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紅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之下形成了中國人民勤勞、勇敢、堅毅、智慧、仁愛的特點,傳統(tǒng)政治思想同時也是歷代國家領導人治國理政思想堅實的文化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傳統(tǒng)政治思想與歷代領導人通過改造、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思想后提出的新思想服務對象有質的區(qū)別。傳統(tǒng)政治思想是古代政治家為了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創(chuàng)立的,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是一種思想統(tǒng)治工具。而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歷代領導人繼承發(fā)展傳統(tǒng)政治思想提出的新思想則是為廣大人民服務的、謀幸福的理念。
毛澤東對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的大同論、民本論、變革論、德治論等思想以及治國之道進行了繼承、改造,使中國共產黨密切聯系群眾,把“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最高宗旨,并且從實際出發(fā),制定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建立最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使中國共產黨從弱到強,使我們國家在革命建設中無往不勝。鄧小平運用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改革變通的基本精神—“革故鼎新”完成了新時代的改革,鄧小平的改革思想還強調改革與開放同行,他反復強調,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尤其要同經濟發(fā)達國家進行經濟、技術、文化交流;“一國兩制”思想是對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的國家統(tǒng)一理念的繼承和發(fā)展,提出以“一國兩制”方式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tǒng)一,他還突破了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束縛,提出在實行“一國兩制”時,中國的主體必須實行社會主義,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等區(qū)域可以實行資本主義。江澤民延續(xù)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德法合治”思想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要治國方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繼承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的民本主義理念,進一步密切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胡錦濤同志繼承運用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民本主義理念,結合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觀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偉大戰(zhàn)略;發(fā)展運用“和而不同”的治國理念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及批判地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政治思想。“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明,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fā)展來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盵1]這一講話,表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重視對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加重視對中國傳統(tǒng)治國理政智慧的汲取。習近平總書記在充分肯定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同時,對其也采取了辯證的否定態(tài)度。他認為,對待傳統(tǒng)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有揚棄地為我所用[2]。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并揚棄地繼承、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優(yōu)秀基因,形成了許多新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所謂創(chuàng)造性轉化,就是按照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和陳舊的表現形式的傳統(tǒng)政治思想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謂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就是按照時代的新發(fā)展,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內涵加以充實、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3]。
民本思想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富有特色的內容,就是強調“君王為主、臣民為本”,即承認君主權力的前提下,側重于注重臣民對整個政治體系的作用。人民是形成國家的主要元素,是政治統(tǒng)治得以為繼的基礎?!懊窨山豢上?。民為邦本,本固邦寧”[4]是最早的民本思想。儒家認為,國家興亡、政權得失皆取決于民心的向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虼?,從統(tǒng)治者的立場看,人民對于一個國家政權的穩(wěn)固是至關重要的。孟子極重視民意,認為民心是政權轉移及政策取舍的最后標準[5]。“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保ā睹献印るx婁上》)管子為了強調人民對政權的重要性,提出了“順民”之說?!罢d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保ā豆茏印つ撩瘛罚┮悦駷楸尽⒈竟贪顚幍乃枷胱鳛楣糯螄碚囊粭l成功經驗,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指引著明君恰當的處理“勞心者”與“勞力者”之間的矛盾。古代統(tǒng)治階級重民的思想轉化為國家政策就是實行仁政、反對暴政。推行“裕民生、薄賦稅、止爭戰(zhàn)、正經界諸事”[6],把農業(yè)確定為立國之本:不違農時[7],鼓勵庶民深耕易耨、恪守農桑;不在疾病流行與冬夏兩季興兵打仗。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一個政權要長期穩(wěn)固的存在,最為關鍵的就是贏得人心,只有這樣,國家才能夠長興不衰?!叭诵氖亲畲蟮恼?,民意是最好的褒獎?!盵8]我們黨和國家推動發(fā)展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給廣大人民群眾謀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改善和保障民生的工作作為重中之重,發(fā)展各項社會事業(yè),在統(tǒng)籌推進收入、分配、教育、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和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做出深刻論述與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一些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引用談及民意的警句,如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史記·殷本紀第三》中的“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9]。