度贊譽,賀麟在《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中云:“在他《國故論衡》中有《明見》一篇,最富哲學識度,又有《原道》三篇,最能道出道家的長處,而根據(jù)許多史實,指出道家較儒家在中國政治史上有較大較好的貢獻,尤值得注意……現(xiàn)代西方哲學,大部分陷于支離繁瑣之分析名相。能由分析名相而進于排遣名相的哲學家,除懷特海教授外,余不多覯。至轉俗成真,回真向俗,儼然柏拉圖‘洞喻’中所描述的哲學家胸襟,足見章氏實達到相當圓融超邁的境界?!保?4]19-20

太炎先生治學涉獵廣泛,學術貢獻也是多方面的,弟子許壽裳在《章炳麟傳》中有精當概括“:雖則,他的入手工夫也是在小學,然而以樸學立根基,以玄學致廣大。批判文化,獨具慧眼,凡古今政俗的消息,社會文野的情狀,中、印圣哲之義諦,東西學人的所說,莫不察其利病,識其流變,觀其會通,窮其指歸?!лd之秘,睹于一曙’,這種絕詣,在清代三百年學術史中沒有第二個人,所以稱之曰國學大師。”[15]4

太炎先生既是革命家(“民國先驅”),又是學問家(“學界泰斗”),其實兩者是統(tǒng)一的。其研究國學、提倡國故、宣揚國粹,目的在于“用國粹激動種姓,增進愛國的熱腸”[16]272,以文史之學傳中國之命脈。太炎先生嘗言:

夫國于天地,必有與立,所不與他國同者,歷史也,語言文字也。二者國之特性,不可失墜者也。昔余講學,未斤斤及此;今則外患孔亟,非專力于此不可。余意凡史皆春秋,凡許書所載及后世新添之字足表語言者皆小學。尊信國史,保全中國語言文字,此余之志也。[17]69

其肩荷民族文化之使命感令人動容。太炎先生作為學問家以文史之學傳中國之命脈,正如其作為革命家以堅貞之志開舊邦之新命,其背后都是對國家、民族的赤子情懷和使命擔當。

太炎先生治學精勤,論著頗豐,其中包括《文始》、《齊物論釋》、《國故論衡》、《書》、《檢論》等名著。太炎先生的著述曾先后被匯集成《章氏叢書》(1915年)、《章氏叢書續(xù)編》(1933年)、《章氏叢書三編》(1939年)刊刻問世,但仍有遺珠之憾。1982年至199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在《章氏叢書》、《續(xù)編》、《三編》基礎上陸續(xù)點校出版《章太炎全集》八卷,給學界提供了很大便利。2014年至201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陸續(xù)推出新版《章太炎全集》,包含太炎先生一生的著作、翻譯、演講、書信、談話、年譜等,共搜集17種,分為20冊,計680余萬字,是目前規(guī)模最大、收錄最全、整理最精的章太炎著作集。

三、“提獎光復,未嘗廢學”——太炎先生的國學講演

太炎先生作為一位大學問家,曾多次講授國學。除了平日的零星講演,比較集中的講學有四次。第一次是1906年出獄后赴日本東京參加革命活動,“提獎光復,未嘗廢學”[18]14,一邊治學、一邊講學,講授《說文》、《莊子》、《楚辭》、《爾雅》、《廣雅疏證》典籍,弟子中有黃侃、錢玄同、魯迅、許壽裳、朱希祖、周作人、龔未生等后來的知名人物。本次講學,形成的重要成果便是后來名揚天下的《國故論衡》。該書1910年刊行于日本東京,太炎先生參與編輯的《教育今語雜志》曾刊登此書廣告,刊于第一冊上的廣告稱:“本書分小學、文學、諸子學三類,用講義體裁,解說簡明,學理湛深,誠研究國學者所不可不讀也?!笨诘谌齼陨系膹V告稱“:本在學會口說,次為文辭?!笨梢娫摃亲髡咴谥v義基礎上修訂而成的。第二次是1913年至1916年被袁世凱軟禁于北京期間,與黃侃、錢玄同、吳承仕、周樹人、朱希祖、許壽裳、馬裕藻等一批學生講授學術。本次講學形成的成果之一便是太炎先生口述玄理,令吳承仕筆述整理,是為《漢微言》。第三次是1922年應江蘇省教育會的邀請,在上海登壇系統(tǒng)講授國學,所講內(nèi)容被曹聚仁整理為《國學概論》出版。第四次是晚年在吳中的講學活動,所講內(nèi)容被諸祖耿等弟子記錄下來,后來結集為《章太炎國學講演錄》。

