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濤
《左傳·宣公二年》有句話原本是:“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闭f只要是人都會(huì)有過失,沒有比改過更大的善了。不知始于何時(shí),“人誰無過”被說成“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一可以推脫己過,二陷圣賢于“非人”。王陽明為之正名道:
人皆曰:“人非堯舜,安能無過?”此亦相沿之說,未足以知堯舜之心。若堯舜之心而自以為無過,即非所以為圣人矣……古之圣賢,時(shí)時(shí)自見己過而改之,是以能無過,非其心果與人異也。
這是王陽明寫給自己兄弟們的信中的一段話,目的是讓他們堅(jiān)定“悔悟奮發(fā)”的意志。他說,古圣先賢并非生而無過,其之所以為圣賢,在于能夠正視和省察自己的過失,不斷糾正偏差。
信中他列舉了三位圣賢改過的事例:第一位是成湯,商朝的開國(guó)君主?!渡袝ぶ衮持a》說他:“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用人惟己,改過不吝。”“改過不吝”是指改正錯(cuò)誤的態(tài)度堅(jiān)決而不猶豫。第二位是孔子??鬃邮侵潦ハ葞?、萬世師表,尚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保ā墩撜Z·述而》)這是孔子晚年感慨學(xué)《易》恨晚之言:再借我?guī)啄陼r(shí)間,回到五十歲開始學(xué)《易》,就不會(huì)有大的過失了。還有一位姓蘧名瑗字伯玉,衛(wèi)國(guó)大夫,孔子的朋友,配享孔廟東廡的第一位賢人。據(jù)說他“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淮南子·原道訓(xùn)》),在內(nèi)省和改過的路上一生不曾停歇。
說到這位蘧伯玉,還有一則“宮門蘧車”的典故足令我們欽佩。據(jù)《列女傳·衛(wèi)靈夫人》記載:一天晚上,靈公與夫人聽到外面有車馬之聲,到在宮闕附近就止住了,過了宮闕才又響起。靈公問夫人:知道路過的是誰嗎?夫人說:是蘧伯玉吧。靈公說:你是怎么知道的?夫人說:“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信節(jié),不為冥冥墮行。蘧伯玉,衛(wèi)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廢禮,是以知之?!卑凑罩艹Y制,臣子乘車經(jīng)過宮門,需要下車緩行,可是到了春秋末期,只有蘧伯玉這樣表里如一言行不二的人還能遵守。靈公命人出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
由此又想到《增廣賢文》中的一段話:“人間私語,天若聞雷;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一毫之惡,勸人莫作;一毫之善,與人方便?!辈挥扇瞬痪?,不由人不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