正是基于對民生民意特有的深刻體會,習近平總書記從理論的高度指出要把人民放在黨和國家最突出的位置,堅持一切從群眾中來,一切到群眾去的群眾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并曾對世界莊嚴承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批判繼承“以民為本”“本固邦寧”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并將其納入“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這一目標明確指出,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健全、均等化水平穩(wěn)步提高。這是對傳統(tǒng)民本思想在新時代的重要體現和升華,強調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禮治和法治是古代社會治理國家的兩種基本形式。以儀文教化為維持制度的主要方法,而以刑罰為輔,則為“禮治”;以刑罰的威嚴作為維持制度的主要方法,而以儀文為輔,則為“法治”。所以,禮治和法治之間無絕對界線,禮治不必廢刑法,法治不必廢禮儀?!暗乐哉?,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由此可見,孔子之治術傾向于擴大教化之效用,縮小政刑之范圍。古代圣賢對德與法關系的認知是較為透徹的,強調要“薄刑厚德,醇厚教化”,這一思想經過統(tǒng)治者的實踐,逐步演化成了“禮法合治”、“薄刑厚德”的政治思想。這集中體現在儒家政治思想中??鬃釉唬骸耙远Y齊民,譬之于御則轡也,以刑齊民,譬之于御則鞭也。執(zhí)轡于此而動于彼,御之良也;無轡而用策,則馬失道矣?!保ā犊讌沧印ば陶摗罚┛鬃诱J為,“德”“禮”為教化民眾的工具,而“政”“刑”則是治理民眾的工具。禮治和法治這兩種治世主張不免會相互發(fā)生碰撞。荀子提出“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荀子·大略》),而管仲提出“不法法,則事毋常;法不法,則令不行。令而不行,則令不法也”(《管子·法法》)的觀點。治世以教化為歸宿,然而不可以無制度作為綱紀。賈誼總結說,“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漢書·賈誼傳》),意思是說,禮與法二者不可偏廢,而應相輔相成。“薄刑厚德”這一政治思想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在古代得到了歷史的充分證明。漢朝和清朝出現的“文景之治”和“康乾盛世”,無不與“薄刑厚德,醇厚教化”的政治思想有關。
“禮法合治”、“薄刑厚德”的古代治國理念為現代國家提供了“標本兼治”的治理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對“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治國思想得到了大力的借鑒和弘揚,同時,也取得了豐碩的治理成果。法治和禮治緣起不同但殊途同歸,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來維護社會秩序、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從而更好地實現法治建設。習近平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guī)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10]。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德治,一手抓法治,實現德治和法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強化法治對德治的促進作用,發(fā)揮德治對法治的教化作用,即道德應該是法律的靈魂,但是同樣需要法律的硬性制約,否則沒有法律保障的德治是“蒼白”無力的。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于2012年11月和2014年10月分別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道德自律、社會禮法規(guī)范和國家治理的目標與道德取向三個層面進行闡述,體現了國家、社會、個人所應該追求的價值取向和內在道德要求。全面依法治國把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個人治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實施依法治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全面依法治國新思想就是借鑒“禮法合治”、“薄刑厚德”理念的治理體現。
在古代社會,“‘做官發(fā)財’始終是聯系在一起講的”[11]。“做官發(fā)財”聯系在一起往往會出現問題,如貪贓枉法、食民膏脂,“可謂‘官僚頑癥’或‘官僚主義惡魔’”[12]。在古代歷史文獻記錄中,官吏的道德要求大多以公、廉等方面作為重點,這兩個方面形成了古人為官的系統(tǒng)化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也是評價一個官吏稱職與否的重要指標。唐子曰:“天下難治。人皆以為民難治也。不知難治者非民也,官也”(《潛書·扼政》)。官員的腐敗,會污濁社會風氣、影響政權安危。因此,欲治天下,先治其官?!耙怨珳缢剑衿湓蕬选保ā渡袝ぶ芄佟罚?,“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尚書·洪范》),也就是說,統(tǒng)治者可以通過強化公心壓制私欲,來贏得老百姓的信服;不偏袒些許人的利益、不營私舞弊,國家的法令就能夠順利實施,國家才能蓬勃發(fā)展??鬃犹岢坝回潯保ā墩撜Z·堯曰》),孟子認為“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孟子·離婁下》)。清朝名臣陳宏謀曾明確地說,“親民之官,以廉為基”(《從政遺規(guī)》)。廉潔奉公、從嚴治吏的思想受到了歷代明君名臣的高度重視。包拯認為“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宋史》卷三一六,《包拯傳》)。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為官吏們躬行樹立好的榜樣;一方面主張重刑懲治貪吏,對貪官污吏嚴懲不貸。
國家衰與亂,原因很多,但追根究底,毛病大都出在治吏上。漢宣帝曾深有感觸地說出了“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也”(《漢書·宣帝紀》)的為政道理。全面從嚴治黨說到底,關鍵是全面從嚴治理廣大黨員干部。中國共產黨有45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8900多萬黨員。這是我們黨的執(zhí)政之基,也是強大的組織優(yōu)勢。“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是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盵13]習近平指出,如果我們黨對老百姓反映的突出黨內問題不加以妥善解決,那么就會失去執(zhí)政資格,被歷史拋棄。廉政興邦,腐敗亡黨亡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懂得“歷史為什么會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道理——就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和進京趕考時期紀律嚴明、執(zhí)政為民,給億萬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一個時期以來,作風問題在黨內非常嚴重,政治生態(tài)和社會環(huán)境受到污染?;谶@個歷史道理和黨內實際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內樹立并開展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活動。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腐敗是社會的毒瘤,如果任憑腐敗問題愈演愈烈,最終必然導致亡黨亡國。為了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從2013年到2014年,我們黨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嚴厲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為了凈化廣大黨員干部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2015年,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2016年,黨中央在全體黨員中開展“兩學一做”教育活動。這些教育實踐活動,一定程度上“剎”住了黨員干部的“四風”問題,消除了黨和國家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黨內政治生態(tài)明顯好轉[14]。
