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門市育才小學 李承宏
當下,許多豐富的地域自然資源、深厚的人文歷史資源及民俗風情等地域文化資源未能進入語文課堂,那些長期形成的歷史遺存、文化形態(tài)、社會習俗等一旦進入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基于此,我們對傳統(tǒng)的課程資源深度開掘,進行地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的探索與實踐,以滿足具有不同智力結構和能力特長學生的充分發(fā)展,促進每一位學生全面發(fā)展。
地域性文化資源既有傳統(tǒng)的地域性文化,也有當代形成的并逐步發(fā)展的文化,我們發(fā)掘地域文化優(yōu)勢,實現(xiàn)優(yōu)化學生“智力背景”。我們構建具有地域特性、地域優(yōu)勢的語文課程文化,把學生觀察感知的注意力由教材內拓展到教材外,由課堂延伸到社會,由現(xiàn)代追溯到古代,強化學生對生活原型的認識,感受到歷史的厚度,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認識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創(chuàng)設強大的“智力背景”。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用語文學科的眼光識別能為小學語文學科開發(fā)利用的地域性文化課程資源,學生利用身邊資源,拓展閱讀資源;進行實地參觀,加強語言實踐;參與社會活動,了解民間藝術資源;踐行社會調查,彰顯多元課程形式。教師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去發(fā)現(xiàn)歷史、文化、情感等各種資源的不同價值。
我們努力建立和完善小學語文地域性文化課程資源開發(fā)平臺,通過區(qū)域文化資源、課程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提高小學語文地域性文化課程資源教學教研的效益。我們還開展了諸多項目:“口語表達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山歌劇表演課程”“旅游文化課程”“參觀體驗課程”……內容包含了海門史話、海門特產、海門名勝、海門名人等地域性文化。
海門人文薈萃,涌現(xiàn)出一批名人,如中國近代實業(yè)家、教育家張謇,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前農工民主黨名譽主席季方,書畫家王個簃,文學評論家陳遼、林非,翻譯家、文學家卞之琳,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家陸侃如,音樂家龍飛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中國近代實業(yè)家、教育家張謇,他是清末狀元,他以家鄉(xiāng)海門為基地,努力進行近代紡織工業(yè)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張謇一生創(chuàng)辦了20多個企業(yè),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興起,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yè)家”。為了帶領學生走近張謇,了解張謇,筆者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指導學生先從網(wǎng)上查閱張謇的資料,對張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隨后學校組織學生到海門常樂鎮(zhèn)張謇紀念館參觀,還讓學生們到新華書店查閱了解張謇的“實業(yè)救國”舉措。在此基礎上,學生小組內商議整理口語表達材料,利用班會課、語文實踐課等平臺,讓學生到臺前紛紛展示自己的認識與觀點,學生們說得有理有據(jù),并從張謇身上學到了許多知識,大大增強了家鄉(xiāng)自豪感和榮譽感。
海門有眾多美食:海門山羊肉、香沙芋艿、三星河蟹、文蛤、鰻魚、刀魚……筆者先講述傳說故事《呂洞賓與海門山羊》,引領學生走進家鄉(xiāng)美食文化,并組織學生走進海門市“三方”牌真空包裝紅燒山羊肉的生產廠家,讓學生耳聞目睹,加深印象;隨后組織學生撰寫參觀日記,并在班級活動課上朗讀交流彼此的參觀心得,學生們既增長了見識,又鍛煉了文筆。