太炎先生這四次比較集中的國學講授活動,分別形成了《國故論衡》、《漢微言》、《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講演錄》這四個文本。其中《漢微言》為哲學短論集,《國故論衡》、《國學概論》、《章太炎國學講演錄》則是較為系統(tǒng)的國學講義。這三種國學講義中,《國故論衡》為作者手訂,學理性、系統(tǒng)性最強,也最難讀。《國學概論》和《章太炎國學講演錄》均為作者口述、弟子整理,既有一定的學理性和系統(tǒng)性,也有一定的普及性,特別是《國學概論》是面向社會大眾講演國學的記錄整理稿,最為通俗易懂。從學習國學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次序來看,應先讀《國學概論》,再讀《章太炎國學講演錄》,最后讀《國故論衡》。

四、真知灼見,深入淺出——《國學概論》的言簡義豐

1922年4月至6月,太炎先生應江蘇省教育會之邀,到上海講授國學。關于事情緣起,《申報》所載《省教育會請章太炎先生講國學》公告稱:“自歐風東漸,競尚西學,研究國學者日稀,而歐戰(zhàn)以還,西國學問大家來華專事研究我國舊學者,反時有所聞,蓋亦深知西方之新學說,或已早見于我國古籍,借西方之新學,以證明我國之舊學,此即為中國文化溝通之動機。同人深懼國學之衰微,又念國學之根柢最深者,無如章太炎先生,爰特敦請先生蒞會,主講國學?!保?9]主辦方從4月1日(星期六)起,請?zhí)紫壬诿恐苄瞧诹绾筮M行講授,共講十次?!渡陥蟆酚诿看沃v演后,即將講授內(nèi)容發(fā)表,文字加工不多,口語色彩很濃。曹聚仁先生則將講演記錄系統(tǒng)整理,但也保留了較濃的口語色彩,并于當年11月以《國學概論》為題在上海泰東圖書館排印出版。另外,還有張冥飛整理的《章太炎先生國學講演集》,1924年于平民出版局出版。三者比較,曹先生整理而成的《國學概論》最優(yōu),流傳也最為廣泛。

《國學概論》分為概論(國學的本體、治國學的方法)、經(jīng)學的派別、哲學的派別、文學之派別、國學之進步五個部分。在概論中,太炎先生論及國學之本體,指出“經(jīng)史所載,雖在極小部分中還含神秘的意味,大體并沒神奇怪離的論調(diào)。并且,這極小部分的神秘記載,也許使我們得有理的解釋”,故而認為“經(jīng)史非神話”;又指出“經(jīng)典諸子中有說及道德的,有說及哲學的,卻沒曾說及宗教”,“孔子對于宗教,也反對;他雖于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們味‘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他已明白告訴我們是沒有神的”,故而認為“經(jīng)典諸子非宗教”;還指出“史書原多可疑的地方,但并非像小說那樣的虛構……正史中雖有些敘事很生動的地方,但絕與小說傳奇不同”,故而認為“歷史非小說傳奇”。[20]2-6這些論斷都是真知灼見,體現(xiàn)了學術的理性精神。太炎先生論及“治國學的方法”,談到需要辨書籍的真?zhèn)?、通小學、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變遷、辨文學應用,都是多年治學的經(jīng)驗之談。