改易更化。即改革,是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遠見之士對現行政策和制度所進行的完善和調整,以求得適應歷史發(fā)展需要的政治行為。諸子百家主張“因時而變”、“興利除弊”,反對“因循守舊”、“墨守陳規(guī)”。如,法家提出的“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韓非子·五蠹》)。中國歷史上著名且富有成效的改革有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等。居安思危是“落后就要挨打”這一歷史規(guī)律給予的慘痛教訓。清王朝在乾隆年間,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墒堑搅酥泻笃诒阋浴疤斐蠂钡淖藨B(tài)自居,安而不思危。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清王朝因備受帝國主義欺凌和國內人民的起義而覆滅。歷史告訴我們,不居安思危就是走上亡國路的端倪。統(tǒng)治者為了能應對各種執(zhí)政挑戰(zhàn),還必須具備未雨綢繆的居安思危思想。從《周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左傳》“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到孟子“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再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唐太宗李世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等,都是意在強調統(tǒng)治者要有強烈的政治憂患意識,做到“憂國”、“憂民”,及時調整不合時宜的對內和對外政策,實現國泰民安,睦鄰友好。
一個政權要穩(wěn)妥存在下去,就必須做到“改易更化”、“居安思危”。如何才能做到呢?那就需要持有“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的革新、思危觀念?!吧趹n患,死于安樂”[15]是孟子的警世恒言。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各種深層次矛盾日益凸顯,同過去相比,無論是改革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地拓展了。我們的改革事業(yè)越發(fā)展,遇到的風險、挑戰(zhàn)就越多。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用更大的政治勇氣結合“改易更化”、“居安思?!钡膫鹘y(tǒng)治理思想提出并實施了全面推進深化改革戰(zhàn)略。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改革,他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近年來,黨中央對改革方向、改革目標、改革主體、改革動力、改革路徑、改革方法等方面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作了系統(tǒng)闡述,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顯現出全面發(fā)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改革態(tài)勢。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斷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更好地造福于民。
“合和”思想是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和合”思想,倡導“和而不同”、“以和為貴”。晏子認為,“和”與“同”異。“和”是集合許多不同的對立因素而形成的統(tǒng)一體?!巴笔侵竿皇挛锏暮唵蜗嗉?,簡單的同一。各種相異的對立的東西相成相濟,達到適中,才能和諧統(tǒng)一。言外之意,“和而不同”就是要求人們在承認事物之間差異的基礎上和諧友好地解決問題?!豆沤褓t文》有云:“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闭f的也是這個道理。這一思想被古代政治家發(fā)展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政治關系的外交思想,強調以和為貴、與鄰和睦,協和萬邦。“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保ā墩撜Z·季氏》)古代的外交政策以和平作為基本方針,對外大多以防御為主。孟子提出“仁者無敵”思想,強調要和和氣氣地對外打交道,以德(或禮)服人。墨家的“兼愛非攻”思想,主張國家之間要相互友好、相互友愛,不要兵刃相見。“視人國若其國,誰攻?……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若此則天下治?!保ā赌印ぜ鎼凵稀罚皣m大,好戰(zhàn)必亡?!盵16]計天下利,也是中國人數千年來以一貫之的行為規(guī)范。“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保ā独献印さ诎耸徽隆罚崿F互利,也是國家間和諧交往的重要利益基礎。
“和而不同”一向是古人處理關系的一個基本態(tài)度。這句古語給我們當代人的啟示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17],要懂得彼此相互認同、相互尊重,從而達到互惠互利,實現雙贏,擺脫“有你沒我,有我沒你”的“零和”思維。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對“和”文化的推崇,表明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十八大以來,面對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和世界共同體的客觀需求,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tǒng)籌國內外兩個大局,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fā)展之路,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安全和發(fā)展、機遇與挑戰(zhàn)緊密相伴。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18],人類早已成為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曾引用春秋末期思想家左丘明的“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與法國文豪雨果的“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19]名句來表達世界各國應以博大的胸懷對待不同文明、攜手解決全球性安全問題的期望。習近平主席于2017年1月在日內瓦聯合國總部發(fā)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系統(tǒng)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17年9月26日,習近平主席在國際刑警組織第八十六屆全體大會開幕式上表示,“中國愿同各國政府及其執(zhí)法機構、各國組織一道,高舉創(chuàng)新、法治、共贏旗幟,加強警務和安全方面合作,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20]。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上提出“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一帶一路”是開放的倡議,中國歡迎世界各國積極參與,促進多方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fā)展。