此外,筆者還帶領學生前往海門蠣岈山游覽,蠣岈山坐落在海門市東灶港東北側,是一個天然兩棲生物島,因盛產牡蠣而聞名,筆者事先讓學生們通過多種渠道搜集了蠣岈山的資料,在學生們對蠣岈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礎上,筆者帶領學生登上島嶼,真切感受到了蠣岈山“是山非山,潮落登山,天下奇景撲面來;有島無島,汐潮離島,海上壯觀踏浪去”的神奇景觀,并在漁民導游的幫助下,學生親自撿拾牡蠣,在小島上開展了野炊活動,通過家長和教師的現(xiàn)場指導,燒出了味道鮮美的牡蠣湯等美味佳肴,學生品嘗這親自實踐收獲的美味時,既開闊了視野,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增長了才干。
1957年海門山歌《淘米記》進京參加了全國第二屆民間歌舞會演,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劇團至今上演了200多個劇目,其中代表劇目有《淘米記》《采桃》《青龍角》等。我校組建了海門山歌學習團隊,平時由學校教師指導,山歌劇團的專業(yè)教師與專家則定期到校指導。在一次次的歌唱表演中,學生們從唱詞中感受到了語言之美,體會到了民間藝術的無窮魅力,使學生充滿了對家鄉(xiāng)的自豪和對家鄉(xiāng)藝術的熱愛。
海門余東古鎮(zhèn)被稱為“蘇北周莊”,因為民間傳說曾有鳳凰落過余東城外,且因整個余東的地形酷似鳳凰,又被稱為“鳳城”。為了讓學生走近家鄉(xiāng)古鎮(zhèn),了解余東古鎮(zhèn)文化,筆者先給學生們講述了“鳳城傳說”的故事,拓闊了學生們的閱讀視野,然后引領學生用方言吟誦流傳下來的家鄉(xiāng)童謠:“余東城,好風光,它有四城踞四方;城里城外各十廟,五山五坊三條港;四河七橋四池塘,還有青墩雙井莊;亭臺樓閣堂會院,鳳池福地美名揚?!睂W校還組織學生們前往余東古鎮(zhèn),親身感受這座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鎮(zhèn),學生們踩著余東古鎮(zhèn)的青石板路,聽街道兩旁住著的鎮(zhèn)上老人講述著古鎮(zhèn)的一個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仿佛穿越了歷史的隧道,遐想無窮?;貋砗?,筆者組織學生分成小組,用不同的形式來展示自己的收獲,有的小組辦了精彩的小報,把拍攝的照片精心剪裁后貼在自己撰寫的文章旁邊作為配圖,使小報圖文并茂,引人入勝;有的小組商討之后,采取推薦組內代表在班級演講的形式,做好PPT幻燈片給同學們講述了自己的所見所聞,同學們聽后不住點頭贊嘆;有的小組把創(chuàng)作的美術作品,張貼在班級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用繪畫的藝術美,來呈現(xiàn)家鄉(xiāng)的古鎮(zhèn)美,引來大家的一片贊譽……
在研究實踐中,筆者珍視地域性歷史人文領域的拓展,尤其注重引領學生了解海門的社會歷史變遷以及社會文化、社會經濟等內容。當海門新建的省級國家中型主題博物館——江海博物館開館后,筆者便帶領學生前往參觀。博物館館藏文物近3000件,分為江海文化展區(qū)、公共展區(qū)、優(yōu)秀特色文化展區(qū)等六大區(qū)域。筆者還帶著學生參觀了還原古時人們捕魚、制鹽的繁忙場景的大型沙盤,讓學生更形象地了解了這段塵封的“鹽文化”。在參觀之后,筆者把學生們分成三大組,分別以“遠去的水鄉(xiāng)——海門地區(qū)人文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回首過去,感悟未來——海門人文知識讀本;縱覽江?!iT旅游文化資源讀本”為主題,學生們分別收集、整理有關的資料,圍繞各自參觀研究主題內容的歷史淵源、經驗做法、地位影響、發(fā)展前景等各方面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探討,組織學生以撰寫研究報告、制作小報、開展主題演講等豐富多樣的形式,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地域性文化課程的開發(fā)過程中得以豐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筆者讓學生收集了大量的海門方言童謠,然后在小組內進行整理歸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積累了語文知識,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再通過整理、修正、提煉,最終形成了童謠校本課程。
筆者相信,只要積極開發(fā)地域性文化課程資源,精心篩選、積累、利用,就可以將學生引入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喚起他們的已有經驗,使其更輕松地建構知識,發(fā)展技能、情感、態(tài)度、能力,從而不斷豐厚學生的文化涵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