在“經(jīng)學的派別”中,太炎先生秉持“六經(jīng)皆史”之說,指出“在六經(jīng)里面,《尚書》、《春秋》都是記事的典籍,我們當然可以說他是史?!对娊?jīng)》大半部是為國事而作……也可以說是史。《禮經(jīng)》是記載古代典籍制度的,在后世本是史的一部分。《樂經(jīng)》雖是失去,想是記載樂譜和制度的典籍,也含史的性狀。只有《易經(jīng)》一書,看起來像是和史沒關,但實際上卻也是史?!保?0]18接下來,太炎先生按照今古文之分、南北學之分、漢宋學之分、今古文的復歸與衰亡的順序扼要梳理了經(jīng)學發(fā)展脈絡。

在“哲學的派別”中,太炎先生指出:“討論哲學的,在國學以子部為最多;經(jīng)部中雖有極少部分與哲學有關,但大部分是為別種目的而作的?!苯酉聛韺ο惹刂T子學說、漢至唐的代表性學說、宋明理學進行了梳理,最后認為:“以哲學論,我們可分宋以來之哲學、古代的九流、印度的佛法和歐西的哲學四種。歐西的哲學,都是紙片上的文章,全是思想,并未實驗……宋、明諸儒,口頭講的原有,但能實地體認出來,卻也很多,比歐西哲學專講空論是不同了。再就宋以來的理學和九流比較看來,卻又相去一間了……‘九流’實遠出宋、明諸儒之上,和佛法不相出入的?!保?0]30-48實際上排出了歐西哲學——宋以來之哲學——古代九流與印度佛法這樣一個由低到高的哲學位次。

在“文學之派別”中,太炎先生首先指出:“有文字著于竹帛叫做‘文’,論彼的法式叫做‘文學’。文學可分有韻無韻二種:有韻的今人稱為‘詩’,無韻的稱為‘文’。”接下來依次討論無韻之文的分類,兩漢以降的文學流派和著名文人,《詩經(jīng)》、《楚辭》、漢賦及各朝詩歌等內(nèi)容,最后直言不諱地批評白話詩:“詩至清末,窮極矣。窮則變,變則通;我們在此若不向上努力,便要向下墮落。所為(引者注:‘為’疑當為‘謂’)向上努力就是直追漢、晉,所謂向下墮落就是近代的白話詩?!保?0]49-66太炎先生對白話詩的批評引起了強烈反彈,當時曹聚仁、邵力子等人都曾撰文批評太炎先生此論。值得注意的是,太炎先生論文,一反學界對六朝之文的輕忽,指出六朝亦有佳作,但并非世代傳誦的任、沈或徐、庾之作,而是當時不以文名的范縝、裴等人之作,其云:“至當時不以文名而文極佳的,如著《崇有論》的裴,著《神滅論》的范縝等,更如孔琳(宋)、蕭子良(齊)、袁翻(北魏)的奏疏,干寶、袁宏、孫盛、習鑿齒、范曄的史論,我們實在景仰得很?!保?0]54太炎此論,值得文學史家關注。

在“國學之進步”中,太炎先生主張“經(jīng)學,以比類知原求進步”,意即“把經(jīng)看作古代的歷史,用以參考后世種種的變遷,于其中看明古今變遷的中心。那么,經(jīng)學家最忌的武斷、瑣屑二病,都可免除了”。同時主張“哲學,以直觀自得求進步”,意即“要知哲理非但求之訓詁為無用,即一理為人人所共明而未證之于心,也還沒有用處的,必須直觀自得,才是真正的功夫”。還主張“文學,以發(fā)情止義求進步”,其所謂“情”就是“心所欲言,不得不言”的意思,其所謂“義”就是“作文的法度”。[20]67-69

