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艷萍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益明?!边@是朱熹在《朱子語類》中的話。意思是說,知道和理解得越清楚,行動和實踐越扎實,進而認識和理解也就會更加清楚。這實際上揭示了認識和實踐的辯證關(guān)系,充分說明認識和實踐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認識是實踐的前提和向?qū)В催^來實踐又會進一步促進認識深化,只有把兩者更加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才能接近真理,大步前進。這與我們經(jīng)常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行合一”等,如出一轍?,F(xiàn)在讀來,仍覺意義非凡,值得學習借鑒。
新形勢下的教育,各種壓力劇增,各類問題積聚,教師普遍覺得學生的問題越來越變得復(fù)雜了,越來越讓人琢磨不透了,越來越難以應(yīng)對了……透過這些感受,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正是動態(tài)的、多元的、未知的變化,造成認識上的沖擊和見識上的缺乏,才使得教師無所適從,或畏難不前,或局促不安。為此,對我們每一位老師來講,要想適應(yīng)形勢的變化,跟上時代的腳步,立于不敗之地,都不能滿足于已有的學歷教育,固守已有的認知和掌握的知識,必須如饑似渴、加強學習,不斷增加學識、見識和膽識,進而進一步提高素質(zhì)和能力,把該想的事想透,該看的事看清,該做的事做好。當前,我們教師除了應(yīng)當具備相應(yīng)的崗位技能、專業(yè)知識外,特別要在“知教育、知學生、知不足”方面多下功夫,注意學習、研究和掌握規(guī)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什么是教育?孔子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濒斞刚f:“教育是要立人。陶行知說:“教育是依據(jù)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yǎng)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瘪R克思、恩格斯說:“教育是促進個人的獨創(chuàng)的自由發(fā)展?!睈垡蛩固拐f:“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薄N種釋義,各有千秋,都從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門。還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比較具體:“教育,首先是關(guān)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在這里,誰有細心和耐心,誰就會獲得成功?!苯逃紫仁侨诵缘膯拘押蜕暮亲o,每個生命都有他獨特的成長方式和規(guī)律,教育首先應(yīng)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能讓有差異的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這個問題,才能破解辦學為什么、教學為什么、學習為什么三個根本性問題,才能認清教育的本質(zhì)、明確自己的職責、找準前進的方向。這不是咬文嚼字、鉆牛角尖。因為沒有理性的自覺,是不可能在實踐中做個自覺而清醒的教育者的。好的教育不在于給學生開設(shè)多少課程,而在于通過課程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思維,思維是學習的核心,學生只有進入深度的思考,才能進行真正的學習;好的教育不在于傳授學生多少知識,而在于讓學生產(chǎn)生多少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好的教育,不在于促使學生具有怎樣高超的技能,而在于讓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趣、人生的體驗、社會的歷練、豐富的校園生活和幸福的人生;好的教育不在于追求嚴格的課堂流程,而在于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zhì)、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是什么?學生是人,是成長之中的人,是成長之中需要幫助的人;學生是具有巨大潛力可以塑造的人,是必須超過教師并推進社會發(fā)展的人。很多時候,教師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并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替學生想一想,總是站在高處俯視學生,用自己心中的標準去衡量每一個學生,把原本“有棱有角”的學生,磨得光溜溜的。而心中竊喜,“看我們班的學生多好,上課坐的端端正正、一動不動……”熟不知五根手指伸出來還有長短,更何況幾十個充滿個性的人。我們應(yīng)該反思自己,我們的標準是否對每一個學生都有益,學生在按照我們的標準去做時,他是怎么想的?在標準履行的過程中是否對學生造成了傷害……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不同點、優(yōu)點,而不應(yīng)該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愛迪生上小學時,學校買來了新玩具,他很好奇,全給拆了,又裝不回去,氣得老師請來了他的媽媽。老師對愛迪生的媽媽說:“你的兒子太愛拆東西,你要讓他改改這個毛?。 薄袄蠋?,我看你就不對!我觀察兒子很久了,他跟別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歡拆東西,你叫他改掉這一點,那我兒子不就和別人一樣了嗎?”如果愛迪生的媽媽支持老師,也許就沒有20世紀對人類貢獻最大的科學家了……。理想的課堂應(yīng)該最大限度地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讓各個層面的學生學有所得。理想的課堂應(yīng)該是學生精神成長的沃土,學生如沐春風,人格逐步得以健全,責任感逐漸增強,品德漸漸高尚,舉止慢慢得體儒雅。理想的課堂要讓每個孩子有夢想,并使孩子的夢想成真。理想的課堂應(yīng)該異彩紛呈,充滿生機活力,蘊含豐富的智慧,讓課堂成為智慧匯集的地方,只有智慧的涌動、智慧的碰撞、智慧的再生,才能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場所。
《學記》有云:“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痹綄W習,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發(fā)現(xiàn)不足比解決不足更重要。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只是課堂技術(shù)的機械執(zhí)行者,而必須是課堂實踐的自覺反思者,一定要在課堂教學中保證“教師主導(dǎo)”“學生主體”的地位;作為一名教師,要認識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要結(jié)合實際、就地取材、靈活機動,要因人而異、因生而異、因材施教,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風格,教出自己的風采;作為一名教師,還應(yīng)該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識,在教學中預(yù)設(shè)與生成的矛盾,這樣才能將教材中有限的知識拓展到無限的生活當中去。作為一名教師,要善待每一位學生,在學生身上傾注全部的愛,去發(fā)現(xiàn)他們學習上每一點滴的進步,去尋找他們生活中,品德上每一個閃光點;要尊重每一位學生,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尊重平等地對待他們、關(guān)心他們,和他們成為無話不說的好朋友,縮小師生間心靈上的距離,通過充分的肯定和激勵,讓學生感到溫暖、增強自信;要懂得言傳身教,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wěn)重、規(guī)范、得體,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生,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么應(yīng)為之,什么不可為。
教師知不足,才能反思進步,形成自己的課堂特色,有自己的靈魂。學會關(guān)注蘊藏在課堂中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有身臨其境的教師和孩子們才能分享的東西,關(guān)注那些伴隨著師生共同進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不但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斷喚醒孩子們的學習熱情,點化孩子們的學習方法,豐富孩子們的學習經(jīng)驗,開啟孩子們的學習智慧。