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指導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yī)師 陳斌
“胃病發(fā)作,飲食不當的確是常見的誘發(fā)因素?!睆V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yī)師陳斌提醒,大冷天,慢性胃病患者不要盲目“貼膘御寒”。
日常除了戒煙限酒,規(guī)律飲食,多吃蒸、煮、熬、燴的易消化食物外,以下五類食物,視個人情況少吃甚至不吃。
陳斌介紹說,現代醫(yī)學認為,慢性胃病主要為酸相關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病在內)。臨床上,這些與酸相關的疾病占慢性胃病的一半以上。由于酸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患者一般服用了抑制胃酸藥物后會有明顯好轉。在日常飲食中,服用酸性食物相當于增加了致病因素,同時減輕了藥物治病效果。
所以,他建議,對常見的可引起胃酸增多的食物,如醋、桔子、西紅柿、山楂、話梅、碳酸飲料(可樂、雪碧等)等,盡量少吃,胃食管反流等癥狀嚴重的甚至不吃。
糖水、蛋糕、巧克力……不少人下午茶或是飯后喜歡吃甜食。陳斌提醒,很多甜食含糖量過高,吃完后會刺激胃酸分泌,相當于進食了酸性食物。
所以,“老胃病”別將糖水、蛋糕、曲奇餅、奶茶、巧克力等當作下午茶經常吃,其他的還有各種糖果、冰激凌。特別是胃酸過多的人,含糖量太高的甜食還是盡量淺嘗輒止,盡量少吃點。
通常,我們吃進口里的東西經過消化道進入到胃里,隨著胃的蠕動,食物被攪拌、研磨混勻,進行“加工”消化。陳斌提醒說,如果吃進胃里的食物太過黏或是過硬,就會明顯加重胃的“加工”負擔,造成胃的“工作量”過大。對于“老胃病”來說,這相當于讓其胃部“帶病干重活”,肯定“吃不消”,因此容易舊病復發(fā)、加重病情,不利于胃的康復。常見的太黏、過硬食物有糯米、燒餅、烤餅、煎餅等,如果吃完覺得不適,下次還是少吃為妙!
一些產氣多的食物進入消化系統后,在胃腸道進行“加工”的同時會發(fā)酵產生過多的氣體,讓人產生飯后腹脹、腹痛、噯氣等消化不良的癥狀。
容易受脹氣困擾的“老胃病”,除了吃飯時要細嚼慢咽、少說話,還要少吃產氣多的食物,如豆類、番薯、芋頭、南瓜等也不宜多吃,以免加重癥狀。
辣不是一種味覺,而是一種痛刺激。陳斌指出,雖然大部分胃病患者知道辛辣食物對胃刺激大,但還是有人“明知故犯”,重口福不顧風險,有時會忍不住挑戰(zhàn)自己胃部的痛覺神經。下場當然沒有懸念——受辣刺激的胃輕則隱隱作痛,嚴重時甚至痙攣起來,隨時會提醒它的主人:
所以,老胃病在加了辣椒、大蒜、芥末等常見辛辣佐料的美食面前,比如紅油火鍋,哪怕再喜歡,舉起筷子之前還請三思,盡量“忍了吧”。
都說慢性胃病是“三分治,七分養(yǎng)”,而對“養(yǎng)”的理解,很多人都繞不開“怎么吃”。
“其實,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标惐蠼ㄗh慢性胃病患者應當進食一些松軟易消化,五味偏性不太強的食物。但是,凡事沒有絕對,飲食養(yǎng)胃,有一個簡單的原則:“凡是吃過之后感覺舒服的食物就是最適合你的,吃過后感覺不好的則要盡量避免?!?/p>
另外,結合中醫(yī)的辨證來考量,每個人也可進一步制訂個體化的飲食方案。陳斌說,從中醫(yī)辨證的角度來看,慢性胃病患者有寒熱虛實、表里陰陽之分。比如一個濕熱內蘊的胃病患者,“熱重于濕”,就不適合吃燒烤、煎炸食物,也不適合吃一些補益類保健品,以免加重濕熱,導致喉嚨發(fā)炎甚至發(fā)熱等“上火”。如是脾胃虛寒的胃病患者,就不適合吃生冷食物,否則會加重病情。
“現代都市人工作、生活節(jié)奏快,用腦過度、思慮過度易憂思傷脾,飲食不節(jié)制也可傷脾。”陳斌解釋說,人思考時,需要更多血流支持大腦,就會導致胃腸道的血流減少,所以飯后半個小時內不要馬上投入需要注意力比較集中的腦力工作。而長期飲食不節(jié)制,等于破壞了胃腸道的“生物鐘”,易造成胃腸道功能紊亂。
TIPS
有種說法——10個人9個脾虛。陳斌坦言,這樣說可能太過嚴重,但脾胃虛弱合并寒濕、濕熱的人確實不在少數。中醫(yī)認為“脾胃喜溫燥,不喜寒濕”,建議日??蛇m當選用淮山、薏仁、茯苓、蓮子等食材入粥或煲湯,可助健脾化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