總之,《國學概論》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基本上將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部、子部、集部之學的整體輪廓和基本面貌勾勒出來了,且有真知灼見,論述深入淺出,語言通俗易懂,確實是一本適合于初學者的國學讀本。美中不足的是,該書沒有論及史部之學,從而在四部之學的呈現(xiàn)上留下缺環(huán)。另外,該書在某些論斷上不夠周延,如“文學之派別”中對白話詩的惡評,又如概論中“唐太宗不能齊家卻能治國”的論斷,都頗具爭議,引來學界批評。

五、精微朗暢,新見迭出——《國學略說》的言近旨遠

太炎先生晚年寓居江蘇時,正值“九一八事變”后日寇加緊侵華步伐,民族危機深重。太炎先生以傳承民族文化為己任,一意講學。關于講學的具體情形,弟子諸祖耿先生有詳細記載: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軍占領了我們的沈陽,妄想吞食中國。一九三二年……秋,蘇州耆老張一、李根源、金天翮等,邀請先生在蘇州講學。先生不愿終老租界,特買宅蘇州侍其巷,作長居蘇州之計。在蘇州講學時,標舉先憂后樂之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之顧炎武以為倡;又舉《孝經(jīng)》之繼承民族傳統(tǒng)、《大學》之研究政學標的、《儒行》之鼓勵強毅堅貞、《喪服》之鞏固民族宗親以為教;而主要目的,則在繼承保有文化,反抗敵人侵略,所謂“范以四經(jīng),標以二賢”者也。[21]304

1935年,太炎先生還特地在蘇州創(chuàng)設“章氏國學講習會”,更加系統(tǒng)地講授國學。關于具體情形,弟子諸祖耿先生云:

晚歲來吳,吳中舊有國學會,先生冠以章氏之號而別之,名曰“章氏國學講習會”,一時章氏國學講習會之名大著。先生分門講演,每日過午開始,往往延及申酉。一茶一煙,端坐講壇,清言娓娓,聽者忘倦,歷二三小時不輟。每次講演,余必與王謇、王乘六諸子從旁繹記,匯集成章,然后由余繕定呈閱。凡經(jīng)學、史學、諸子、小學,旁及詩文雜藝,悉有論述,刊布同仁。此冊所刊,未越當時之舊也。先生嘗言:“中年學生,基礎已定,成就可待;晚歲小生,來日方長,不可不力加誘掖。”以故于年輕學生,更為重視,獎導特過恒常。易簀前夕,講演未停。師母湯夫人言:“君體不舒,午餐未進,講程暫緩可也。”先生毅然答曰:“吾飯可以不吃,吾學不可不講!”卒依計劃進行,一無異于平時。向患鼻癰,吐音重濁,此次忽現(xiàn)清亮,眾皆為之察也。孰意鼻菌入腹,毒發(fā)成災,卒以翌晨八時棄世,時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四日也。先哲云徂,痛何可言。然循循善誘,啟發(fā)后生,精神奕奕,當與日月齊光,歷久而彌彰也。[22]1-2

從弟子的記載,可見太炎先生“繼承保有文化,反抗敵人侵略”的講學深意,循循善誘、精神奕奕的講授風采以及“吾飯可以不吃,吾學不可不講”的使命擔當。

太炎先生晚年的國學講演,最為人所關注的是在“章氏國學講習會”的講習內(nèi)容。當時“章氏國學講習會”創(chuàng)辦了《制言》半月刊,陸續(xù)刊行弟子諸祖耿等整理的《章氏國學講習會講演記錄》,前后共出九期,刊載《小學略說上》、《小學略說下》、《經(jīng)學略說上》、《經(jīng)學略說下》、《史學略說上》、《史學略說下》、《諸子略說上》、《諸子略說下》、《文學略說》等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曾被單獨匯集成書出版,取名《國學略說》。

《國學略說》是太炎先生晚年最后一次系統(tǒng)講授國學的講義,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小學略說”中,太炎先生依次講授小學定義、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溯流窮源,旁征博引,論斷精審。

