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愛君
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的《彩色的夢》是一首童話詩,有著夢幻般的詩意語言。整首詩基調(diào)歡快,生動地呈現(xiàn)了許多美麗的畫面。詩中每個小節(jié)的寫法各有不同,如第一小節(jié)以擬人的手法表現(xiàn)了彩色鉛筆如精靈般天真活潑,第二小節(jié)連用三個“大”——“大塊”“大朵”“大片”,營造了清新、明快、高遠的意境。
基于童話詩的這些特性,教師要突破慣性,充分咀嚼童話的味道,且將這種味道無形地滲透于課堂的語言、生字的教學、詩句的品讀和創(chuàng)編中,呵護兒童原始、天然、質(zhì)樸的“童言稚語”。
教學生字過程中,筆者摒棄結(jié)構指導和筆畫解讀時的刻板教學用語,采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學得有滋有味。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文字,都是作者仔細推敲、錘煉而獲得的。我們要深入閱讀文本,捕捉文中意蘊獨特的語言,讓語言與情感共鳴,把學生帶入情境。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麥哨》是一篇以農(nóng)村田園生活為題材的文章,與城鎮(zhèn)學生的生活相去甚遠。課上,一位教師先出示一組教材中學過的描寫鄉(xiāng)村田園風光的優(yōu)美語段,讓學生誦讀,拉近學生與本課的距離,勾起學生對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然后出示“嗚卟嗚卟”的麥哨聲讓學生自讀,繼而話鋒一轉(zhuǎn),點明沒有旋律、只有文字的麥哨聲可不好聽,隨機出示第二自然段。在學生品讀后,教師又當起了指揮家。在高低快慢、輕重緩急的手部動作變化中,學生自然理解了“一聲呼,一聲應,忽高忽低”的意思,更撩撥起他們對農(nóng)村田園生活的無限向往。課堂上“嗚卟嗚卟”的麥哨聲不絕于耳。
這位教師敏銳地捕捉到了文本中具有特殊韻味的語言,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加上藝術引領,自然而然地就讓學生融入有趣有味的學習之中。
[1]張軍.以“我在”的方式 引領學生主動發(fā)展——關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點滴思考[J].快樂閱讀,2015(18).
[2]嚴英俊.“教什么”真有那么糾結(jié)?——談一篇課文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與確定[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5(5).
[3]吉守益,朱艷.相同的案例,不一樣的視角——通過案例解讀小學語文教學中“兒童視角”的缺失[J].小學教學研究,2012(8).
(浙江省青田縣江南實驗學校 323900)
【教學片段1】
師:大家看“彩”字,“木”頭上頂著花冠,她可是個三道杠的大隊長哦。
師:這個字的哪個地方引起了你的注意呢?
生:“彩”的一橫要橫在橫中線上。
生:“彩”的第一撇,要從豎中線上開始。
師:好,就讓我們一起來寫一寫這個字。(師邊示范邊解說)“木”頭上的小花冠真漂亮,她的腳又直又長,左手伸得好長呀,右手插在口袋里。三道杠杠呢,也很漂亮!
師:下面我們來當小小書法家,把“彩”字寫在格子里,請寫兩遍。
(生寫字,師巡視點評)
……
師:再來看“夢”,這里有兩個“木”,她們是一對雙胞胎呢。瞧,孿生姐妹站在舞臺上,小手拉得多緊呀!兩邊的長袖舞起來了,她們站在傾斜的舞臺上一定要保持平衡哦。
師:那站在舞臺上,她們怎樣才能保持平衡呢?
生:左邊的“木”的一捺變成了點。
師:哦,是的,她的這只手和另一個“木”的手拉在了一起。
生:兩個“木”的小腳都踩在了橫中線上。
生:“夕”的一撇要從中心點開始。
生:“夕”的一點和最后的一撇相交在豎中線上。
(師示范寫,生在田字格上寫兩遍,師巡視點評)
師:請檢查“木”的小腳是否踩在了橫中線上,再檢查“夕”的一撇是不是從中心點開始,“夕”的一點和最后的一撇是否相交在豎中線上。
之后,在“森”字的書寫教學中,教師則這樣引導:“上面這個‘木’好像‘木媽媽’呀,她伸開雙臂,緊緊地護佑著這對孿生姐妹,這是多么幸福的一家人。”
詩中“跳蹦”一詞與“蹦跳”是詞序可互換的同義詞?!氨奶币辉~我們司空見慣。相比之下,詩句中用“跳蹦”,能更突出鉛筆寶寶們激情四射、活潑淘氣的形象。筆者設計的“詞語寶寶有秘密”環(huán)節(jié),以悄悄話的方式傳達了詞語一顛一倒中的奧秘與神奇?!安忍ぁ弊儭疤げ取保皻g喜”變“喜歡”,課件呈現(xiàn)詞語“翻翻身”的動態(tài)軌跡。童話信息的疊加推進,使詞語教學變得有靈氣、有動感、有活力。同時,“領會詩意語言的精妙”這一學習目的也自然達成。
【教學片段2】
(出示句子:一打開,就在白紙上跳蹦。)
師“:跳蹦”翻了個跟頭就成了——
生:蹦跳。
師: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這兩個詞語都是寫動作的,意思是一樣的。
生(扮演詞語寶寶):我們詞語寶寶有一個秘密。有些詞寶寶是由兩個意思相近的字寶寶組成的,讓他翻個身,意思還是一樣的。
師:那我們來給詞語“翻翻身”吧。
(出示句子:他們的小腳在白紙上,心里盛滿。)
生:他們的小腳踏踩在白紙上,心里盛滿喜歡。
這首詩具備三大特點:好看、好聽、好讀。好看,即每一行詩的字數(shù)差不多,排隊整齊;好聽,即詩歌很順口,具有押韻的特點;好讀,是因為有了前兩個要素的作用,讀起來自然就朗朗上口了。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講解式的話語只會讓他們疑團重重,因此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了“小林”這一角色,請學生分別扮演小林、小林的朋友,通過劇情解鎖的方式,打開詩歌語言的秘密之門。
【教學片段3】
師:彩色鉛筆長什么樣?