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傳統(tǒng)政治思想進一步發(fā)展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有力地加強了文化自信,加快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步伐,促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治理國家的偉大實踐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著力進行對傳統(tǒng)政治思想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zhàn)略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八膫€全面”戰(zhàn)略思想是邏輯嚴密的系統(tǒng)理論,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則是實現“四個全面”戰(zhàn)略思想的外部環(huán)境構想,同時也是中國在實現“四個全面”戰(zhàn)略思想后對世界和平發(fā)展的愿景構想。“四個全面”戰(zhàn)略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一脈相承,都是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傳統(tǒng)政治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四個全面”戰(zhàn)略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入了新鮮血液,進一步發(fā)展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國家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具體到中國而言,文化自信是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有力支撐。中國的發(fā)展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1]。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的豐厚滋養(yǎng)。當下,習近平總書記深諳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創(chuàng)造性地批判繼承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思想,做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挖掘、提煉優(yōu)秀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的有益價值,形成了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的治理思想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已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治理成果極大地鼓舞并增強了我國的文化自信,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邁出了堅實一步。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內的主要矛盾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同時又將會面臨著許多重大國外挑戰(zhàn)。新時代是矛盾集中凸顯的時期,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更為突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通過改革和完善機制、法律法規(guī),促進各項制度日趨科學完善,實現國家治理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不斷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增強按照制度、法規(guī)治國理政的本領,把各方面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能力與水平。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發(fā)展傳統(tǒng)政治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治國理政新思想。全面從嚴治黨加強了黨的領導,轉變了黨治理國家的方式;全面依法治國強化了各治理主體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推進了國家治理的法制化、制度化;“四個全面”戰(zhàn)略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推動了全面性目標的國家治理,整體上提高了國家治理的實際效果?!?/p>
[1]新華社.歷史是最好的老師[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10-14(01).
[2]習近平.習近平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選編[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303/c40531-24507951.html,2014-03-03/2017-10-01.
[3]王藝霖.習近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知行關系為例[J].黨的文獻,2016,(01):19.
[4]李民,王健.尚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3.
[5][6]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59,57.[7]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4.
[8]朱基釵,羅沙,榮啟涵,李亞紅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貫徹執(zhí)行八項規(guī)定、推動作風建設綜述[EB/OL].http://news.youth.cn/sz/201709/t20170929_10805876.htm,2017 -09 -29/2017-10-03.
[9]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3.
[10]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0.
[11][12]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112,11.
[13]江琳.從嚴管黨治黨責任擔在肩上 [N].人民日報,2017-09-28(01).
[14]新華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光明日報,2017-10-19(02).
[15]萬麗華,藍旭.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210.
[16](唐)魏徵,褚亮,虞世南,蕭德言等.群書治要譯注(第二十冊)[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2.86.
[17]費孝通.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208.
[18]新華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光明日報,2017-10-19(04).
[19]新華網.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全文)[R].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3/28/c_119982831_2.htm,2014-03-28/2017-10-05.
[20]倪弋.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N].人民日報,2017-09-28(01).
[21]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全文)[R].http://politics.peo 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2016-05-18/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