在“經(jīng)學略說”中,依次講授六經(jīng)大概、《周易》、《尚書》、《詩經(jīng)》、“三禮”、《春秋》,將學術源流剖析得異常清晰,并提出了許多頗有新意的論斷,如謂“今人皆謂漢代經(jīng)學最盛,三國已衰,然魏文廓清讖緯之功,豈可少哉!文帝雖好為文,似詞章家一流,所作《典論》,《隋志》歸入儒家。緯書非儒家言,乃陰陰家言,故文帝詔書未引一語。豈可僅以詞章家目之”[23]146,高度評價魏文帝曹丕廓清讖緯之功。又如駁斥陳摶(號希夷先生)等創(chuàng)設的先天八卦圖為無知妄作:

陳希夷輩意欲超過孔子,創(chuàng)先天八卦之說,不知八卦成列由觀象于天、觀法于地而來,其方位見于《說卦》傳(即陳希夷輩所謂后天八卦)。當時所觀之天,為全世界共見之天;所觀之地,則中國之地也。今以全地球言之,中國位東半球之東部,八卦方位,就中國所見而定。乾在西北者,中國之西北也;坤在西南者,中國之西南也。古人以北極標天,以昆侖標地。就中國之地而觀之,北極在中國西北,故乾位西北。昆侖在中國西南,故坤位西南。正南之離為火,即赤道;正北之坎為水,即翰海。觀象、觀法,以中國之地為本,故八卦方位如此。后之先天八卦,乾在南而坤在北,與天文、地理全不相應。作先天八卦者,但知乾為高明之象,以之標陽;坤為沉潛之象,以之標陰。遂謂坤應在北,乾應在南。不知仰觀俯察,非言陰陽,乃言方位耳?!吨芏Y》:“圜丘祭天,方澤祭地?!编嵭ⅲ杭捞熘^祭北極,祭地謂祭昆侖。人(引者注:“人”前疑脫“古”字)以北極、昆侖,分標天地,于此可見先天八卦為無知妄作矣。[23]157-158

該論結合天文、地理學知識談論八卦方位,非常有說服力,值得易學研究者充分重視。另外,在“經(jīng)學略說”部分,太炎先生秉持古文經(jīng)學立場,對今文經(jīng)學頗有訾議,并對康有為《新學偽經(jīng)考》痛加呵斥,雖言之在理,但也難免有過頭的意氣話。

在“史學略說”中,依次講授史學部類、正史、編年史、政書、治史明辨等內(nèi)容,條分縷析,洞若觀火。在此部分,亦有許多真知灼見,如對《四庫全書》于史部去“譜系”一門的隱衷,太炎先生闡發(fā)得非常精當:

以余觀之,《世本》、《元和姓纂》、《千家譜》、《英賢傳》、《姓氏博考》五書,應立一譜系門,如云書少,不足別為門類,則時令何以可別立一門耶?求其所以不立之故,殆以講求譜系,即犯清室之忌?!稄V韻》每姓之下,注明漢姓、虜姓,如立譜系一門,必有漢姓、虜姓之辨,故不如徑刪去耳。清修四庫,于史部特注意;經(jīng)部不甚犯忌,然皇侃《論語疏》猶須竄改;子部宋、元、明作者,亦有犯忌處;集部則更多——然皆不如史部之分明,故史部焚毀尤多。不立譜系,即其隱衷可見者也。[23]206

此論可謂一語中的。又如謂“尊《綱目》為圣書者,村學究之見耳。編年之史,較正史為扼要,后有作者,只可效法《通鑒》,不可效法《綱目》,此不易之理也”[23]220,亦是恰中肯綮。太炎先生立論非常通達,如關于經(jīng)史實錄的可信度,有云:

余于星期講習會中,曾言經(jīng)史實錄不應無故懷疑。所謂無故懷疑者,矜奇炫異,拾人余唾,以嘩眾取寵也。若核其同異,審其是非,僚然有得于心,此正學者所有事也?!短饭酚浟鶉?,兩《漢書》記王莽事,史有闕文,語鮮確證。《唐書》記太宗鬩墻之變及開國功業(yè),雖據(jù)實錄,不無自定之嫌。明初靖難之禍,建文帝無實錄可據(jù)。舉此四者,可見治史者宜冥心獨往,比勘群書而明辨之也。[23]225-226

既反對“無故懷疑”,也反對照單全收,主張“治史者宜冥心獨往,比勘群書而明辨之”,顯得中正通達。

在“諸子略說”中,依次講授諸子流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內(nèi)容,精微朗暢,新見迭出。值得注意的是,太炎先生常?!耙苑鸾庾印?,如對先秦性善、性惡論的分疏,有云:

揚子云迂腐,不如孟、荀甚遠,然論性謂善惡混,則有獨到處。于此亦須采佛法解之,若純依儒家,不能判也。佛法阿賴耶識,本無善惡。意根執(zhí)著阿賴耶為我,乃生根本四煩惱:我見、我癡、我愛、我慢是也。我見與我癡相長,我愛與我慢相制。由我愛而生惻隱之心,由我慢而生好勝之心。孟子有見于我愛,故云性善;荀子有見于我慢,故云性惡;揚子有見于我愛、我慢交至為用,故云善惡混也。[23]242-243

此論非常精當,非深于佛學、諸子學并融會貫通者不能道。值得注意的是,太炎先生在儒、釋對比參照中給予儒家以正面評價,如對《中庸》的解讀:

余謂《中庸》“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二語甚確。蓋誠即迷信之謂。迷信自己為有,迷信世界萬物為有,均迷信也。誠之為言,無異佛法所稱無明。信我至于極端,則執(zhí)一切為實有。無無明則無物,故曰“不誠無物”?!吨杏埂反搜?,實與釋氏之旨符合。唯下文足一句曰“是故,君子誠之為貴”,即與釋氏大相徑庭。蓋《中庸》之言,比于婆羅門教,所謂“參天地、贊化育”者,是其極致,乃入摩醯首羅天王一流也。儒、釋不同之處在此,儒家雖采佛法,而不肯放棄政治社會者亦在此……昔歐陽永叔謂“孔子罕言性,性非圣人所重”,此言甚是。儒者若但求修己治人,不務談天說性,則譬之食肉不食馬肝,亦未為不知味也。[23]249-250肯定了儒家“修己治人”的治學理路。

在“文學略說”中,依次講授著作與獨行之文、駢散之分、歷代文章盛衰、文章分類等內(nèi)容,高屋建瓴,要言不煩,通達之論比比皆是。如謂駢散之分,云:“駢散二者本難偏廢。頭緒紛繁者,當用駢;敘事者,止宜用散;議論者,駢散各有所宜……今以口說衡之,歷舉數(shù)事,不得不駢;單述一理,非散不可。二者并用,乃達神旨。以故,駢散之爭,實屬無謂。若立意為駢,或有心作散,比于削趾適屨,可無須爾?!保?3]290-291太炎先生又提出唐宋散文十七家的說法,值得文學史家關注,其云:

今人率稱八家,以余論之,唐宋不止八家。唐有蕭穎士、獨孤及、韓愈(引者注:別本在“獨孤及”與“韓愈”之間尚有“梁肅”)、柳宗元、李翱六家(皇甫、孫樵不足數(shù)),宋則尹洙、蘇舜欽、劉敞、宋祁、司馬光、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合十一家(柳、穆、王不必取,蘇門如秦觀之《淮海集》、蘇過之《斜川集》,文非不佳,唯不出東坡之窠臼,故不取。元結瑰怪,杜牧粗豪,亦不?。?。合之可稱唐宋十七家。[23]297