生:有的長,有的圓,有的硬。
師:你看小林怎么說——
生(扮演小林):我喜歡把這一句改成這樣:“有的長,有的短,有的圓,有的方,有的硬,有的軟?!?/p>
師:我們把小林改寫的句子代入第一小節(jié)中讀一讀。你有什么想對小林說的?
生(扮演小林的朋友):小林,你改的句子這么長,其他的句子都是短短的,我覺得這么改不好。
生(扮演小林):是嗎?哦,那我把句子改一改吧。有的短,( ),( )。
師:猜猜后面部分小林是怎么改的?
生:有的方。
生:有的軟。
師:小林同學,你真的非常了不起哦!可老師還是覺得原來的詩更好,為什么呢?你看——這一節(jié)末尾的“夢”“硬”“蹦”是押韻的。讀起來多好聽呀!
生(扮演小林):嗯,真的是這樣。還是作者寫得好,那我就不改了。
在改句與原句、長句與短句的比較中,在“增、改、調(diào)”等教學方式的合理優(yōu)化中,筆者以兒童立場創(chuàng)編情景劇,通過人物角色的扮演,將句子之間的隱性關系大大地顯性化,使學生了解了詩歌“好聽”這一語言特點,還體會到了詩歌跳躍、凝練的語言特點。
教師巧妙鋪設了填字、換句、改詩、補詩等梯度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相互承接,實現(xiàn)學生語用的習得與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童話語言這一支點。為緊抓童話詩歌的語言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常手握鉛筆,將無生命的鉛筆賦予生命特征。以此展示的教學,遵從了學生的童話情結(jié),一切訓練都沉浸在濃濃的童話味道中。
【教學片段4】
(出示題目,要求學生從括號里選擇合適的詞填入句子中)
1.出示腳的圖案,了解腳尖、腳板、腳跟等部位。
2.玩一玩,了解腳的各種動作:跺、停、踩、踏、點、跳、蹦。
3.從上面的詞語中選擇一個合適的填在括號里。
腳尖滑過的地方,大塊的草坪,綠了;
腳板()過的地方,大朵的野花,紅了;
腳跟()過的地方,大片的天空,藍了;
藍——得——透——明!
4.我們也來做個小詩人。
腳_____過的地方,__________。
文中把鉛筆想象成有腳的,腳的動作豐富多樣。筆者以此為基點,引導學生想象遷移。其實,以兒童的視角來看,遷移的“生長點”還可以是這樣,即把鉛筆尖想象為人的頭或手,其后讓學生嘗試寫“手拂過的地方……”“頭頂過的地方……”“頭碰過的地方……”在這樣的語境指向中,學生想象的動作行為也會更立體、更豐富。
詩歌中總有許多留白密碼。第三小節(jié)描繪了兩個美麗的畫面:雪松上鳥兒叫和小屋頂上太陽照。前一部分以擬人的手法寫了雪松的繁茂及鳥兒的歡叫;后一部分以比喻的手法,寫出了太陽的溫暖與小屋的溫馨。兩者都給讀者勾勒出了一幅清幽、寧靜的畫面。
“腳尖滑過的地方還留下了什么?”第三小節(jié)教學之后,筆者依次呈現(xiàn)各事物圖片,讓學生進行操作、擺放、組合。兒童的詩性智慧開始活躍起來。筆者再讓學生通過同桌合作,實現(xiàn)對第三小節(jié)的模仿,嘗試用詩歌的語言寫一個完整的詩歌片段。
【教學片段5】
師:彩色鉛筆的腳尖滑過的地方還留下了什么呢?(出示三組不同的圖片,第一組:池塘、小魚們、帶露珠的荷葉;第二組:操場、許多籃球;第三組:河岸、白色小花。生擺放、組合)
(提示:先觀察圖上畫了什么,再把這些事物用美妙的語言表達出來)
生:在清澈的池塘里,小魚們排著隊,請荷葉串一串項鏈。
生:學校的操場上,長出了一個個蘑菇,又多——又密!
生:青青的河岸邊,落下了閃爍的星星,一?!忠徽?。
童話詩的屬性之一是童話。教師唯有站在學生的角度精準、妥帖地解讀它,才能在教學前看清靶心,知曉靶向。本詩的教學中,筆者緊抓教材中諸個破解點,對“怎樣教”的路徑進行精心的選擇,并對選擇點重捶猛擊,實現(xiàn)了對兒童“童話味蕾”的有效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