值得注意的是,太炎先生做上述演講時,正是1935年、1936年日軍加速侵華步伐、民族危機日益深重之際,故而在演講中常常借古喻今,表達抗日救亡之意。如在“小學略說”中解釋“武”字本義,云:“止戈為武,解之者率本楚莊王禁暴戢兵之意,謂止人之戈……余意‘止’者‘步’省,‘戈’者‘伐’省,取‘步伐’之義,似較優(yōu)長。但楚莊之說,亦不可廢。若解止戈為不用干戈,則未免為不抵抗主義之信徒矣?!保?3]116-117其借說“武”表達對“不抵抗主義”的反對。又如在“史學略說”中論及王朝正統(tǒng),云:“乾隆時更發(fā)特諭,謂元人北去,在漠北稱汗,其裔至清初始盡,設國滅統(tǒng)存,則元祚不當盡于至正;武王滅紂,武庚亦將仍為正統(tǒng)……由今觀之,愛新覺羅氏既作此國亡統(tǒng)絕之論,則遼東之溥儀,自不得再有統(tǒng)緒之說可以借口也。”[23]218-219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愛新覺羅氏“國亡統(tǒng)絕”之論,駁斥被日軍操縱的溥儀偽滿洲國的正統(tǒng)性。

另外,太炎先生在演講中,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借古鑒今,表達政見。如在“經(jīng)學略說”中,論及歷朝依《周禮》施政之例證,云:“夫變法之道,亂世用之則治,治世用之則亂,況《周禮》不盡可為后世法乎?陳止齋、葉水心尊信《周禮》,當南宋殘破之時而行《周禮》,或有可致治之理,然不可行之今日。何者?今外患雖烈,猶未成南宋之局,若再變法,正恐治絲而益棼耳?!保?3]185表達艱危時局下應慎于變法的主張。又如“諸子略說”中,論及法家重法、術、勢,云:“試觀民國以來,選舉大總統(tǒng),無非借兵力賄賂以得之。古人深知其弊,故或主執(zhí)術以防奸,或主仁義以弭亂。要使勢位尊于上,覬覦絕于下,天下國家何為而不治哉!”[23]275表達出對民國以來政壇亂象的反思。

總之,《國學概論》和《國學略說》作為太炎先生最為知名的國學講義,前者深入淺出,言簡義豐,后者精微朗暢,言近旨遠,前者適合于初學者,后者則適合于有一定基礎的樂學者。值得注意的是,兩書作為國學經(jīng)典,也并非白璧無瑕,太炎先生基于古文經(jīng)學立場對今文經(jīng)學的批評,基于民族主義立場對夷夏之防的解讀,基于國粹主義立場對白話詩文的輕忽,今天看來都不無偏頗之處。但“小疵”掩不住“大醇”,兩書不僅是較早、較系統(tǒng)的普及性講義,同時也是具有通觀視野、深刻認知和獨到見解的學術性著述,真正做到了學理性和可讀性的兼容、學術性和普及性的統(tǒng)一,在國學讀本中具有示范意義和經(jīng)典價值。兩書作為國學經(jīng)典的光芒,直到今天依然灼灼,我們應該順著光芒照耀的方向繼續(xù)前行……

猜你喜歡
章太炎國學
章太炎
章太炎詩中的憂國憂民情懷
“垂”改成“掉”,好不好?
俞樾&章太炎 名師出『狂』徒
走入國學館遇見最美的你
國學大考堂
章太炎:幫人不能犯糊涂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贵阳市| 江油市| 元阳县| 甘洛县| 宁陕县| 枞阳县| 当雄县| 永兴县| 吴川市| 阿拉善右旗| 南部县| 留坝县| 鹤岗市| 长顺县| 玛沁县| 南城县| 武山县| 上饶市| 泗阳县| 新民市| 顺平县| 谢通门县| 漾濞| 六枝特区| 红原县| 巨野县| 九江县| 宣武区| 忻城县| 砀山县| 西乌| 东兰县| 手机| 潢川县| 沙田区| 宝丰县| 隆德县| 彰化县| 镶黄旗| 密山市|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